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有很多无法用逻辑解释的事情,例如1982年发生在河南安阳的那起灵异事件,时至今日,当年那些诡异疑团现今仍没有得到较好解释。

  当年究竟发生河南安阳灵异事件了什么,为何竟令解放军高层大惊失色?时间还得退回到32年之前……

  在1982年的时候,河南省安阳组织了一次民兵比武,河南省军区在安阳地域选择林县作为民兵实弹学习现场。

  6月29日的时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等着第二天开始比赛。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6月30日的凌晨就发生了安阳灵异事件。

河南安阳灵异事件 河南安阳灵异事件真实案例是真的吗

  

  参加比武的部分民兵代表

  最先出现怪事的是在晚上放哨的哨兵。据河南安阳灵异事件他叙述,大概在凌晨5点钟的时候,河南安阳灵异事件他突然觉得自己身上变得很轻,之后河南安阳灵异事件他发现他身上的子弹袋突然空了,里面的子弹不翼而飞。

  当时他十分惊慌,立即放下枪双手在身上找不在了的子弹,但是让他更吃惊的事发生了,等他断定找不到子弹了的时候,发现刚才放在地上的步枪居然也不在了。

  你要知道,作为一名士兵,枪和子弹就是他的生命,如果不在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携带各种轻型武器的民兵们

  于是他马上去报告了班长,他们班长觉得事情重大,就立刻去找到他们的武装部长。

  武装部长听完事情经过之后,下意识的摸了一下自己的枪袋,让他更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手枪也不见了。

  当时那个武装部长吓得全身冷汗,失枪罪很大的哦,马上报告上级领导。

  接到报告之后,河南省的军区司令员最先觉得是哪些阶级敌人在搞破坏,于是调集了周边的驻军把安阳林县封锁了起来,同时自己亲自赶到现场,懂得完情况之后,他要求看弹药库。

  当军械处长、参谋长和司令员三人,同时用三把钥匙打开上着三把锁的仓库大门时,七八个首长同时喊出:“河南安阳灵异事件我的天哪”。

  原来仓库内备用实弹演习的迫击炮、轻重机枪、数十箱子弹和手榴弹都不见了!

  当时他都还认为是阶级敌人,于是边向中央报告情况,边下达紧急命令。这时跟随他一起来的警卫连连长来报告说,他们连的50人身上的枪支弹药在他们来到这里之后不久也全部不见了。

  

  弹药库内各种武器装备不易而飞

  司令员立刻摸了一下自己腰间的手枪,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配枪也已经不见了。到现在他才觉得这件事不是什么阶级敌人那么简单了。

  有关部门当时就封锁了现场,全体人员不准离开,不准和外界联系,并立即上报了河南军区、武汉军区、中央军委和国防部。

  一个小时的紧急会议后,把彰河两岸河南、河北、山西三个省数个县三百华里地以内的人口流动都冻结了。

  

河南安阳灵异事件 河南安阳灵异事件真实案例是真的吗

  抗战民兵正在与敌人对战

  但无论现场或掘地三尺,包括用各种现代化破案手段都没找到任何线索。

  当时这件事被传为安阳灵异事件,谣言纷飞。但是直到现在也有没具体的答案,所有那次安阳灵异事件至今也很多人都不知道。案子至今未破。

  这就是大家都关注的1982年的安阳灵异事件,至今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究竟是外星人还是神佛的恶作剧呢?为什么偏偏是武器不见,而不是其他东西呢?这个谜语还是留给未来的人去寻找答案吧。总之这个灵异的事件现在是很少被人提起了。

  明孝陵半夜哭声:朱元璋下葬前后的灵异事件

  当年孝陵内每到夜里就传出一个妇人的哭声,原来这是马皇后的哭声,后来大搞法事才没有了哭声。马皇后为什么要哭?说是一人空守一座孤坟,悲伤所致啊,“后来孝陵传夜哭,应缘马后悲孤独”,即是这个说法。

  燕王朱棣后来起兵造事,把老子认命的孙子皇帝撵出南京的皇宫,至今下落不明,与朱允?选择的下葬时间失当有直接关系,成为朱棣要搞他的第一理由。

  

