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卡廷森林发现了一批巨大的坟墓,里面埋葬着数千名波兰士兵,显然是被有组织的集体处决,并称这是“犹太-布尔什维克暴行”的典型。纳粹电台提到的事件是历史上著名的“卡廷森林大屠杀”,约2.2万名波兰战俘被有预谋地屠杀。
但此时的纳粹德国是全世界的公敌,即使证据确凿,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苏联和美国的刻意隐瞒,这一事件直到90年代才成为一个谜。那么问题来了。苏联一开始就俘虏了25万波兰战俘。为什么只杀了这22000人?
苏联战俘待遇措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电战波兰;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9月28日,苏军在布格河上与德军“会师”,波兰亡国。苏联的军事行动相当顺利,只用了10天就摧毁了波兰,达到了占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的目的。与此同时,军事行动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波兰领土变成苏联的“合法”领土,二是如何处理大批波兰战俘。
事实上,苏联在出兵前就已经考虑过战俘问题。红军总参谋部为此提出建议,要求建立八个接收站和两个战俘分配站。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战俘管理局,直接负责战俘营的建立,以及战俘的分配、接收、登记和拘留。
随着军事行动的结束,战俘营很快发现自己面临各种问题。八个战俘营的最大囚犯人数是68000人,但苏联军队俘虏的波兰士兵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数量庞大的战俘不仅给战俘营管理带来压力,战俘自身的生存也成为一大考验。虽然建造战俘营的命令早已下达,但筹备工作进展缓慢,当大量战俘涌入战俘营时,更是难以满足要求。
木制战俘营到处漏雨,没有天花板和炉子,用来建造牢房的木板、钉子和油毡也不够用。战俘没有内衣、毯子、床垫,甚至连基本的食物都没有。即使这样的战俘营也只能容纳一半的战俘,大量的战俘被安置在猪圈、马厩、窝棚里,在寒冷的温度下瑟瑟发抖。
为解决战俘问题,缓解战俘营压力,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和苏联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向斯大林建议,将战俘分为六类,区别对待:
首先,应该将居住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所有战俘,如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遣送回国;
二是把家乡被德国占领的战俘暂时关押在科泽列斯克和普吉夫利战俘营,与德国就遣返问题进行谈判后让他们回家;
第三,捷克战俘作为被拘留者被关押在列斯克战俘营,等待战争结束;
第四,留下25000名战俘修路;
第五,设立军官战俘营,把将官和中校以上的军政要员关押到扎奥尼卡耶战俘营;其余的军官都被限制在营地里;
第六,间谍和反情报人员、宪兵、警察等。,分别关押在Ostashekov战俘营。
其中,被归为后两类的战俘,几乎都成了这一悲剧事件的主角。
为什么要这样对这些人?
俄罗斯和波兰是世仇。即使在十月革命后,苏联领导人的头脑中也有一种思维定势:波兰统治阶级憎恨红色苏联。所以,站在苏联的立场上,要摧毁波兰,不仅要占领土地,还要彻底粉碎波兰国家机器。
众所周知,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军官、警察、知识分子和高级官员是实施统治阶级利益的中坚力量。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能从更深层次思考战局和国家命运。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战俘营中采取了反制措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反苏精神。甚至在苏芬战争爆发后,他们密谋越狱,加入芬兰军队对抗苏联。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苏联的焦虑。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下,他们成了最不能接受、最不值得信任的人,也是“最反动、最危险的人”。
战俘营里的这些人随时可能暴动,时刻消耗着苏联宝贵的人力物力,成为沉重的负担;一旦放回去,势必对苏联现状构成威胁。在波兰已经毁灭国家的情况下,苏联必须采取措施,使他们丧失复兴“地主和资产阶级波兰”的能力,而消灭这些人无异于折断波兰的“脊梁”。可以说,这些战俘的命运从实施分类待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