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所有知识

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基本信息中文名:银鱼 yínyú (《纲目》)英语名:whitebait 银鱼拉丁名:Hemisalanx prognathus别名:亦称冰鱼(icefish)或玻璃鱼(glassfish)异名: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来源:为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银鱼科(Salangidae)银鱼属(Salanx)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编辑本段形态特征银鱼,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银鱼图片合集(13张)。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编辑本段来源为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编辑本段生存环境与分布 银鱼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种间食性、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丰富的多样性。然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本文在综述中国银鱼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银鱼研究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呼吁审视银鱼移植增殖的生态效应,加强银鱼的基本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中国银鱼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 银鱼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鄱阳湖,巢湖,太湖,四川雷波县的马湖乃至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我国的太湖西湖马湖是三大银鱼盛产湖。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今年北方各渔业部门加大对银鱼的重视,采取措施从太湖引进银鱼。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库均有,其中邯郸磁县岳城水库有优质银鱼。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农历九月出水,它与其它银鱼品种“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编辑本段种类介绍洞庭湖银鱼 洞庭湖银鱼洞庭湖银鱼古称白鱼、玉簪鱼,又名银条鱼面条鱼等。银鱼成鱼身长6~9厘米,呈圆柱形,尾部稍侧偏,鱼头扁平,吻尖短,眼睛大,鱼身无鳞,洁白如银,故名。银鱼体柔若无骨无肠,呈半透时状,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所以古人又把它喻为玉簪、银梭。银鱼若是被捕获捞出水面,会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啧啧称奇。据史料记载,银鱼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人们看中,视其为圣鱼、神鱼。据传,当年三同大夫屈原遭楚茂襄王放逐,怀石沉于汨罗江,百姓闻之,争相投粽子于水中相救,那粽子里的糯米饭粒便化作一尾尾灵动的白色小鱼儿,千千万万聚在一起,托起屈原,顺江而下,进入洞庭湖后,湖面上顿时白光冲天,引来众多人望光而拜。人们发现并捞起屈原遗体后,安葬悠陵建庙而祭祀。然而,那小小的白色鱼儿却不愿意去,便从此生活在洞庭湖中。《渔父》中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也俗之尘埃乎。”既方屈原之清白高洁,也说银鱼洁白忠诚。从此,人们便把洞庭湖银鱼视为神鱼,多加保护,久而久之,洞庭湖里的银鱼越来越多。后来,人们发现洞庭湖银鱼不但洁白忠诚,而且肥美鲜嫩,于是有人把它烹制成各色各样的肴馔,成为人间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在唐宋时期,就有食用洞庭湖银鱼的记载,如唐人诗云:“白白湖鱼入馔来”。又如宋人张先诗有“春后银鱼霜下鲈”之句,把银鱼与鲈鱼相提并论,可见银鱼已被人们列为鱼中珍品了。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出版的《宋氏养生部》记有“银鱼宜调面油煎”,意思是说,把银鱼拖糊煎炸,是最好的烹饪方法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银鱼作了较详细的记述:“银鱼,被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出子瘦,但可作酢腊耳。”总结了当地人捕捞银鱼的时间和加工方法。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贡品进献皇室,足见身价之不凡。“洞庭枇杷黄,银鱼肥又香。”五月枇杷黄熟之时,正是银鱼上市之季。每当此时,洞庭湖畔,商贾云集,皆缘于银鱼,已成为洞庭水乡历年的又一风景。洞庭湖银鱼在长期繁衍中,分为好几个品种,其中以短尾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为上品。这两种银鱼体长8厘米左右,通体洁白无鳞,若无骨无肠而呈半透明状,既肥嫩,又鲜美。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中医认为银鱼叶甘,性平,回补虚,健胃、益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等疾患。洞庭湖银畅销海外,日本人尤爱之,称银鱼为鱼中人参,视作稀世之珍。银鱼入肴是席上珍馐。看之,色泽赏心悦目;闻之,鲜香诱人,口舌生津;食之;味美可口,齿颊留香。