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是生活性常识带来的误区,误认为软斑块肯定会比硬斑块稳定性要差,容易脱落引起血栓,导致脑卒中! 现实是,稳定性斑块只是可能对应硬斑块,易损性斑块也只可能对应的是软斑块。注意我的用词是“可能”,不是一定!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在这个颈内颈外动脉分叉位置(绿色箭头标注)形成一个斑块,哪怕这是一个硬斑块,它也容易脱落。因为这是颈内动脉分叉位置血流变化比较大的,就像是水管接口处的水流一样比较复杂,尤其是如果你还是高血压病人,长期血压控制不稳定,经常遭遇这种血压起起伏伏的冲击,更加容易破裂! 我们再来看看斑块的解剖结构特点这个斑块脂质核越大,上面的纤维帽就会越薄,这斑块就越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和脱落,在远端血管出现动脉血栓,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时候如果斑块上还有新生血管,那么斑块就会越脆,越容易发生表面纤维帽的断裂而引起动脉血栓。哪怕斑块位置一样,斑块形态、大小等也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当然,从斑块超声特点来说,这个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的斑块是要比等回声、高回声斑块稳定性要差一些。但如果你这个等回声斑块是长在比较窄血管内,这比起长在大血管的低回声斑块,可能稳定性就更差了,因为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是否狭窄密切相关,血管越狭窄,其斑块越倾向于不稳定,大家想想也是可以理解一点,水管越小,要承受的水压肯定是越大! 怎么知道是软斑块、硬斑块还是混合性斑块真的没那么重要,因为简单用软硬来衡量斑块的稳定性是不准确的。软硬只是其中一个衡量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不是最后决定斑块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根据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周围的血流情况、超声特点、病人本身是否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干预控制情况来综合分析。

更多相关建议:

谢邀!一般来讲都需要做血管超声或者是高分辨率的核磁来去明白究竟是硬斑块块,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但是也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一定要明白斑块究竟是什么,其实斑块就是我们血管内部的垃圾的沉积,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一些脂肪颗粒,然后里边也会混杂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的物质。如果里边相对比较硬的话,那么里边还有钙质。

其次大家一定要明白斑块它是指全身血管的一种异常的形态,它并不会非常单纯的集结在哪个地方,只能说是某些地方是属于高发的位置,比如说颈动脉分叉处或者是大脑中动脉,所以要想去真正的去测量斑块的话,它是一个全身性的检查过程,并不只是非常局限性的就测量这一个部位,除非是形成一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测量局限性的斑块是有意义的。

最后就是要明白斑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混合性质的,只有极少数的可以在相关的检查当中去完整的区分,究竟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

而且现实的临床当中,不管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很多时候它的治疗方法也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某些特殊操作的步骤当中,有可能是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是总的来讲不会区别的特别大。

比如说硬斑块的话最好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的方式进行治疗,软斑块在放置支架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后期栓子脱落的风险。而混合型斑块基本上两者都是可以的。

血管超声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它的主观影响非常大,一般测量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而高分辨率的核磁是比较贵的,而且并不是每个医院都可能会开展的,这个比较准确,但是总体上来讲不容易开展。

祝福大家都能够身体健康!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问题可以私信我,虽然不能够在这上面看病,但是可以给你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建议。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带你了解真实的神经外科(脑外科)世界。

更多相关建议:

血管内的斑块,也就是老百姓的说的固定的血管垃圾,这些斑块逐渐加重,血管就会狭窄,引起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等。

当这些斑破裂后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塞心脏血管就是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就是脑梗死。

那么哪些斑块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哪些斑块不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呢?

如果用不那么严谨,而且比较简单的回答就是软斑块相对不稳定,容易破裂形成血栓,硬斑块相对稳定,不容易破裂,不形成血栓。

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是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呢?

