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朋友咨询,说脚后跟疼。去医院拍片,医生告诉他:“脚后跟有骨刺”。

并给他开了一些活血止痛的药,然后叫他回家休息。

但是朋友还是不放心,就问我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他还问“骨刺”会不会越长越大,最后穿透皮肤长到外面。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概念——什么是“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其实就是跟骨结节处的骨质增生或跟骨附着处的足底腱膜(足底维持足弓的坚固韧带)增生钙化。

跟腱骨刺是由于足底腱膜张力异常引起的。人正常走路时身体前倾,脚趾向脚背方向弯曲(脚趾背屈)。此时足底腱膜受到牵拉,跟骨结节附着处的足底腱膜起始部位受力最大,因此此处更容易受伤。当这种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脚后跟形成“骨刺”。

有“骨刺”也不用太担心。其实“足跟痛”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骨刺的形成。

很多人双脚都有骨刺,但“足跟痛”只发生在一只脚上。有的人明显是“足跟痛”中毒,没有骨刺。为什么?

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跟痛症”的总体致痛因素。今天,我们讨论几个引起“跟痛症”局部疼痛的原因。

“跟骨骨刺”——足底腱膜跟骨骨膜炎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骨刺”,为什么会形成骨刺。其实所谓的跟骨骨刺只是一种征兆。

真正引起疼痛的原因大多是足底腱膜和跟骨骨膜的炎症和神经卡压。

足底腱膜引起的疼痛主要在足跟底部,疼痛部位比跟骨下脂肪垫炎症引起的疼痛更晚期。痛点在足底内侧三分之一和结节前缘更明显。

症状较轻时仅有局部不适,症状较重时常表现为撕裂样的剧痛。病人不能用脚趾着地,常常一瘸一拐地沿着脚走。体检时健侧足弓变平或足外翻畸形,健侧足变硬。

跟骨下滑囊炎和跟骨下脂肪垫炎症

跟骨下脂肪垫位于跟骨与皮肤之间,范围与跟骨结节相同。主要是脚着地时起到缓冲作用,是抵御地震的主要结构。

脚跟长期不良受力,如习惯性跺脚、踩踏、单腿站立支撑身体等。,会引起水肿、出血、脂肪垫内压力增大或足跟下脂肪疝等。,会引起局部炎性疼痛。

这种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压脚后跟时加重,脚后跟不敢着地。患者常以脚尖跛行,足跟常可见肿胀,疼痛范围常垂直于足跟结节。

跟骨下滑囊炎和跟骨下脂肪垫炎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但跟骨下囊的疼痛范围略小于前者。

跟腱滑膜炎

跟腱囊位于跟骨后上部和跟腱之间,有完整的滑膜和脂肪垫。主要起润滑和减摩作用。

患者患病时抬脚(站立时提起脚跟,用脚尖支撑体重)困难或症状加重,上楼或上坡时疼痛明显加重。体格检查,可见跟骨右上角对压痛敏感,有时触摸有波动感,小腿三头肌阻力试验阳性。

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导致“足跟痛”,如踝管综合征、跟腱腱炎和跟腱附着处的炎症反应。

只要诊断明确,口服药物、中药外洗或针灸、针刀、银质针等治疗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附最后一张中药外洗处方,供大家参考。(川芎、续断、牛膝、红花、赤芍、透骨草、伸筋草、艾叶)水煎外用。用温水泡脚为宜,水面高出脚踝5cm。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