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是985还是211
内蒙古财经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名称为内蒙古财经学院;1962年改建为内蒙古财贸干部进修学院,1965年改为内蒙古财贸学校;1979年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内蒙古财经学院;2000年学院与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内蒙古财经学院。
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并入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内蒙古财经大学。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占地总面积98.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330.49万元;设有17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100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2500多人;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0个;馆藏纸质图书164多万册、电子图书为207余万册(种)。
学校秉承“崇德、尚学、明理、包容”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创新“传承财经本色、强化融合底色、打造数字特色”人才培养理念,推动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工学、文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构建“专、数、创” 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传人去世,金融并非他的爱好|魏城看英伦
文 |《 财经 》特约撰稿人 魏城 发自伦敦
编辑 | 郝洲
1月15日去世的本杰明·罗斯柴尔德(Benjamin de Rothschild),是全球最有名、也最神秘的金融家族的第七代传人,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世界上最富裕的罗斯柴尔德传人”。
最富裕家族的最富裕之人?
本杰明生前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埃德蒙·罗斯柴尔德集团(Edmond de Rothschild Group)的董事长。
据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家族,那么,本杰明应该就是全球最富裕家族的最富裕的人了。
但真的吗?这个家族到底有多富裕?
关于罗氏家族,有很多云山雾罩、神乎其神的说法,例如:“在全盛时期,罗氏家族财富占据了全球总财富的80%”(另一比较温柔的说法是50%)、“全球各国中央银行都被罗氏家族所控制”(另一比较温柔的说法是美联储被其控制)、“富可敌国”、“几场重大战争和几桩著名谋杀案的幕后操盘手”……中国的“罗侃”(指吹捧罗氏家族的侃爷)吹得更加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罗氏家族资产至少超过50万亿美元,相当于800多个比尔·盖茨,相当于2066个王健林,相当于2200个马云……
反正这些说法都无法核实——罗氏家族不置可否,也没有第三方的核查认证,更没有胡润为其编制富豪榜,所以“引无数侃爷竞折舌”,在泡泡破灭前,先使劲吹吧。
尽管没有关于罗氏家族全球总资产确切的、权威的数据,但2020年4月7日,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评估过本杰明·罗斯柴尔德的个人身价:他的净资产为11亿美元,在《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1851位。
富是富,但也不像全球侃爷们说得那么邪乎。
谁遭遇了滑铁卢?
更邪乎的是那个著名的滑铁卢故事——
罗氏金融帝国的创始人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有5个儿子,他让他们分别在当时全球的5个金融中心“开拓帝国疆土”:伦敦、巴黎、维也纳、法兰克福、那不勒斯。其中第3个儿子内森·迈耶·罗斯柴尔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在伦敦借滑铁卢战役发了横财,成为英国金融巨子。
1815年6月18日,威灵顿率领英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内森通过自己的间谍,最早获知了这一消息,但他立即卖出了手中的英国公债,其他人据此判断“威灵顿战败了”,跟风抛售。
当英国公债大跌至票面价值5%时,内森开始大举回收。很快,威灵顿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公债价格飙升。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也被内森所控制……
故事很生动,是不是?确实很生动,但与事实不符。
著名 历史 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研究了大量文件、书信之后,得出了结论——滑铁卢战役不仅没有使罗氏家族获取巨大利益,反而造成了亏损。
弗格森在《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中说:“在内森看来,滑铁卢获胜的消息一点用也没有。他并不期望决定性的结局如此快速到来;实际上,就在战役结束的5天前,他刚为英国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借了一笔100万英镑的贷款……现在滑铁卢战役的结果让他以反法联盟的名义进行的金融业务显得过早了,而且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
那么,是拿破仑遭遇了滑铁卢,还是内森遭遇了滑铁卢?或者是全球“罗侃”们遭遇了滑铁卢?
