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

01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由于是先秦时期,争议不大。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是汉族拜月习俗的遗留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早在周朝,天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阳、夏至祭祀大地、秋分祭祀月亮、冬至祭祀苍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在晨阳之春,月在秋。早上,晚上,晚上。”

中国的传统历法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月。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所以叫“中秋节”。中秋节从古代皇帝祭月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不是来自古代对月亮的崇拜,而是庆祝丰收的民间节日。“秋”字解释为“庄稼成熟的秋天”。在农业社会,每年秋天都是丰收的日子。为了庆祝五谷丰登,表达心中的喜悦,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人们在8月15日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也记载:“中秋月,宜养衰老,宜食粥。”这不仅是对“中秋节”一词的最早记录,也表明在周朝,政府会在8月15日给老人喝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他们衰老。

02

魏晋时期,文人骚客开始在中秋节赏月。比如《子夜四十曲》中有一首《秋有明月》,描写的是:“仰望明月,寄万里情”。唐代诗人欧阳詹在《戏月序》中说:“月可戏。岳,古野。傅、鲍氏,庭前、明楼里,皆戏月。”可见当时八月十五,士人聚在一起赏月吟诗。谢灵运、鲍照、谢朓等诗人开始赏月,留下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但当时没有中秋节,8月15日也不是法定假日。

中秋节这个词出现在唐朝。旧唐太宗的书里有“八月十五中秋”的记载。而且唐代赏月的习俗越来越流行。中唐诗人王建在《十五夜送杜郎中圆月》中说:“乌鸦居中庭,桂花无声湿里。今夜,明月人人盼。我想知道秋思是谁的房子?”其中“今夜月满望”一句,道出了唐代赏月的习俗。

唐代文人赏月,开始与思念家乡联系在一起。比如李白的《夜思》“抬起头来看,发现是月光,再往下沉,我忽然想起了家”;杜甫《月夜忆兄弟》云:“他知今宵露将霜,家中月色多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明月当空,照彻苍穹。带给分离的心,夜的长体贴。”等等

03

宋太宗年,朝廷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全国中秋节,放假一天,举国欢庆。再加上北宋的经济发展,中国人开始有了文佳社会百科全书的夜生活,所以每年中秋节的汴梁都格外热闹。孟渊的《东京之梦》描绘了当时中秋节的欢乐场景:“中秋之夜,你家装饰露台,乡亲争食月戏”;而且,“弦鸣,居民近延。夜半时分,盛太郎的声音如浮云般传来。房间里的孩子,甚至晚上的婚礼大戏;至于夜市,至于熟悉。”

南宋临安城的中秋之夜,不亚于北宋东京。据吴《梦里行》“此时金凤凰暖,玉露凉,桂花香飘,银蟾满光。富甲一方的孙公子,从不登危楼,在廊下月下嬉戏,或开阔亭,列席宴饮,暗中弹琴竖琴,饮酒高歌,享受美妙的黄昏。比如去购物的家里,还可以登上一个小平台,安排一场家宴,围着孩子一起过节买单。穷街陋巷的穷人虽然不愿意浪费时间,却不愿意迎接农贸市场的酒。这一夜,田街卖买直到五鼓,月上戏耍游人,婆婆在城里,止不住烧。”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也很热闹。田汝澄《西湖游记》说,“是夜,人有筵赏月,或从白湖乘船,沿江而游。苏堤之上,携手唱曲,与白日无异。”“人们用月饼互相邀请,聚在一起”。而傅查敦冲的《燕京编年史》则记录了中秋节北京的祭奠活动,如烧香、走月、贴天灯、中秋植树、点塔灯、舞火龙、拖石头、卖男妓等。

由此可见,中秋节自宋代以来已成为汉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8月15日晚上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可以说,中秋节有一些类似西方狂欢节的特点。

04

在当代社会,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虽然今天中秋节,拜月的迷信活动已经消失,很少有人会出来赏月。然而,中秋节的娱乐功能并没有消失。在为期三天的假期中,广大市民仍将外出游玩,品尝月饼,并举行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当然,中秋节的核心价值在于团圆。在当地的许多民俗中,全家老少都会在中秋节这天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交流感情。在厦门的习俗中,在中秋节,文佳社会百科的所有家庭都会聚在一起,举行蛋糕制作游戏,庆祝节日,在快乐和幸福的气氛中。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