银鱼的食用方法很多,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最具特色莫过于炸炒煎和做汤羹。干炸银鱼,色泽金黄,食之又松、又脆、又肥、又香。银鱼经调味腌渍,衷上蛋液,醺匀面包糠,入四五成热油锅中炸熟,具有外层酥脆集香,内层松软鲜嫩,别有风味。炒食银鱼,肥香鲜嫩,佐以它料,变化多端风味各具。如“银鱼炒蛋”,菜色黄白相当,鲜嫩味美,其滋味细嫩如虾米。蒸食银鱼,鱼肉清香,鲜嫩油润,肥而不腻。如用虾仁、肥膘肉泥同蒸,其形似燕窝,是一款上乘的高档菜肴。用不同的配料制成“银鱼汤”,色味俱佳,鲜美可口。如可以配鸡丝、肉丝、草菇、鸡蛋等,分别制成“鸡丝银鱼汤”、“肉丝银鱼汤”、“草菇银鱼汤”、“金丝银线汤”等汤菜。洞庭湖银鱼还可制银鱼干,纤细灵秀,形如玉簪,不变味,不变质,耐收藏,从古到今都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食用银鱼干时,用温水浸泡涨发,洗净后便可烹调,或炸、或炒、或蒸、或做汤、风味无不绝妙,或酥或脆、或软嫩或筋道,尽在不言中。在湘菜中,洞庭湖银鱼系列菜品,现有古代之风雅,又有时尚之风采,从而独领风骚。长江间银鱼 长江间银鱼长江间银鱼(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又称短吻间银鱼,属鲑形目,银鱼科,间银鱼属。俗称:面鱼,面条鱼,鲙残鱼(《本草纲目》)。英文名:Shortnose noodlefish 。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头部平扁,呈三角形;口大,吻长而尖。在前上颌骨、上颌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一对,下颌前端具一肉质突起。背鳍位于体后四分之三处,背鳍与尾基的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胸鳍没有肌肉基。体无鳞,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生活时体柔软透明,从头背面能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浸制标本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两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在尾鳍和胸鳍的第一鳍条上也散布有小黑点。平时生活于长江干支流中。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半年达性成熟。1冬龄鱼于4-5月从江河中进入湖泊,在湖边水草丛生地繁殖。亲鱼生殖后个体显著瘦弱,不久便死亡。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个体不大,最大个体长约140毫米,重5克左右,为一年生鱼类。生殖季节形成渔泛,数量极为可观。银鱼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特殊风味,特别是产卵前的银鱼最丰美。除鲜食外,多数晒干外销,商品名为“燕干”。干银鱼的蛋白质含量为72.1%,脂肪含量为13%,高于其它食用鱼。每百克银鱼还含赖氨酸4820毫克,蛋氨酸2308毫克,异亮氨酸4176毫克,缬氨酸4396毫克,苏氨酸6652毫克,如此丰富的氨基酸,是其它鱼种所少见的。每百克银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普通食用鱼的5-6倍;其含钙量高达761毫克,为群鱼之冠。美国加利福尼亚卡兰德大学曾对1954名男性作了长达19年的追访证实,每日吃富钙饮食者,结肠癌的发生率极低。纽约MSK肿瘤防治中心给10名晚期结肠癌患者口服钙剂,每天1克,两个月后,癌细胞的分裂和扩散都大为降低。中医验方以银鱼150克与葱熬汤,饮汤吃鱼;或用银鱼50克,山楂25克,谷芽50克,水煎浓汤饮用,常用于结肠癌病人的辅助治疗。《食物本草》记载:银鱼有利水、润肺、止咳之作用;《医林篡要》称其补肺清金、滋阴补虚劳。据日本《治疗》杂老极导,常食银鱼,能延年益寿。日本有位妇女。终年102岁,究其长寿的因素,重要一条是老人生前喜吃银鱼,几乎每餐必备。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苏州东山有“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冰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银鱼可烹制成各种名菜佳肴,如银鱼炒蛋、干炸银鱼、银鱼煮汤、银鱼丸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湖鲜美食。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梅鲚、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成分。日本人称其为“鱼参”。银鱼可炒、可炸、可蒸、可做汤。银鱼炒蛋、银鱼氽汤、银鱼丸子、芙蓉银鱼等都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习惯吃法有:银鱼炒鸡蛋、银鱼炒韭菜、银鱼烧豆腐、银鱼包饺子和氽汤等。若加鸡蛋、虾米、元宵面等调成银鱼糊,再过油酥做成冰银鱼,色味俱佳。燕干主要用于煮汤、打卤,其味清香适口,宽中健胃。银鱼除供鲜食和晒成燕干外,还可制成罐头品和作为多种菜肴的佐料。巢湖银鱼除内销外,年出口量上百吨,销售到港澳和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区和国家。编辑本段营养分析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编辑本段适合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银鱼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足、消化不良者、高脂血症患者、脾胃虚弱者、有肺虚咳嗽、虚劳等症者食用。编辑本段食疗作用银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润肺止咳、善补脾胃、宜肺、利水的功效;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每顿亦不可多吃,每餐适量。编辑本段做法指导银鱼可制软炸等菜肴,还可制汤。

