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十月,踌躇满志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而在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次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的情况下,却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登基,成为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朝的首次皇权交接竟然是“兄终弟及”。

显然,这未必是一次正常的皇位交接,虽然后来宋太宗赵光义跟赵普合谋,共同构建出了“金匾之盟”这个说法,但始终杜绝不了悠悠众口,不说民间对宋太祖一脉的同情,就连宋朝的士大夫们都把这种怀疑记录在自己的著作中,让它流传后世。

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赵光义真敢杀赵匡胤吗

其实,到底是“金匾之盟”还是“烛影斧声”,在赵光义坐上皇位时的那一刻,都已经不重要了,遮掩是要遮掩,但并不是绝对的必要。李世民那么大胆地发动政变夺位,后人依旧说他是明君,所以,对赵光义来说,重要的是以后。

而对于赵匡胤和宋朝来讲,就着实可惜了,这位宋朝唯一擅长军事的皇帝早亡,将会对宋朝未来在燕云十六州的战事上产生莫大影响。赵匡胤也算是颇有作为的君王,政治、军事都是好手,开国皇帝的权威也并不缺少,可赵光义为何就敢杀掉他?他就一点不担心后患?他有哪些杀手锏和依仗?

第一:内侍行首王继恩倒向赵光义

王继恩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宦官,担任内侍行首,整个皇宫中的动向,包括赵匡胤的日常举止,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且皇宫中对外上传下达的任务,全是由他来办。而王继恩倒向了赵光义,这就让赵光义有了最好的耳目和随时掌控皇宫的手段。

赵匡胤死后,遗孀宋皇后是安排王继恩去找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进宫,宋皇后很明显是希望赵德芳继位,而王继恩却去找来了赵光义,还提醒赵光义快去:“事久,将为他人有矣”,而宋皇后的反应却是:“后见王,愕然”。

这些《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至少证明了没有什么“金匾之盟”,否则宋皇后不会是这么个反应,王继恩和赵光义也不用那么急迫。王继恩在最关键时刻帮助赵光义及时出现在皇宫中,并协助掌控皇宫,宋皇后完全无能为力。

第二:赵光义不但掌控整个开封府,且背后的支持力量太强大

赵光义从北宋建立没多久就担任开封府尹,一直到赵匡胤驾崩都没有卸任,十多年的经营,早已把开封府经营成了铜墙铁壁,至少在开封府,皇帝赵匡胤说话都未必有赵光义说话管用,而在开封府居住的大量权贵才是赵光义真正的杀手锏。

赵匡胤基于燕云十六州收复的困难,以及京城防御不便的考虑,曾有意迁都,但他提出的洛阳、长安两地全被赵光义否定,并且说出了江山“在德不在险”这样的话,而赵匡胤只能在感叹“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后妥协。

因为赵光义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诚然,迁都后,赵光义的开封府尹的权力要大打折扣,但更重要的是,迁都触及了全体居住在开封的权贵们的利益。在开封,聚集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权贵,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商铺等财富全部集中在开封周围。

因为开封是京城,所以这些财富才值钱,而如果迁都,权贵们的财富会大量缩水,或许迁都前,他们能提前置换洛阳、长安的土地、商铺,但那些地方本就有土著权贵,人家换不换还两说,即使争夺到一些,也远不如现在占有的。

因此,整个开封的权贵才是站在赵光义背后的最大支持者,而且,这股力量强大到连赵匡胤都不敢强行迁都。赵光义敢强顶赵匡胤迁都的提议,仰仗的就是这些权贵,同样,当他在赵匡胤死的那一夜出现在皇宫后,只要这些权贵们不反对,他就能大摇大摆的登基。

综上,对于开宝九年的赵光义来说,开封府里里外外都是支持他的人,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赵匡胤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提拔另一个弟弟赵廷美做京兆尹制衡赵光义,且提出迁都,试图摆脱开封这个大坑,恰恰是这两个举动触及到了赵光义敏感的神经,于是,出现了“烛影斧声”。

赵匡胤在建国后开始执行以文御武的方针,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为了制衡文官集团,所以在儿子还年幼的情况下,重点提拔赵光义来制衡以赵普为首的文官集团,但结果却是让赵光义得势,以至于尾大不掉,且赵匡胤始终没有培养儿子的行为也让“金匾之盟”的说法有了注脚。

宋朝是赵匡胤篡夺来的江山,且建立时,天下还一片大乱,在这种局面下,赵匡胤需要信任的帮手,上阵不离亲兄弟和父子兵,可当时赵匡胤的二个儿子分别才9岁和1岁,赵廷美也才13岁,唯一能帮助他的只有21岁的赵光义,至于当时力挺赵匡胤的“义社”兄弟们?从“杯酒释兵权”就能知道赵匡胤的态度。

赵匡胤的家族不如隋唐时的门阀,一切都需要靠自己,赵光义被重点提拔也是迫不得已,只有他合适。等到赵匡胤开始想起传承之事时,赵光义势力之大,都不是他想废能废的了,且从历史记载上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赵匡胤不给他们封王,恐怕也是不想让儿子们出头后,被赵光义给玩废了。

赵匡胤想不想传位给儿子?只要是个正常的皇帝都不会想着把皇位给弟弟,当时又不是乱世。赵匡胤或许想自己动手,用政治手段慢慢消除赵光义的影响力,也已经开始尝试,哪知道,赵光义胆子很大,直接出杀招,并且有足够的实力为他扫平道路。没办法,老赵家的底蕴不足,不能用激烈手段内斗,赵匡胤也只能认倒霉。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