  现在,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表面的原因是史书上记载多模糊,如《明史惠帝纪》:“恭闽惠皇帝讳允蚊,大祖孙,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只是说明朱元璋闰五月死的,而哪一天没有说。但对于下葬时间倒说得很具体,“(朱允?)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辛卯”,现在可以确定了,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

  从这里推算,朱元璋下葬是他死后的第七天,那么死时间就是当年的闰五月初九。对于朱元璋到底是哪天死的?按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为什么史书上要写得模糊?这与朱允?给朱元璋选择下葬时间不当,“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为掩人耳目啊,故意混淆是非。

  确实,如果根据《明皇大政记》等史书的记载,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即下葬了,那么多分封在外地的王子都没有赶回来啊!这正常么?所以,朱棣在听说侄儿把他老子匆匆埋了后,十分恼火。谈迁的《国榷》记载,“燕王入临,将至淮安”,以为父亲奔丧为名,要找朱允?讨说法,这为以后篡位找到了第一理由。《明皇大政记》记载,“故燕王移檄,亦有此句,且指以为罪。则葬之的据甚明。”

  

  而正是考虑下葬时间上有让人说出话的地方,朱允?到底是哪一天把祖父葬了的说法很多,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高皇帝之葬,《吾学编》、《明书》:‘辛卯皇太孙即位。是日,葬孝陵。”而他书多不敢及,疑之也。于是有六月初一之说。夫即位,必先告几筵,以明授受继体之正。建文即位,实在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仅七日,即于是日完葬事。’”

  《明史本纪》称“五月辛卯葬孝陵之下。”,而《通纪》及《建文朝野类编》都记载是“六月甲辰”,现在查一下,是闰五月二十九日。又有说,不是死后七天下葬的,而是七个月后,如徐乾学《读礼通考》称,“乾学谨案,明代诸栽纪,皆言大祖崩七日而葬。惟吴朴《龙飞纪略》逾七月而葬。”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朱允?是很讲礼制的皇帝,不应那么快就把祖父给葬了。

  现在史学界大多认为,朱允?确实是“速葬”了朱元璋。那朱允?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史书上称,这是朱元璋自己选择的时间,“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而秘史更称,朱允?实际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闰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给下葬了。这是“领命于地下”。这里说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出乱子,留下遗言要朱允?从速办自己丧事的。

  朱允?为什么要这样,除了“遵旨”,还有原因吗?急于即位?《皇明大政记》称,“并初虞致祭,不啻数坛,尚称皇太孙。宁有大葬无嗣皇帝主祭之理?”这里说的很明了了,也有道理,就是朱元璋刚死时,为他办事的朱允?身份还是皇孙,这与礼制不符,老皇帝死了,怎么能没有新皇帝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而从天气的角度考虑,速葬朱元璋也不无道理。南京素有“火炉”之称,闰五月时已是夏天了,很热了。不早早埋了,还想发臭?

  朱玩璋到底是哪天死的哪天葬的,下葬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和相关史料可以归结如下,大概是朱允?在朱元璋一闭眼,就想着即位的事情,而为了不让朱棣诸王回京(南京)找事,坏了自己的皇帝大梦,把朱元璋从速埋了,从速上位,并给各王发遗诏,不得回京奔丧。等等。

  那决定下葬后又发生了什么?这同样是一个谜团。

  在南京民间,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传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为什么要这样?在民间,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了干扰视听,防止有人盗墓,有意隐藏先人埋葬地点,而一个皇帝如此这般,实在令人不解。在元朝,帝王无陵寝,搞搞迷魂阵倒是很合乎情理,既然朱元璋生前都为自己的归宿找好了地方,选择紫金山阳的地块筑陵,谁不知道他葬在那里?有必要摆迷魂阵,大造假象吗?

  

  原来,在葬后不久即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而独葬朝天宫。就是今天南京王府大街向南千米右手旁边的朝天宫,具体地点是“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在前人的文字中同样可以找出这方面的记载,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全祖望的《从朝天宫谒孝陵》称,“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自注云:世传高皇帝龙蜕在是宫,不在陵也)。”这里说的很清楚了,明孝陵仅是朱元璋的衣冠冢,而真正阴间“睡觉”的地方在“宫”(朝天宫)。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来验明这个观点。据说当年孝陵内每到夜里就传出一个妇人的哭声,原来这是马皇后的哭声,后来大搞法事才没有了哭声。马皇后为什么要哭?说是一人空守一座孤坟,悲伤所致啊,“后来孝陵传夜哭,应缘马后悲孤独”,即是这个说法。