无稽之谈,但非无“机”之谈
至于称当今全球各国的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都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控制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尽管罗氏家族曾经辉煌一时,据称是19世纪全球最富有的家族(也是“据称”,因为当时没有福布斯编制富豪榜,他们对自己的财产也讳莫如深),但如今各方公认的事实是:罗氏家族的财富和影响力在20世纪开始衰落,他们的核心业务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法国。而他们衰落的原因之一,恰恰是没有抓住美国崛起的机遇。
一个没有抓住美国机遇的欧洲老字号家族企业,却控制了美国的中央银行,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说法比这更 搞笑 的了。
有一次,著名时装杂志《GQ》的创意总监吉姆·摩尔(Jim Moore)说:“最近,我有一个朋友试图向我解释,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密拥有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中央银行,并利用其权力影响世界大事。但我知道,英格兰银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国有化的,所以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又一个疯子编造的阴谋论。”
确实,关于罗氏家族的种种传言和神话,有些虽然是无稽之谈,却并非是无“机”之谈,这里的“机”指动机。
众所周知,罗氏家族是犹太人。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犹太家族,它自然也成为国际反犹阴谋论所针对的对象。过去如此,今天亦如此。
1936年,纳粹曾经编了一部名为《罗斯柴尔德赢在滑铁卢》的歌剧。1940年7月,纳粹德国又推出了一部类似的电影《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的红利》,并为老罗斯柴尔德编造了一句台词:“你只有让大量的人流血才能赚到大量的钱!”
纳粹的第三部反犹电影《顽固的犹太人》,则进一步声称,欧洲和美国已被一帮犹太银行家通过毒蜘蛛般的金融网络所控制,他们是一股邪恶的“国际势力”,“统治着世界金融、世界舆论和世界政治”。
听上去很熟悉,对吗?
祖传的金融基因?
还有一个看似无害的神话——罗氏家族的传人都有搞金融的祖传基因或天赋。
当然,这个神话似乎有许多可以支撑这个说法的例子。
就拿刚刚去世的本杰明·罗斯柴尔德来说吧。他年轻时的志向是去好莱坞,当一名导演,他的爱好也离金融相去甚远:他爱好赛艇、跑车、摩托车、滑雪、艺术收藏。但一旦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他就展现了卓越的理财能力。
自1997年底从过世的父亲手中接过埃德蒙·罗斯柴尔德集团以来,本杰明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管理着1690亿欧元资产(2018年的数字)、在全球15个国家拥有32个分部、雇佣了2700名员工的跨国公司,除了为富裕的私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它还拥有许多葡萄园、餐馆、豪华酒店、高端房地产等资产,并赞助着一个专业赛艇队,还支持着从可持续林业项目到人工智能的项目。
另外一个例子是本杰明的英国远亲雅各布·罗斯柴尔德。雅各布就是那个在“滑铁卢神话”中发了横财的内森的英国后代。雅各布在牛津大学上学时是学 历史 的,最初的志向是当个 历史 学家,后来虽然在家族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因家庭纠纷,他在1980年与家庭决裂,决定追求自己的爱好。
仿佛鬼使神差,几年后,他又回到了祖传的金融业。1988年,他的公司RIT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尽管公司名字中去掉了罗斯柴尔德这个似乎有神效的姓氏,但这并没有影响公司的业绩:30多年来,RIT市值增幅超过1500%,超过了该家族的瑞士银行和法国银行的市值增幅。
不过,与其说他们有金融基因或玩钱天赋,不如说由于家族的期望和压力,也许最初他们追求过自己的爱好,但殊途同归,最后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返回了金融之路。
本杰明就说过,他常常感到一种不得不走家族既定之路的压力:“我是家里的独子。我从四岁起就知道了我要走的道路。这一直是很清楚的,我也一直为此接受教育。很明显,我不会去一家手机公司工作,也不会创立一家风能公司。我很早就知道我会成为一名银行家。”
而且,本杰明和雅各布应该是罗氏家族里的佼佼者。任何一个大家族都会有平庸者或不幸者,罗氏家族也不例外。
本杰明有一个23岁的堂弟拉斐尔·罗斯柴尔德(Raphael de Rothschild),2000年,拉斐尔在纽约与朋友参加派对后被发现死亡,警方怀疑他使用了过量的海洛因。
