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融媒体中心主编是谁

南县融媒体中心党组分工

 

申丽萍:党组书记、主任、台长、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

张  斌: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协助主任(台长)管理全盘工作,负责党建、意识形态、人事人才、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技术、工青妇、老干、人大政协、计划生育等工作,分管人力资源部、鑫网农村无线数字电视有限公司。

孙志明: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机关、财务、政务公开、信访维稳、软环境治理、统战、乡村振兴、农村办点、党风廉政建设和联系纪检监察等工作,分管办公室、计划财务部、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崔志文:党组成员、副台长、副总编辑。负责编委会统筹策划、媒体融合发展、广播电台(5G智慧电台)运营、广播电视创优上稿、生态南县新闻客户端运营、公益广告宣传、创作、户外广告位管理等工作,分管总编室、编辑部、用户服务部、融创传媒有限公司。

温  伟:党组成员、副台长、副总编辑。负责全媒体新闻宣传、内容创新创优、安全生产(安全播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扫黑除恶、普法、禁毒)等工作,分管采访部、实验部、安保事业部、技术保障部、发射传输部,联系办点社区、兼职社区委员。

南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是谁

南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是罗讯。 南县供电公司作为关系全市能源安全和国健民生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始终把服务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作为重要责任。

南方什么北方二人转

益阳新闻网记者 夏训武 通讯员 萧跃

“撩发河啦撩发嘞河,撩发河那边的伢几唱山嘞歌……”

“这边唱嘞那边和,撩哒对河的妹几唱情歌……”

这是今年南县丰收节,罗文村洞庭之心广场上,一对年轻男女在欢乐的锣鼓和喜庆的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打情骂俏的一个对歌画面,诙谐俏皮的表演,引得围观者阵阵叫好。

不远处,两条火红的布龙打着扭丝在人群中飞舞,另外两对地花鼓演员在龙中起劲地舞蹈……这是南县民间艺人表演的围龙地花鼓。

“北有东北二人转,南有南县地花鼓”。南县地花鼓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南方的“二人转”,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起源于民间,活跃在坊间

南县地花鼓有据可查的是其起源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其祖师爷为李庆六,本为长沙人氏,嘉庆元年下洞庭,落脚在南县乌嘴乡小港子村,靠打渔为生。他白天打鱼卖鱼,晚上吹唢呐,拉胡琴,一到正月就组织当地农民打地花鼓。三月间,他应邀开班收徒,诞生南县最早的“桃花班”。于是,地花鼓开始在南县星火燎原。

史料记载,李庆六在教学中,教的应当是他带来的有长沙特点的地花鼓。后经南县几代地花鼓艺人的创新与改革,将长沙地花鼓与当时南县境内已初具雏形的地花鼓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具有湖乡特色的南县地花鼓。

乌嘴乡港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斌泉介绍,李庆六的后人回忆,李从长沙下洞庭湖,就住在原小港村12组,其侄李家范仍健在,是村里有名的地花鼓艺人,一直爱戏如命,将祖艺传承。

在清咸丰至同治20余年间,南县境内堤垸基本形成,外地移民增多,也带来了更多的民间文化因子,丰富了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形式与技巧。围龙地花鼓与竹马地花鼓的相继出现,亦出现了男、女合演。南县地花鼓开始逐渐兴旺起来。

几乎与此同一时期,湖南各地的地花鼓经过约80至100年左右的发展变化,在清道光至同治50余年间,慢慢地发展了行当,确立了声腔,由对子戏变为了三小戏,即小旦、小丑、小生,逐渐由原来的季节班形成了常年班。因地处洞庭湖,南县的花鼓戏史称“西湖花鼓戏”,以南县“车水号子”为音乐素材创编的“西湖调”闻名湘鄂边地区。

当年当地艺人大部分加入了各种班次,他们既唱花鼓戏,也打地花鼓。由于行业的竞争,他们不断创新地花鼓曲目,不断提高演员的表演技巧,使南县地花鼓发展到了成熟期,许多流传至今的曲目都在此时形成。

其鼎盛时期,应该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到1959年大跃进的5年时间内。二十多年前,南县文化名人文人马永森为南县花鼓戏进长沙80周年撰写论文时,曾广查解放后南县文教系统的档案资料,据记载,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全县有业余剧团156个,在大跃进高潮中,业余剧团曾猛增到382个,而其中,地花鼓小剧团达半数以上,大多活跃在乡村田间地头,逢年过节,遇农家喜庆,随处可见,不可或缺。其中,一些剧团除了演大型花鼓戏,还打地花鼓,演渔鼓、弹词、三棒等曲艺节目,当年有的公社、大队,还举行过地花鼓赛事,助推这种民间艺术的强势发展,也为以后南县地花鼓艺术的复兴储备了人才。

B:既是地方名片,又是南县“特产”

南县地花鼓经过220年的发展,已嵌入人民的文化记忆之中。南县人的乡俗是,要有龙灯、地花鼓才像喜庆的样子,才有热闹的气氛。一些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演出”。人们创造和享受着自己的传统节日,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