一、常规普通检查只能看到部分血管

我们身体最主要的血管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因为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司令部,任何一个部门的血管堵塞,都可能是致命性的,比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但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都比被周围组织包裹,通过常规检查,我们无法看到心脏血管和脑血管,如果要进一步检查,就得增加血管CT或心脑血管造影,但这些检查一方面费用高,一方面对人体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并不是常规的检查。

人体相对最大,且在表面,又相对重要的血管是颈动脉。颈动脉的是否有斑块,有哪种斑块,可以通过彩超诊断。

二、颈动脉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用普通检查看到心脏和脑血管,但颈动脉一方面属于大动脉,且颈动脉位置重要。我们能简单的通过颈动脉的情况,初步判断心脑血管的情况,而且本身颈动脉是心脏给脑子供血的交通要塞,一旦斑块加重,会引起脑供血不足,一旦斑块破了形成血栓,会导致脑梗死,所以颈动脉很重要,统计显示1/3的脑梗死都是因为颈动脉斑块破了导致的。

且颈动脉处在人体表面,容易检查,所以颈动脉无论是从血管判断还是从检查手段上来说,相抵都重要。

三、如果判断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颈动脉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就是彩超,通过彩超可以看到颈动脉有没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性质:

硬斑块:

做完彩超,如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超声检查提示等回声或强回声。这种斑块一般属于硬斑块,这种硬斑块相对是稳定斑块,这种斑块不易脱落,也叫非易损斑块。

软斑块:

做完彩超,如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不规则形状;超声检查提示低回声或没有回声。那么这种斑块一般属于软斑块,通畅相对是不稳定的斑块,也叫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不稳定,容易脱落,各导致内皮细胞脱落伴有表层血小板聚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左右、纤维膜破裂、大脂质核心等等,都能引起软斑块形成,这类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就会导致急性脑梗死。

混合斑块:

做完彩超,如果提示:斑块具有上述两种特点,或者换句话说,上述两种性质的斑块特点都不明显,呈混合回声,那么就考虑是混合斑块。

理论上通过CTA或核磁技术也能进一步评价斑块,但各种检查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彩超虽然检查方便,费用低,但彩超对于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高,人为误差相对较大。CTA检查时,因为重叠,可能会影响CTA对斑块表面形态及组织成分的评估。核磁技术费用高,易产生伪影,也会影响结果。

所以,检查斑块后,还需要医生全面的综合判断,才能给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对于斑块需综合看待

软斑块和硬斑块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硬斑块一定就安全,软斑块就一定不安全;因为决定斑块安全性的不仅仅是斑块的性质,还要结合板块的大小,斑块的位置,对周围血流的影响等等来全面评估。

比如一个硬斑块,听起来是安全的,但如果这个硬斑块很大,也会影响血流,也会导致缺血,甚至发生意外;一个软斑块,听起来不安全,但是如果这个斑块很小,即使破了形成微小血栓,也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再比如同样大小的一个硬斑块和软斑块,如果在不同的位置,那自然危害程度不一样,位置越重要风险越高。

总之,软斑块和硬斑块只是初步判断斑块的一个分发,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才能给出具体方案。

五、如何对待斑块

具体的斑块,比如在医生指导下,给出具体的建议,需要结合斑块性质,大小,位置,决定,结合全身情况,三高情况,给出吃药建议,或手术建议。这个因人而异,今天不多赘述。

但不管哪一种性质,或多大的斑块,都应该健康生活。因为斑块的本质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大家说的血管垃圾,造成这些血管垃圾增加或加重,最终堆积形成斑块的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控制三高。

所以,不管是软斑块还是硬斑块,都建议健康生活,戒烟戒酒,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坚持适当的运动,避免熬夜,控制体重,好的心情,监测并控制三高,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斑块,控制斑块,预防斑块破了,预防血栓。

至于哪些斑块需要吃药,那必须因人而异。

总之,判断斑块性质的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彩超!

