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奉命攻取长沙后,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惊问其故,孔明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 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被诸葛亮遗令马岱将其斩杀。
《三国志》记载:“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为人自负,与长史杨仪不和,终于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小说,难免有夸大其实和穿凿附会之事,“魏延脑后有反骨”只是罗贯中的杜撰罢了,正史中并没有诸葛亮要斩魏延的记载。
由于《三国演义》在后世的影响力太过强大,以致于许多人把小说当成了正史,“脑后有反骨”也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忠心的依据。我们且抛开正史不说,“反骨”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要知道,正常成年人全身有206块骨头,谁也不会凭空多出一块来,所谓反骨,只是后脑勺的枕骨凸起。从相学角度来说,反骨是指腮骨横出、脑后见腮,相由心生,这种人一般桀骜不驯、棱角分明,极易得罪人。《三国演义》电视剧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在演员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魏延是蜀汉开国功臣中硕果仅存的猛将,论资历、论战功无人能及,故而日渐骄横。诸葛亮料定他死后无人能压制他,因此与姜维、杨仪等人密议班师,将魏延排出权力核心之外,并指示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就由他之便。魏延得知诸葛亮将军机大事全部托付给杨仪后果然不满,于是率军作乱,结果被杨仪设计斩杀,并夷其三族。
相书说;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吞之辈。小说为了表现诸葛亮多智,于是凭空杜撰了“魏延有反骨”的桥段。诸葛亮慧眼如炬,确实看穿了魏延的为人,北伐期间对其多有打压,导致魏延心生不满。由此可见,诸葛亮早已料定魏延是不安定因素,故而将其逼反后忍痛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