  朝天宫,宋代时为天庆观,元代叫元妙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那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葬在朝天宫这种说法,倒是给朱允?“速葬”朱元璋、大摆迷魂阵、十三城门出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朝天宫在城里,速葬起来很方便的;如果葬在孝陵内,就没有必要搞假象。但后世好多学者都不信。

  清代文人甘熙就不认可,其所著的《白下琐言》称,朱元璋花了几百万的银子,造了十几年(洪武九年即1376年,朱元璋决定在此建造自己的陵寝),总不应该为马皇后一个人造的吧。而且,朱允?是很讲孝道的一个仁义皇帝,也不忍心把朱元璋葬在陵外的地方啊。

  后来又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也非朝天宫,离开了南京城,选葬在北京的万岁山。清人赵执信《万岁殿》称,“明祖手持一杯酒,布衣刘季真吾友(太祖祭历代帝王庙,惟汉高祖前加酒一杯,理由是只有刘邦和他一样,是从个平民老百姓当上皇帝的,即‘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一说)煤山万寿耸峥嵘,犹是因依万岁名。”

  

  后经考证,这是以讹传讹,不可信。甘熙即说,“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往之事?”我也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样,朱棣造反第一理由又从哪来?

  但朱元璋到底是否真的葬在孝陵内,现在并没有学者能说“一定”二字。我曾向原在孝陵博物馆工作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廖锦汉先生请教过此事,廖称,在明孝陵“申遗”之前,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专门请南京大学等相关的技术、史学专家,经数年科学探测、考古,证明明孝陵地宫未曾被盗,完好无损。后来我再从相关专家处了解到,1998年开始,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在宝城内,采用无损磁测法(GPM技术),已经明确发现在宝顶地下深处有一个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而且还找到了进入这个空间长达百米的通道(墓道)走向和入口,无疑宝顶下存在的这个巨大建筑空间只能是明孝陵的地宫,而地宫的入口就在明楼东侧十几米处现呈下沉错位、有裂口的宝城城墙下面。

  但这并不能证明朱元璋的尸骨就在地宫中,真相恐怕只有等到开挖明孝陵的哪一天才能最终揭开!但这个日子恐怕如开挖始皇陵一样,目前还不可能,很遥远,这也是说,朱元璋到底葬在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一个谜!

  延伸阅读

  自称“大孝子”的朱棣为何不将自己陵寝安在南京明孝陵旁?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军中山王徐达之长女,13岁那年由父亲做主嫁给了朱棣,虽然这桩婚事是由双方父亲定下的,但婚后两口子的生活可能要比时下一些自由恋爱结婚的男女幸福甜蜜得多,他们“先上车后买票”,天作地合,夫唱妇随。令朱棣最为感动的是,当年“靖难”兵起自己率领大军在外作战时,朝廷几十万兵马围攻北平,城内仅有的万把老弱病残孕者在燕王妃徐氏的带领下奋起反击,打退了朝廷军的进攻,保住了燕王的大本营——北平。

  朱棣篡位登基以后,徐氏虽然被封为皇后,但她依然保持本色,积极配合丈夫朱棣处理好宫廷事务,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她坚持原则,尤其不为自己娘家人谋利。丈夫朱棣曾想追赠爵位给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他充当内奸,不断地将建文朝的机密泄露给朱棣,最终败露,被建文帝怒杀),没想到遭到了徐皇后的拒绝;入主南京明皇宫正宫起,徐氏一直严以律己,后宫管理井然有序,曾“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明史·后妃一·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卷113)

  谁知这么一位好皇后居然寿很短,永乐五年七月乙卯日,年仅46岁的徐皇后在她的出生地南京驾崩,2天后悲伤不已的皇帝丈夫“命礼部于灵谷寺、天禧寺设荐扬大斋”。16天后,永乐皇帝朱棣又“命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于山西五台建大斋资荐大行皇后,赐白金一千两,锦缎绫罗绢布凡二百六十”。(《明太宗实录》卷69)