另外一个与老祖宗同名的族人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Amschel Rothschild),在罗氏家族英国分支所经营的银行工作,曾被视为前途无量,但1996年在巴黎的Le Bristol酒店自杀,死时才41岁。
“越低调越好”
关于罗氏家族的另外一个神话,是他们与政治权力的密切关系。
这个神话最初倒是有过许多真实的故事作为支撑,例如,罗氏金融帝国的创始人迈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其起家的故事就缘于他和黑森选侯威廉一世的密切关系,后来,他的5个儿子也与各自所生活和拓展商业的全球金融中心的权贵结交甚密。
然而,也许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给罗氏家族后人带来的心理阴影太大,今天的一些罗氏后人,其实是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
最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刚去世的本杰明·罗斯柴尔德了。
本杰明的主要住所,是位于日内瓦附近的一座城堡,但他在巴黎也有一栋 历史 悠久、充满古董的小房子,离法国总统府不远。
尽管他住的地方离总统府很近,但他对政治却毫无兴趣。他也不喜欢派对。他说,“我不参加聚会。我不熟悉巴黎的上流 社会 。我与政客们打交道越少,我的感觉就越好。”
原因?“当人们知道你姓罗斯柴尔德时,他们就会期望你捐款,或提供建议。”他直言不讳地说。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近些年来随着民粹主义的崛起而在欧美形成一股潜流的反犹主义。
本杰明曾经说过:“就我而言,越低调越好。为什么?首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天天被40个保镖包围着,那样活着没劲。其次,有些人不喜欢我们。风险一直存在。”
如何保存财富?罗斯柴尔德的警告
陈功:世事变幻,在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面前,如何保存财富变成了比扩张财富更重要的问题。这时候,只有思考“大金融”的金融家才能拥有远见,才会在危机来临时保有财富。
金融家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账房先生类型的,还有一类是思想家类型的。
前者很常见,大学常规教育出来的都是这种类型,号称经典,而且他们也以为天下搞金融的人都是这样的。后者很罕见,但他们很低调,通常存在于百年老店。这个逻辑也简单,如果没有战略眼光,百年老店也根本无法存在。
罗斯柴尔德家族每年要举办一次“包容性的资本主义大会”,请来的嘉宾均为超重量级,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英格兰银行总裁马克卡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务董事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等人。
“你好”,爵士的管家作了个欢迎的手势。
他站姿优雅,举手投足颇见功底,典型的英式贵族的管家礼仪。
“请坐”,管家安排我坐在了客厅中央一长桌旁。“请问喝什么茶?”“英国茶,谢谢。”
我环顾四周,这不像办公室,倒象是个小型星级酒店。
“有多少人在此工作?”我问管家。
“爵士,我和秘书。”管家礼貌地答道。整个客厅约四十平方米,左手正中央是壁炉,两侧是书架,摆满了书。
右边两米外是一张圆桌,上面整齐地叠放着几份当天的报纸。我面前的桌子约四米长,一半全摞满了书。
英国78岁的银行家及罗斯柴尔德资本合作公司(RIT)董事长雅各罗斯柴尔德(Jacob Rothschild)曾经提醒投资23亿英镑信托基金的储蓄者们:全球金融存在不稳定性且未来收益较为脆弱。
他发表这个警告的根据是自己的研究报告,RIT信托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在“经济困难的大背景”下,投资者面临着“可能与二战同样危险的地缘政治形势”。
他表示,这是由于“中东的混乱和极端主义、俄罗斯的扩张、欧洲受到失业率威胁以及欧盟未能解决结构改革等原因引起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研究报告结果,实际比该家族上一次的报告结论更为严重。同时这个报告还列出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出现的几大主要危机以及可能被高估的股票。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信托机构成立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雅各罗斯柴尔德的个人财产。
雅各罗斯柴尔德的女儿汉娜也同样在该信托机构董事会任职,两人共同拥有价值约1.6亿英镑的财富。这家信托机构因其完美的跟踪记录和完善的保留资产方式,在私人投资者中非常受欢迎,因而后来也成为巨贾富商的投资保值渠道和机构,并且于1988年就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平均年收益为12%。这次罗斯柴尔德勋爵警告非常明确:“ 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仍然是保护股东的资产,这比基于短期回报的投资策略更重要。 ”