银鱼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银鱼-基本资料 银鱼 中文名:银鱼 yínyú (《纲目》) 别名:亦称冰鱼(icefish)或玻璃鱼(glassfish)异名: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来源:为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 银鱼科(Salangidae)银鱼属(Salanx)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传说 传说 银鱼从前,水晶宫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银果,女的叫银花。一日,龙王派他们俩到人间查看生物生长情况。在人间,他们看到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十分羡慕。以后,它俩的感情日益深厚,于是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相敬相爱的自由生活,再也不愿回水晶宫了。后来,龙王知道了着这件事,认为银果、银花违犯令条,罪不能容,便派水兵水将,将他们捉拿回宫问罪,并传旨将银果、银花打出水晶宫,永为全身透明的小鱼。从此,银果,银花只能在浅水处游动。他们感情深厚,银花在人间有身孕了,肚子日渐大起来,游动也很缓慢。银果随着银花总不远游,并为银花寻找食物。不料这又被龙王知道了,龙王顿时大怒,即刻传旨,不许出生。银果、银花一听,悲痛万分,相互流泪不止。银果说:“这不是让我们断子绝孙吗?”银花接着说:“我们已是夫妻,怎能没有儿女,我决意破肚而死。这样能保全后代繁衍下去。”说罢,银花便游向碎石,破腹产卵而死。银果一见银花死去,他安置好卵子,也很快死去了。这是一段神话故事,不足为信。但银鱼的生命只有一年,确为事实。渔民们捕获的银鱼,不论大小,都是当年的鱼。 银鱼-形态分布 动物形态 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生存环境与分布 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种间食性、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丰富的多样性。然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本文在综述中国银鱼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银鱼研究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呼吁审视银鱼移植增殖的生态效应,加强银鱼的基本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中国银鱼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鄱阳湖,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中国的太湖盛产银鱼。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北方各渔业部门加大对银鱼的重视,采取措施从太湖引进银鱼。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库均有,其中邯郸磁县岳城水库有优质银鱼。

银鱼一年几次产卵

银鱼一年两次产卵。

银鱼受精卵和处于内外混合营养期的仔鱼,在水温骤降6℃~8.5℃情况下,均可正常孵化和成活,因此这2个阶段均可投放。因银鱼胚胎发育全过程是在水底进行的,所以投放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离岸边1~2米深的地方。

银鱼味道鲜美、肉质柔嫩、营养丰富,有水中的“鱼参”的美称。银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堪称“河鲜之首”。

银鱼肉可烹调多种菜肴。如油煎银鱼、外脆里嫩。银鱼炒蛋,鲜嫩可口。每餐30~50克。加工制成干品保存,注意通风口防潮。

有虚补虚,健胃,益肺,止咳,利水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小儿疳积、营养不良、虚劳咳嗽、干咳无痰等症。

银鱼:

银鱼是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食的鱼类,基本没有大鱼刺,适宜小孩子食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银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

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例如鄱阳湖鄱阳县境内珠湖部分的珠湖小银鱼。

是已知银鱼品种中个体最小的品种,但营养质含量比远比大银鱼要高。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

银鱼要怎么养?

银鱼为一群栖息于水体中上层的体小色白而透明的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它的特点是适应性广、繁殖力强、食物链短、经济价值高、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我省银鱼品种有大银鱼、长江银鱼、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四种,其中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群体产量较高,已成为大中型水体鱼类资源增殖的对象。现将这2种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介绍如下。

一、大银鱼

1、形态特征 体长形,头宽而扁平,呈三角形。吻尖而扁平,口大、端位,口裂长达眼前缘下方。上颌骨伸达眼中间下方。下颌稍突出于上颌。舌较大,上面有齿2行。背鳍起点距胸鳍基与距尾鳍基相等。 

 2、年龄与生长 该鱼寿命1年,产后亲体陆续死亡。幼鱼生长迅速,经2个月即可达起捕规格(4厘米),半年后即达体长10厘米以上。

3、食性 大银鱼为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枝足类和桡足类,7.1厘米以后转向食小型鱼类为主,仍食部分浮游动物。从8.1厘米开始转为肉食性鱼类,以秀丽白虾、鲚鱼等小型鱼虾为主要食物。

