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鬼楼,记者贵阳鬼楼了解到随着城市改造,在贵阳存在了近八十年的“阿嘛像馆”将于本月底拆迁,搬往新址。
“身体坐正,看镜头,一二三笑一笑!”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是否感到陌生又熟悉。在这个用手机拍照、用电子屏幕看相片的年代,翻开家中尘封的老相册,你是否还记得家中的第一张全家福是在哪里照的。“阿嘛像馆”,无疑是很多老贵阳人相片记忆的起源。
【阿嘛像馆已被楼体拆除钢架包围】
1
“阿嘛”意思是惊叹
昨日下午,当记者走进阿嘛相馆时,总经理易顺安正忙着将墙上挂的老照片摘下,擦去灰层,用报纸打包。相框里,一些老照片,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侵蚀,已经泛黄发卷。
“我从16岁进入阿嘛学艺,到现在年过半百,它陪伴我走过了大半生。”易经理向记者讲述起老店故事。“阿嘛”前身名为老庐山相馆,是广东人彭玉书于1907年在广东创立的。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战乱,相馆第二代掌柜彭晓波(彭玉书之子)与家人迁至贵阳,在中山西路开设了“广东阿嘛日夜照相馆”。此后,“阿嘛像馆”搬过两次,但也都在附近。
【像馆门市张贴着醒目的价目表】
“阿嘛是广东俚语,是惊叹、赞叹的意思!”易顺安说,相馆开张之际,彭氏兄弟就确立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凡顾客一律以礼相待,以质量求胜,不合格相片坚决不出门,顾客不满意就重照。这样,不仅稳住了脚,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
据资料显示,作为贵阳最早的相馆,“阿嘛”并不是唯一。1937年的贵阳城内,还有“光艺相馆”、“黑白相馆”等大大小小30余家。但时至今日,唯一留存下来的,却仅有“阿嘛”一家。
2
名人都来过“阿嘛”
在“阿嘛像馆”内的墙上,至今仍挂着很多名人照片。而这一张张的老照片的背后,则是阿嘛的“成名之路”。
【市民前来冲印相片】
“阿嘛当时最轰动,无疑是电影皇后蝴蝶拍过的照片!”易顺安说,蝴蝶是中国早期最著名女演员。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被誉为“电影皇后”。在抗战时期,“电影皇后”胡蝶到贵阳拍摄影片《建国之路》时,“阿嘛像馆”为她照相。看到照片后她既满意又惊奇,并欣然应邀用钢笔题写“阿嘛照相馆”几个字,相馆把原字放大制作成门面匾牌,在贵阳曾轰动一时。
【阿嘛像馆1951年为贵州省第一届政协委员拍摄的合影(翻拍)】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许多重要和知名人士如戏剧家田汉,国画家徐悲鸿、叶浅予,音乐家马思聪和妻子王慕容等居住贵阳,“阿嘛”曾多次为他们照过相。如徐悲鸿和廖静文的结婚照,马思聪和王慕容在科学馆进行小提琴和钢琴演奏的照片。
1946年,国民党青年军驻贵阳办事处请“阿嘛”相馆到麦架桥(大山洞)为青年军照相。直到临照相时,方知是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照相。
【阿嘛像馆荣誉证书无数】
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后回国,路经贵阳时,在省府广场同各界人士一千多人的合影,是由“阿嘛像馆”拍的;1964年邓小平总书记和蔡畅、李富春、李井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贵阳视察,在省府礼堂和一千多人合影,也是“阿嘛像馆”拍的。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严格的政治审查,从贵州省第一届政协代表全体合照到历届省市领导换届照片,直至今日“阿嘛”仍是中央党政领导到黔照片指定拍摄单位。
3
在贵阳城风光无限
当然,“阿嘛”的故事,更多的是它给贵阳人带来的照相记忆。
“当时照相馆都是特种行业,能进入照相馆,是一件好了不起的事!”回忆起当时自己进入“阿嘛像馆”,年过六旬的易顺安仍是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照相馆是服务行业里工资最高的,刚入行每个月工资能有40元钱。“阿嘛像馆”要求极为严格,学徒前三年只能打下手,三年后要考试才能摸相机,然后还要锻炼一两年,才能正式给客人拍照。
【摄影师易阳在影棚整理明天外拍的装备】
“一斤猪肉才4毛钱,一张照片也是4毛钱。”易顺安说,在70、80年代,照相也算是奢侈品。人们一般只有在节日,才会穿上过年的衣服,走进照相馆照张喜气洋洋的“全家福”。在老贵阳人眼中,能在大年初一到“阿嘛像馆”照一张照片,是一件特体面、特荣耀、特幸福的事。有时候甚至拍张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在朋友间炫耀的事。
当时的“阿嘛像馆”可谓是风光无限,据易顺安回忆在“阿嘛像馆”最鼎盛的80年代,有200名员工,占地800多平米,摄影师都有70、80人。每年过节来拍全家福的贵阳市民,排队上百米,为了拍一张照片要等上半天。
4
阿嘛还会坚持
随着时光的流失,拍照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手机摄像头像素越来越高,我们的数码相机越来越普及。但时至今日,来“阿嘛像馆”拍照仍是很多老贵阳人心目中美好的回忆。昨天下午,记者在相馆见到了和老伴拍照的李奶奶。
“我今年70多岁了,以前结婚照就是和老伴来‘阿嘛’照的,这次看到它要拆了,我们专门来拍张照纪念!”照片上,李奶奶坐在椅子上,老伴站在身后,动作亦如当年。
【像馆相片冲印纸袋标注着“阿嘛”醒目字样】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新店装修,‘阿嘛’会一直保留!”易经理告诉记者,这几天来拍照的人多了许多,很多人都以为阿嘛要拆了,专门来拍照的。
这次因为道路改造不得不进行拆迁,但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嘛”已经在喷水池中华北路找到了新的店面,即日起将开始装修。
“百年老店传承不易,我们一定会坚持。就像贵阳人吃肠旺面记得程肠旺,豆腐圆子要吃雷家的一样,我们也希望说到贵阳相馆,就一定是阿嘛!”易经理说,迁往新址的“阿嘛像馆”还将尽力保留原先的布景结构与照相习惯,继续为市民服务。
本报记者 欧鲁男/文 王弘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