更多相关建议:
通常根据超声检查中斑块的内部回声情况判断斑块的性质:是否曾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是否吸烟、大量饮酒史,是否超重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等。判断,还需综合全面评估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如需了解更多医学知识,欢迎关注“医师杨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相关建议: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而在诸多关注健康的人群之中,很多人都会去关注有没有颈动脉斑块。之所以这么多人关注颈动脉斑块,主要原因是颈动脉一旦有斑块,如果不稳定,容易导致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那么,问题来了,哪种斑块是相对稳定的斑块,哪种斑块又是不稳定斑块呢?我们做哪些检查可以明确斑块性质呢?今天张大夫给大家统一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首先说来,对于颈动脉斑块来说,有很多分类方法,比如说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低回声斑块(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混合斑块)和强回声斑块(硬斑块)。而根据狭窄程度还可以分为轻度狭窄斑块、中度狭窄斑块和重度狭窄斑块。分类方法不同,斑块的分型不一样。至于大家最关心的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应该是按照斑块的性质区分的,而检查手段应该大部分还是通过颈动脉彩超来完成的。

而对于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应该如何治疗?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说现阶段大家对于这些斑块的重视,主要是怕斑块不稳定脱落形成脑梗塞。说起来,这3种斑块中以软斑块最为不稳定,也最需要严格治疗,比如说通过口服他汀类降脂药,让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以此来让软斑块变得稳定下来。而对于混合性斑块,介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这时候通过口服他汀类药物,可以让混合斑块尽快变得稳定,也就是变成硬斑块。而硬斑块应该说是这3类斑块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只要没有特殊疾病,比如说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应该说有时候患者也不一定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要看具体情况。当然,涉及到斑块的治疗,还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药。

<img class="alignnone size-full wp-image-116246" src="https://www.jiaozhen.cc/wp-content/uploads/2022/01/0c27f2d89445d435bfd29b31c3a1550f-280x180-1.jpg" alt="" width="280" height="180" /

以上就是张大夫关于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如何治疗的介绍,希望这么简短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参阅张大夫的专栏,专栏里有专门颈动脉斑块的介绍,很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

更多相关建议:
血管斑块的分类三类斑块的特点强回声——稳定性斑块低回声——不稳定性斑块混合回声——混合斑块血管斑块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

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患者;

高血脂患者;

肥胖者;

代谢综合征患者;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

吸烟酗酒者;

精神压力过大者。

这些人群要尽早关注血管健康,定期做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谢谢,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建议:

在医院里,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的患者会对医生要求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产生质疑,认为我只是患的这些疾病,为什么要查看颈动脉?医生是不是乱检查了?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长年累月受到血液的冲刷,血管内皮难免会发生损伤,这时在血小板的趋化下,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会逐渐在损伤部位沉积,并不断扩大,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硬化,弹性减弱,而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会加速这个斑块形成的进程,及时对颈动脉的评估是及早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的有效手段,所以才需要进行上述检查。

另外,对于已经存在的颈动脉斑块,斑块的性质也是评估血栓发生风险的重要评价指标,因为不同的斑块性质会存在不同的脱落风险,所以也有必要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甄别。

怎样知道是“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过去对斑块性质的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结果,其缺点是时间长,而且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风险大。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对斑块性质的判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直接成像,概括起来主要有超声、CTA(CT血管显像)和MRI(核磁共振),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各种方法的优劣性。

1.超声

可以从斑块的内部回声、形态学特征、纤维帽的完整性等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具有简单方便、无创、无辐射、费用低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所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性质鉴别的首选方法。硬斑块在超声下可见于管腔内突出,内有钙化或纤维化,内部呈均匀强回声,而后方有较明显的回声衰减;软斑块可见管腔向心性增厚,内部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腔壁可见连续的光滑纤维;混合斑块则于管腔内突出,呈不均匀混合回声。超声主要以此加以鉴别,但超声的空间及对比分辨率仍有待提高,且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经验有关。