  居然有这样的皇帝:死了老婆,将贼眼盯在小姨子身上

  徐皇后死得真不是时候,她的丈夫、狡黠又残忍的一代雄主永乐皇帝正在启动他蓄谋已久的迁都计划,上一年即永乐四年他正式下令营造北京“逍遥城”——新明皇宫。本想把它打造成拥有无数琼台楼阁的天下第一号人间仙宫,可这“天字一号”工程才启动一年,就冒出死人这等事来,且死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宫中妹妹——那没多大的事,大不了叫人抬出去喂狗吃,而是自己的发妻,别的不说,眼前这些儿女几乎全是徐皇后生的;再想想“靖难之役”中徐氏一个妇道人家居然有那么大的勇气、胆识和能耐,永乐皇帝朱棣从内心真实地感到徐氏对他的重要、对他的爱。但人死不能复活,作为皇帝能做的即常人无法做到的,也就是叫上藏传佛教大宝法王哈立麻等“神人”为徐皇后多念念佛经,超度超度亡灵,还有能做的就是延缓徐皇后下葬的日期,让她在阳间多待会儿。

  

  朱棣尽管残忍,但他很讲情谊,尤其是对曾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徐皇后死后不葬,朱棣时不时地挂记着她,有时想得很投入,竟然不知不觉地暗自落泪。太监看到了,跑来劝导:“皇上,人死不能复活,徐皇后虽然千古难寻,但她毕竟走了,陛下龙体重要,再说后宫佳丽数千……”太监还没把话说完,就遭到朱棣的一顿臭骂,自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劝了。

  朱棣伤心是一回事,要想找个替代徐皇后又能使自己称心如意的贤惠女子那是另一回事。其实在悲伤之余,朱棣也在活动活动心眼,由徐皇后想起了她的娘家人,其中有一个妙龄美女最近老在头脑里闪现,直把朱棣弄得心猿意马。皇后大丧期是不能提这种事的,好好熬吧,终于熬到大丧期过了,自恃大明第一人的朱棣感觉特别好,徐家的那个小美女非我朱棣莫属了。想到这里,他立马命人将自己的丈母娘即徐达夫人请到明皇宫里,开门见山地说:“‘朕欲得夫人季女继中宫。’(徐达)夫人曰:‘妾女不堪上配圣躬!’长陵(指朱棣)曰:‘夫人女不归朕,更择何等婿耶?’季女竟不敢受人聘,从佛氏为尼,凤台门外有王姑庵是也(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明]周晖:《金陵琐事·更择何等婿》卷1;[明]郑晓:《今言》卷2;[明]吕毖:《明朝小史·永乐纪·王姑庵》卷4)

  “大孝子”朱棣居然愧惧面见父母,只好另选北京长陵作归穴?

  自从与丈母娘一席对话之后,朱棣如霜打的茄子似地蔫了,漂亮的妹妹宫中有的是,而且她们个个都是柔情似水,让俺舒服透顶,但一代“圣君”想娶个小姨子,不仅没娶到,还碰了一鼻子灰,朱棣想发作,但又听人说小姨子已经出家了,出家女可不能乱碰,否则自己不就成了历史上的昏君隋炀帝第二了!于是朱棣不得不忍下这回。

  要说朱棣这人在脑子正常、不歇斯底里发作时还是挺聪明的,考虑问题也极富洞察力。从几乎强娶小姨子遭拒前后经过来看,朱棣原本的猜想是对的:五年了,南京人还是不能原谅他的大屠杀,包括南方人都不能原谅他。说来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南方各地盛传建文帝出亡,或许那个书生皇帝真是藏在哪个地方,但那里的人就是不说,死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由此想到一手钦定皇位由朱允?继承的那偏心眼老家伙,你怎么这么没眼光将一个书生安在大明帝国的火山口上?

  