4、繁殖 大银鱼生殖群体的体长一般在11厘米-15厘米。产卵期在1月上旬-3月中旬,水温2℃-8℃。风平浪静、天气晴朗暖和、气温在零度以上情况下,在隐蔽水面和湖湾产卵活动最旺盛。产出的卵为沉性,具粘丝,在水温2℃-10℃间,孵化期35天左右。

二、太湖新银鱼

1、形态特征 体细长,头小略扁平,吻短而钝,口小、端位,口裂达眼前缘下方。上颌骨超过眼前缘下方。舌细长,前端略凹,无齿。背鳍起点距胸鳍基大于距尾鳍基的距离。

2、年龄与生长 幼鱼生长迅速,4月左右孵出的仔鱼,大约经1个月生长可达2.5厘米,2个月达4厘米,4个月后可达体长5厘米-6厘米。春季产卵孵出的幼鱼为“新口银鱼”,秋季孵出的称“老头银鱼”。在冬春季节处于幼鱼生长阶段,它们与春季产卵群体的亲鱼同时存在。4月-6月体长为4厘米-6厘米,体重0.3克-0.9克。该鱼寿命1年,产卵后逐渐死亡。

3、食性 太湖新银鱼终生以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

4、繁殖 太湖新银鱼有春、秋两个产卵群体。春季生殖群体一般体长为5.3厘米-7厘米。产卵期为3月上旬-5月中旬,盛产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水温约在15℃左右。产卵群体常在湖的静水处或汊口的微流水区产卵,卵圆形、沉性,孵出的仔鱼长3毫米-3.3毫米。

秋季产卵群体个体较春季小,盛产期多在10月上中旬,水温在20℃左右,卵为沉性,孵出的仔鱼2.7毫米左右。

关于银鱼的繁殖技术:

银鱼人工繁殖操作方法,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基本一样,但繁殖期有所不同,下面以大银鱼为例介绍银鱼人工繁殖。

(一)亲鱼

1.亲鱼的来源。

在大银鱼繁殖季节捕到的性成熟个体可用于人工繁殖;蓄养至性成熟的个体可用于人工繁殖;不得使用未达性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繁殖。

2.亲鱼的捕捞。

捕捞大银鱼应掌握在产卵盛期内进行,黄河以北地区可从12月上旬,黄河以南地区可从12月中旬开始捕捞。捕捞的网具可用刺网(网目2a为1.5-2.4厘米)或冰下拉网。亲鱼应在产卵繁殖比较集中的产卵场进行捕捞;在刺网上取鱼时,应从头部轻轻倒向摘取。

3.亲鱼的蓄养。

在大银鱼集中捕捞时期捕到的体质健壮,个体大,而性腺尚未成熟的个体,可进行亲鱼蓄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亲鱼可用网箱或池塘进行蓄养。

(2)亲鱼蓄养网箱的规格可为5米×5米×2米,或4米×4米×1.5米,网目2a为0.5厘米,亲鱼蓄养池塘的面积可为0.2-0.4公顷,水深1.5米。

(3)网箱蓄养密度应不超过4000米/立方米,池塘蓄养密度应不超过0.5千克/立方米。

(4)蓄养时间,应投放足量的小鱼虾供亲鱼食用,并加强蓄养管理。

4.亲鱼的选择。

雌鱼成熟的标志:个大体健,腹部明显形大,臀鳍较小,呈三角形,提起鱼体后可见腹部有卵粒流动,手摸腹部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卵圆、明亮且分散。雄亲鱼成熟的标志:个体较雌亲鱼小,腹部不膨大,成熟的雄体胸部呈玫瑰红色,臀鳍波曲,臀鳍上方的鳞片大而具有吸附力,泄殖孔上方体腔左侧有一月牙状并呈乳白色的精巢。

(二)人工授精

1.性比。

用于人工繁殖的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2—3。

2.授精方法。

应采用干法授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精液授精法。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雌鱼头部将雌鱼提起,用干布将鱼体表水擦干,右手大拇指自上而下轻挤雌鱼腹部,让鱼卵流入干燥的授精皿中,随即顺次取2—3尾雄鱼擦干体表,将精液挤于臀鳍部位,连同鱼体一起放进待授精的授精皿中,并立即加入少许经筛绢过滤的水库水或0.7%生理盐水,摇动后静止1—2分钟。