2.CTA

CTA具有扫描快速、辐射小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力等优点,对硬斑块十分敏感。CTA是根据显像密度的不同来判断斑块性质,如CT值在130Hu以上为硬斑块,CT值在60-130Hu为混合斑块,CT值在60Hu以下则为软斑块。但是,由于斑块中富含脂质核心、纤维组织及出血等并存病变,使彼此间密度可能有明显的重叠,从而可能会影响CTA对斑块表面形态及组织成分的评估。

3.MRI

MRI具有良好的任意平面成像及软组织成像的优点。MRI主要通过测定的纤维帽厚度情况对斑块的软硬度性质进行划分,如测定的纤维帽最薄处的厚度低于0.6±0.2mm为软斑块,超过0.2±0.3mm为硬斑块,两者之间则为混合斑块。MRI在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及斑块性质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超声及CTA,但由于其费用高,成像时间长,受信噪比影响,易产生伪影等原因,所以通常不作为首选评估手段。

采用现代影像学的方法区分软斑块、硬斑块还是混合斑块,具有快速、安全、经济的优点,而且了解斑块性质可对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行预测,以便临床医生尽早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王大伟,韩广明,王占波,乔建勇.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4):421-424

更多相关建议:

很多朋友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时,会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动脉斑块是一种疾病风险因素,不管是斑块增大引起血管狭窄,还是斑块不稳定,出现破裂引发血管梗塞风险,都是值得格外关注的问题。

有很多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朋友,喜欢问我这个斑块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但实际上,在医学诊断方面,并不以斑块的软硬程度来区别斑块的风险高低,对于颈动脉斑块的问题,科学辩证的看待是非常重要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介绍

想要讲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要介绍下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过程:通常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不断影响,我们的动脉血管壁内膜,容易出现一定的损伤,这些损伤的部位就更容易形成一定的脂质沉积,血液中的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内膜下方,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来清除这些脂质,但如果清除的速度比不上沉积的速度,沉积在血管壁内膜下方的脂质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派出巨噬细胞来吞噬这些脂质,在吞噬的过程中,这些脂质不断的被氧化成泡沫状的氧化型脂质,这些泡沫不断融合,就会形成黄色的脂质核心,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壁内膜上方也会逐渐的形成一层含有胶原纤维的“纤维帽”,这就是一个含有脂质核心,上方覆盖纤维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

斑块的软还是硬,真的能代表风险大小吗?

通常说来,如果脂质核心小,纤维帽厚,往往这样的斑块就更加稳定,而如果脂质核心大,而纤维帽较薄,则出现斑块破裂的风险就更大。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很多朋友认为,纤维帽厚,就是“硬斑块”,纤维帽薄,就是“软斑块”,但如果单从软还是硬来评估斑块带来的健康风险,往往还是不够准确的。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通常说来,软斑块,在超声检查时,都存在低回声的特征,而硬斑块则往往回声较强,有些斑块进展时间较长,已经发生钙化的斑块检查时,同样也会呈现强回声的“硬斑块”特征,但这种钙化的斑块,同样可能会引起血管的重度狭窄,影响相关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样也可以使高风险的斑块。

因此,我们去看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问题时,不要仅仅考虑软硬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斑块带来的风险大小如何评估的问题。

如何来评估斑块的风险大小呢?

对于动脉斑块的风险大小,光看软硬还是不够的,对于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估风险——

第一,是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的程度,如果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的程度比较严重,超过50%以上,不超过70%,一般被认为是中度狭窄,而如果超过70%,则一般认为是中度狭窄的情况了,对于中重度的血管狭窄,就会影响相关脏器的供血了,比如说冠状动脉的斑块,如果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以上,往往就会伴有劳力性心绞痛,或稳定性心绞痛的问题,这就是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管导致的不适症状。因此,如果斑块较大,即使是纤维帽较厚的稳定斑块,同样也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同样是高风险的斑块。

第二,就是斑块的稳定性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两类,也不应该仅仅从“软硬程度”上去评估风险,稳定斑块通常表面规则,回声较强,内部较为匀质,表面的纤维帽完整;而易损斑块则往往不规则,表面也不光滑,超声特性呈低回声甚至无回声状态,表面的纤维帽往往也不完整。对于不稳定的易损斑块,要格外注意斑块出现破裂,溃疡引起凝血物质聚集,从而引发血栓的风险问题。

