喜山两栖爬行动物的演化史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马拉雅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特殊的环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丰富的植被梯度和独一无二的动物类群。
基于该团队收集的一手数据,并整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物种序列数据,收集到14个科、1628个两栖爬行动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数据,涉及182个喜马拉雅山区物种,占该地区记录物种的60%左右。研究通过构建物种演化树,结合时间校正点以及物种分布信息,探讨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时空动态演化格局。
喜马拉雅地区现生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早从古新世(Paleocene)已开始积累。总体上就地成种事件和区域间扩散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早期较为缓慢,而在渐新世(Oligocene)末到中新世(Miocene)早期,物种累积速率加快。大约在中新世中期,约1500万年前左右,喜马拉雅地区物种累积速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动物演化支持“渐进式隆升假说”
作为地球上最年轻、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然而,对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历史及机制,仍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曾将喜马拉雅山和高原面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喜马拉雅早期隆升假说”,即喜马拉雅在新生代早期便已形成。然而,考虑到高原面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隆升历史上的明显不同,目前的地质学证据已普遍拒绝该假说。
目前,关于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历史的有两个假说:一是近期隆升假说(Late Orogeny Hypothesis),该假说得到水文学和热学证据的支持,认为喜马拉雅直到上新世(Pliocene)中期才达到现有高度二是渐进式隆升假说(Stepwis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喜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经开始隆升,但是前期抬升较为缓慢,直到中新世(Miocene)才开始快速隆升继而达到现在的高度。
语音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