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面关于养生的理论是什么呢?《道德经》共81章涵盖了人生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养生就是其中一类。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宠代表利益,辱代表灾祸;得到灾祸会恐惧,一心想远离;得到利益也会恐惧,因为不知何时会失去。因此,得到也会心惊,失去也心惊,这就叫做宠辱都会让人心惊。我之所以寝食难安是因为总是惦记自身的荣辱得失,如果把这一切都抛开,还有什么能挡住我的快乐?
《道德经》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谁能让浑浊的流水静止下来?只要能静下来,水自然会清。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能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平静心态的人,才是大彻大悟的人。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尚不知久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何况人呢?因此,不要想那些脱离实际的事情,免得自找烦恼。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亡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因为有了万物,所以需要给他们命以名称用来分辨,既然能分辨则应知适可而止,不要愈衍愈效,这样就不至于产生问题,产生危险。道存在于天下,就如同谷中溪流流向江河,江河又归于大海一样自然。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阔无边,无拘无束,而真正的悟道之人也是不会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的。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物欲无求,必然清净洒脱,天下也会自得其安。
以上七章都是讲的养身之法,面对着滚滚的红尘,多少忙碌的现代人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渐渐僵化成了一台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享受简简单单的快乐,在点点滴滴中感悟幸福的真谛,真的比登天摘星还难。没有了快乐,心就没有了幸福感,生命有何意义?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告诉人们,简单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顺其自然,不去强求太多,不要用尽心计去追求太多自己不该得到的,让一切回归质朴,那么在世俗中就可以永葆清新,宁静,快乐的心境。
《道德经》涉及养生的内容主要有:
1. 顺应自然,祛病延年 。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2.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3. 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老子云: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4. 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 “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5. 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