如果将他的话解释的简单一些,那就是今后投资者要期待的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在今后巨大的地缘风险面前,要设法让钱能保留下来,这才是未来的重点和方向。
他是什么时候发出的警告呢?答案是:2015年3月24日,也就是4年前。
回顾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还处于高峰状态,大家讨论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再高速增长20年。地缘方面的著名学者郑永年的观点——中美贸易战让“地缘政治又回来了”,发表的时候已经是在2018年3月。
在2015年,金融投资研究界对于未来风险的认识,主要关心的是通胀风险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对于未来风险的提醒是:
(1)先求知,再投资,少损失。
(2)不跟风、不迷信、不盲从。
(3)多一分谨慎,少一分风险;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损失。
(4)股市有风险,量力而为;理性参与,不要卖房炒股、借钱炒股……。
在2015年,著名的 财经 频道金融界提醒大家注意,一辈子有三次暴富机会,最近的一次在2019年。同样是在2015年,大家突然发现,房子又好卖了,乐观情绪遍布金融界。
对比中国金融界在2015年的表现,世界金融界也好不了多少,只是他们很专业地从来不回归分析自己的预测和判断。
2015年,著名的数据分析公司CB Insights和会计审计公司KPMG(毕马威)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球风险投资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的风险投资总金额达到了1285亿美元,较2014年的890亿美元相比,同比增长了44%。
这个投资金额也创造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记录。2015年,在接受风险投资的公司里,有71家公司成功进入独角兽俱乐部,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其中,第一季度出现13家独角兽,第二季度出现23家,第三季度出现24家,第四季度只出现了12家。2014年,新晋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为53家。
这两家著名机构认为,与往年相比,2015年的风险投资金额规模更大、投资领域更广。从生命 科技 到金融 科技 ,从零售领域到教育等等,这些领域的变革与创新空间都是非常巨大的。投资者也是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因此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如果非要说未来的问题,那么可能会上调的利率算是真正的风险。
在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回顾过去是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对此感觉恐惧,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全球化与市场空间萎缩的关系,他们无法理解特朗普“美国第一”的政策对自由贸易的改变,他们没有能力预见中美贸易战,更不愿意相信美联储这样的金融权威可以低下高傲的头而屈从于现实。当然,他们更加不会预见到世界未来将会再度走向货币扩张的通道。
现在几乎没有人否认,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本大潮过去之后如何保有财富。现在保有财富是如此之艰难,既要面临世界各国的税收屏障和惩罚,还要面临市场风险的动荡和冲击,更要面对各种天花乱坠的诱惑和梦想,还有利率、资产贬值、汇率风险以及各式各样的盘剥。
很多人没有想到,财富的保有在文明的时代依旧艰难,充满着不确定。如果到了这种时刻,到了无数英才家道中落,无数公司倒闭,无数房产无法脱手,黄金甚至虚无缥缈的数字货币都在狂涨,才想起4年前某些人的警告,那只能证明自己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聪明和智慧。
实际上,这就是“大金融”与“小金融”的区别。现在的世界,如果企业家仅仅是想做生意那点事儿,已经难以立足发展了。熟悉李嘉诚的人透露,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的方法就是在内心考虑公司的逆境,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其实,大企业和小企业是一样的,时代改变了,不这样做也不行了。
#金融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