(2)精巢授精法。用尖头镊子从肛门向前划破雄鱼腹部,挑去肠,挑取精巢置于干燥的授精皿中,用玻璃棒或镊子捣碎研磨精巢,然后将雌鱼头上尾下,从前向后轻挤腹部,使卵流入待授精皿中,用雄鱼尾鳍搅拌精和卵,再加入少量经过滤的水库水或0.7%生理盐水,摇动后静置1-2分钟。

(三)受精卵的孵化

大银鱼的受精卵应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孵化。孵化时间比较长,孵化到可进行运输和投放的原肠中期,平均水温6℃-7℃,需100小时以上,孵化成鱼苗需30天左右。如水温低些,孵化时间则更长,因此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水温的变化。满足受精卵发育对溶氧的要求,防止受精卵水霉病发生和蔓延。

水温控制在1℃-8℃以内,不能使水结冰或超过10℃,否则会大大降低孵化率,或发育畸形。水温突变要控制在±2℃之内,换水时可用室内同温度的水库水,溶氧是通过换水来达到要求的,一般是根据水温来确定日换水次数,开始3天之内如平均水温在3℃左右,还是不要去搬动孵化盘为好,以后的孵化过程中,日平均水温低于4℃时2天换一次水,如日平均水温5℃—8℃,一般一天换水1-2次。受精卵在孵化盘内不能重叠挤压,否则会缺氧死亡,或发育畸形,孵化盘的水深在5厘米左右,孵化室内不能有阳光直射,也不要是暗室。

大银鱼养殖技术

一、大银鱼在池塘中的习性。

1.栖息习性。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缺氧外,极少发现在上层活动,如池周、池底有水草,往往钻入其中。仔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因此可用此法来检查其生长和摄食情况,成鱼无此特性。

2.摄食习性。幼鱼出膜后10日龄开食,饵料为轮虫。以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大银鱼为肉食性鱼,以小型的鱼虾为主食。

3.繁殖习性。在池塘中,大银鱼能发育至性腺成熟并自行产卵。性原发育及产卵特征与天然水域基本相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下旬-1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在带有水草的硬质底池塘,产卵较集中,受精率可达80%-90%。

二、池塘条件。

选择老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池面0.2公顷-0.3公顷(1公顷即15亩),套养池面0.3公顷-0.6公顷,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注意:勿与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混养。

三、种苗放养与培育。

1.准备种苗放养池。将饲养家鱼的肥水池拉网,适当翻动底泥表层后,将此池水灌入经清淤除害后的放养池中。因大银鱼开食时气温低,池塘水质难于培育,尤其是轮虫密度低,使用家鱼池肥水,并输入轮虫休眠卵呆迅速提高放养池饵料密度。此项工作应在放养前两周完成,放养前池水深0.6米。

2.种苗来源。首次饲养所需的种苗,可在天然不域中采集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受精成熟亲体,现场进行了人工授精而获得受精卵(鱼种场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在当水温保持在4℃-6℃时,30天-40天出膜,孵化率较高,放养效果较好。2月底以后出膜,较容易获得开食饵料,有利于提高幼苗成活率。

3.放养方法。在卵胚胎期放养效果比鱼苗好,出膜前1周放入池中孵化。每667平方米(1亩)放2万粒受精卵,9月-10月可捕获大银鱼30公斤。如放养量太大,会造成仔幼苗饵料不足。池水深以1米-1.5米为宜。

4.培育技术。仔鱼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孵出10天开食,开食后3天,若无饵料便会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足肥,保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培育饵料施用充分发酵的粪肥,并适当施用石灰水,经10天-15天,水争转浓,轮虫就能达到相当密度。

大银鱼幼鱼期可勤施肥,施肥量根据水色和水温控制,尽量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以上,水深保持2米。

四、成鱼养殖。

1.供给充足饵料。成鱼期(全长40毫米以上)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施肥时应施腐熟发酵肥,也可少量泼洒豆浆,每天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0-500克黄豆,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2.严防浮头。大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首先浮头。水温20℃时,就出现浮头,如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能发生大批死亡。预防浮头方法是减少施肥量,不使饵料生物过量繁殖。如水过肥,应尽快更换新鲜水,必要时可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增氧。

3.注意食性转化。大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以促进大银鱼生长。长江流域5月间可引入适理抱卵青虾,孵出的仔虾正好供大银鱼转食期食用。

4.防止高温。高温季节应使池水保持在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