  不过这些话绝对不能说出口,俺一向标榜“尊祖制”、做孝子,要是漏了一点不仁不孝的言语,岂不是将自己置身于万古唾骂的境地!因此最好的做法是,除了在孝陵搞个超大的“神功圣德碑”外,今后的一系列形象工程还得都要贴上为高皇帝高皇后“荐福”的标签。说到这两老,过去他们对俺不咋样,但对俺媳妇可好了,尤其是婆媳关系相不错,“洪武九年(徐氏)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从王之藩,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徐氏)一一举之不遗”。(《明史·后妃一·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卷113) 现在徐氏走了,这样好的儿媳妇见到喜爱她的婆婆,想必徐氏在另一个世界也不会不享福啊!但转而朱棣又想到:徐氏是皇后,按照礼制规定,俺百年之后还必须与她合葬在一起!但俺早就不想在南京呆了,只等北京新皇宫造好。可眼下徐氏走了,应该早日将她入土为安呀,就在孝陵旁给她造一个陵寝?她倒是好去见“俺爹”俺妈,只是俺将来怎敢去面对呀?“俺爹”要是知道他心心挂念的皇太孙在即位后不久就被俺赶走了,就凭他的脾气非得将俺的皮给剥了不说,还可能会剁成肉酱……尽管朱棣不过分相信宗教与迷信,但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信一点,想必当年朱棣也会这么考虑,尤其这样没事找事做,倒不如“走了”,老子回北平去!俺老婆徐氏听话得很,叫她在阳间棺材里多睡几年,俺在北京给她盖个地下皇宫,百年之后俺去时带上好多漂亮妹妹同她一起乐乐!

  朱棣打定主意,就让专门负责大明礼仪的礼部尚书赵?去找顶级堪舆大师,在北京地区找个“安魂”的风水宝地。(《明太宗实录》卷92)

  明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长陵(永乐七年~永乐十四年,1409~1416)

  赵?,洪武年间“由乡举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图天下要害厄塞,并屯戍所宜以进”。此人能力很强,但生性狡黠,善于察颜观色,故而仕途上发展很快,建文年间升为浙江参政,因提出了治倭之策,颇受赞扬。永乐二年他出使交趾,又因为办事得当,“还奏称旨”,由此更是一路顺风,没多长时间就当上礼部尚书。(《明史·赵?传》卷150)

  

  永乐七年五月,“上(指朱棣)命礼部尚书赵?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明太宗实录》卷92)

  明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长陵,朱棣无语吧?

  永乐七年(1409)五月乙卯日(初八),朱棣令武安侯郑亨祭告天寿山山神,宣布破土动工,建造北京明皇帝陵,任命武仪伯王通具体负责陵寝营造之事,这就是规模浩大的明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长陵建设工程。(《明太宗实录》卷92)

  按照史书的记载,北京明长陵是仿效南京明孝陵规制建成的,共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主要建筑有陵门、神库、神厨和碑亭等。按照中国传统的丧葬风俗习惯:事死如事生,这第一进院落相当于明皇宫午门以前的建筑,尽管不作为陵寝主体,但一到这里皇家陵寝的非凡气势可见一般了。

  第二进院落,主要建筑有享殿、殿门、配殿和神帛炉等。享殿即?恩殿,是长陵的主要建筑,它对应于明皇宫里最大的宫殿——奉天殿,其面积大约有1956平方米,共有9间;?恩殿坐落在3米高的3层汉白玉石阶上,气势恢弘,威严壮丽;?恩殿里边有32根巨型擎天大柱,其中以中间4根为最大,其直径为1 17米,两人合抱也抱不拢;?恩殿的上梁、椽一类全是整根珍贵的金丝楠木,据说产自于南方的深山老林里边,即使已600年了,只要人们一走近,还能闻到楠木香气;?恩殿顶上是黄瓦,墙是红色的,远远望去金碧辉煌。

  第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宝城与明楼。明楼下面建有城墙,与今天南京明孝陵很相像,这个城墙里边有一个大坟包,美名叫宝顶,内葬着朱棣与徐皇后,宝顶直径约为340米。

  明长陵位于明十三陵之首,这倒不仅仅因为它是13个陵寝中最早建造的一个,而且还是最大的一个。按照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规制,开国君主的陵寝应该最大,其后代子孙不得逾越。南京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于战火,今人无法知晓其整体原貌,传统的观点认为,北京明长陵是朱棣遵循“祖制”仿效明孝陵而建造的,但也有人认为明长陵的规模已经超越了明孝陵,朱棣是否有另辟一天地之用意?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明长陵造价几何,建造了多少年?