看待斑块风险大小,一定要有发展辩证的眼光

最后说的这一点,个人认为最重要。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动脉斑块也不例外。原本经过评估稳定的斑块,如果能够积极的重视,做好三高的调理控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的继续保持斑块的稳定性,而如果评估斑块属于稳定斑块的情况,就此就放心了,生活上也不控制了,该药物控制的也不吃药了,这样的情况下,稳定的斑块同样会不断进展,要么变得更大,要么从稳定型转化为不稳定型,这两种情况,不论发展为哪一种,都有可能引发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让人后悔莫及。

对于检查出不稳定的斑块,也不用过于惊慌,了解到自己的斑块不稳定,就更要从慢病的各项指标控制,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方面,来加强斑块的稳定性,如果能够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1.8mmol/L以下,就能够大大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血糖、血压等方面的水平,也要积极的调理控制好,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持平和心态,保持良好作息,保持健康饮食,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这些方面,多有助于提高斑块稳定,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做好这些方面,保证不稳定的斑块长期保持稳定,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更多相关建议:
1、斑块的分类:斑块形成很常见,几乎可见于任何老年人群,只不过不同患者的斑块性质不同,严重程度不同,患者的结局也就大不相同。2、斑块的应对措施:对于斑块形成者而言,重要的是积极应对,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斑块继续长大,稳定斑块防止脱落,进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具体来说,患者应注意,对于斑块不稳定或是较大者,伴有严重的血管狭窄者,或是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应及时开始药物治疗,除了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也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等。当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必须的。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较低者,斑块较小或稳定者,也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注意节制饮食,低脂、低盐、低糖、低胆固醇为原则;适度运动;戒烟戒酒;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避免过劳,劳逸结合;避免压力过大、焦虑紧张,保持平和心态等。

更多相关建议: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简单地说,硬斑块、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是对斑块性质的一种描述,主要是根据超声检查的结果来分类的,比如:

  • 软斑块,彩超显示为低回声, 表明斑块中的脂质物以液态为主,做彩起时对超声波的反射较弱,斑块外的包膜也比较薄,很可能受到其它因素比如高血糖、高血压等的影响而发生破裂,破裂后其中的脂质物暴露在血液中会引起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因此是属于比较危险的斑块。
  • 硬斑块,彩超显示为强回声,表明斑块中的粥样化的脂质物被纤维化或发生了钙化,不容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破裂,所以相比于软斑块更为稳定。
  • 混合斑块,彩超显示为低回声和强回声混杂,表明其中的粥状脂质物的性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实际上,所谓的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线,因为斑块的形成进展是一处连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血管内皮受损后大量脂肪进入并沉积下来,形象点说就是血管内表面上出现了一些小斑点,就像香蕉皮上长出的小黑点一样,这些斑点基本上还没有凸出血管内皮表面。
  • 第二个阶段,小斑点不断增大,向血管腔内凸起,凸起后被撑起血管内皮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了斑块的外包膜,其中沉积的脂肪也在发生着脂质化,形象一点说就是变成了糊糊一样的状态。
  • 第三阶段,小的斑点因不断增大而融合在一起,不仅向血管内表现凸起,还会向血管更深层延伸,其中的糊糊状脂质物不断被纤维化或在钙的沉积而发生钙化,质地也会由软变硬。

由此可见,斑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是否存在导致斑块形成与进展的危险因素以及程度,比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得不到有效控制,对血管的损害持续存在,致使炎性反应越来越重,沉积脂肪脂质化越来越严重,不但斑块会不断长大,斑块发生破裂的风险也会加大,引发严重后果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斑块都是血管发生了病变的结果,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要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比如戒除烟酒、按时作息不熬夜、避免久坐多运动等,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等要将各项指标控制达标,请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后该用药时坚持用药治疗。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