  

  但就建造明长陵这么规模浩大的工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言,恐怕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昂贵的一个帝王陵寝。以享殿即?恩殿中的32根金丝楠木为例,它们都产自于南方,在没有现代起重技术装备和先进的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将它们运出深山老林,不知要付出多少的血汗甚至生命代价才得以完成,四川当地百姓留下这么句话,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明长陵不少巨型石材产于北京房山,同样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条件下,数十万的民夫和无尽的血泪铺就了巨石运往昌平寿陵的道路。据说为了运输巨型石材,劳工们先将它放在滚木上,沿途掘井汲水,利用冬季一路浇水结冰,再用人力、马力等在前头牵拉。有人算过一笔账,从房山将一块长3丈、宽1丈、厚0 5丈的白石运往昌平陵寝地,就得动用顺天等8府的民夫2万人,劳作1个月,花费银子11万两。([明]贺仲轼:《冬宫纪事》)以此推算,整个明长陵的建造费用不会少于几百万两银子。参照北京明皇宫的整体规模,明长陵大体可视作为明皇宫的一半大小(保守估测),而明皇宫“工作之夫,动以百万,终岁供役”,(《明史·邹缉传》卷164)则北京明长陵工程建设总劳力可推测为50万人左右。

  这哪是皇帝的陵寝,分明是老百姓的血泪地、白骨堆。长陵前有块“无字碑”,为所欲为的一代暴君朱棣能说能做的,全让他说了做了,该是他无语了吧?!

  朱棣大造、急造北京明长陵的目的,除了满足他百年以后的享乐外,最为紧迫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他要将徐皇后北运下葬。徐皇后是永乐五年夏天去世的,她的梓宫一放居然放了六年,一直到永乐十年三月,明长陵主体工程开始结顶了,朱棣敕武义伯王通等曰:“天寿山营建将完工,匠役久户无次丁者,悉遣归,仍命所过官司给行粮。”(《明太宗实录》卷126)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天寿山陵成,命名长陵。”(明太宗实录卷136))“(永乐十一年正月)丁酉,仁孝皇后(即徐皇后)梓宫发京师(南京),汉王护行”,到了二月甲子日,朱棣“命皇太子监国,如七年例”,“乙丑,上(指朱棣)北巡,发京师,皇太孙从”,“丙寅,仁孝皇后葬长陵”。([明]谈迁:《国榷·成祖永乐十一年》卷15,第1册,P1086~P1089)

  

  徐皇后下葬后,明长陵工程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进行着,一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才最终告竣,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后也被葬入长陵。

  (永乐四年~永乐十八年,1406~1420)

  “焦劳圣虑几二十年”营建北京新宫新都

  朱棣原本的想法大体为,先造他活着时候与妹妹们一起寻欢作乐的“逍遥宫”——北京新皇宫,接着再打造自己百年后所用的寿陵,等这些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就迁都北京。于是早在永乐四年时,永乐皇帝就命泰宁侯陈?、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等“董建北京宫殿,经画有条理”。(《明史·陈?传》卷146;《明太宗实录》卷57)但永乐五年徐皇后的突然驾崩,打乱了他的计划,加上在此前后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如永乐四年开始的安南平乱战争和永乐中期的两次对蒙古的战争,以及南北大运河浚通工程与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绩形象工程的开启,使得大明帝国耗费了无比巨大的财力、物力,牵制和影响了朱棣营建新皇宫新都城的进展。不过有意思的是,永乐前期的这些对外战争和大工大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样不仅把大明朝野视线都引向了永乐帝的丰功伟绩上,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克里斯马”效应(即个人人格魅力),所以在永乐十四年北京长陵工程告竣前后,大明朝廷腾出精力来打造“一代雄主”魂系梦绕的北京新宫新都建设,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丁巳,朱棣下令“修北京城垣”。(《明太宗实录》卷162)

  永乐十四年八月,朱棣“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给钞五锭,为道里费”。(《明太宗实录》卷179)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明太宗实录》卷182)

  永乐十五年二月,朱棣命“泰宁侯陈?董建北京”,即让陈?等负责北京城的营建,大规模的北京新都城建设工程由此动工。(《明史·成祖三》卷7)永乐十七年十一月,又令人开始“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太宗实录》卷218)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仅完成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太宗实录》卷232)差不多与此同时,皇帝朱棣又任命蔡信等重新修建北京城垣,这样整个北京新都建设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我们将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的竣工通盘起来算的话,那么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前后就要长达15年之久;如果再将蔡信重修北京城垣的时间算在内的话,那可谓“焦劳圣虑(指朱棣),几二十年”。换句话来说,明永乐修建北京新宫新都总计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明史·邹缉传》卷164)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