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内容,指定方法指导:具体形象=循序渐进提问+想象延伸+局部细节写作【举例】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年轻,瘦弱,穿着很差。

循序渐进:到什么程度?怎么瘦下来?怎么穿的不好?

【修改】只见一个小女孩,大约只有八九岁,瘦削苍白的脸,冻得嘴唇发紫,短发,一套很旧的西装和裤子,一双凉鞋,光着脚。

二、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从不具体、形象化到具体、形象化可以遵循以下程序:

“有什么”就是叙述,它的作用是准确描述对象和主人公。

“如何”是刻画和描述,作用是清晰细致。最好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描述对象和主人公的特征、动作、细节。

“喜欢什么”是一种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生动。

复杂场景中的关键内容要写详细。

[比如]老舍的《烈日暴雨下》:

“6月15日,热得要命。”

“太阳出来的时候,地面像火一样。一些像云非云一样的灰色气体在空中低低地漂浮,使人感到窒息。一点风也没有……”

“街上的柳树像生病了一样,叶子上蒙着层层灰尘,在枝头打滚;树枝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下垂。路上没有水渍,有一片干白的光。人行道上的灰尘飞多高,就和天上的灰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恶性的沙尘阵,灼伤行人的脸。到处都是干燥、闷热、闷热,整个老城就像烧过的砖窑,让人喘不过气来。狗在地上吐着红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大得小贩们不敢喊,柏油路都被晒焦了。就连店前的铜牌都好像被晒伤了……”

三、自然景物的拟人化,首先要把握景物的特点,其次要明确景物的目的,抒情地描写景物,重在想象和情感的场景。有了合理的想象和作者的情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是可以依赖的。

【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最好的是小雪。你看,山上的矮松越来越黑,树顶上开着一个发髻的白花,像个日本奶妈。山顶全是白色,在蓝天上镶上一条银边。山坡上,有些地方积雪较厚,有些地方还露着草;就这样,连同白色,连同暗黄色,为群山披上了一件带有水线的华丽外衣;看着看着,这花里胡哨的衣服仿佛被风吹起,让你想看一些更美的山皮。夕阳西下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薄雪似乎突然害羞起来,微微泛红。只是一场小雪。济南经不起大雪。那些山太脆弱了。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什么感觉?这样细心的观察,就不会担心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

【比如】朱自清《春》描写草的那句话:“草从土里溜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花园里,在田野里,看,有很多。坐着,涉水,打两个滚,踢几个球,赛几下,抓几下。风很静,草很软。…\”

【赏析】“潜出土”是它的情态,第一个角度;“嫩”,质感,第二角度;“绿”,色彩,第三个角度;“大块接大块”是第四个角度,量。

2.观测点要换。

从远处看是什么样的形象?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的效果完全不同。

【比如】杜甫的诗“细雨中鱼出,清风中燕倾。”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水泡,鱼儿在水泡里跳跃。如果是大雨,鱼不会这样做;燕子很轻。只有在有微风的时候,它们才能乘风飞行。如果有大风,他们不能。

3、虚与实,实与柔。

“你的意思不是你写的”。这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个原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笔墨未满,意蕴已露。这是一种轻松的状态,以少胜多。有些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追求事物表面的真实和全面,但其形象依然干瘪单薄。究其原因,是他们不在“意”上下功夫,而有些作品在外观上几乎不花笔墨,甚至刻意隐藏和淡化那些本来可以写出来但在“意”上没有太大意义的“形”。在某些作品中,描写的对象似乎在作品中消失了。但是,通读文章之后,我真的感受到了它的存在。这种写法被古人称为“形虚而神凝”。

【例如】苏轼《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庭明如水空。水中,处处是藻,处处是竹柏影。”写的是月亮,写的不是月亮。而“死水空亮”的描写,却比“月色如霜”的描写更加清晰生动。这种巧妙的手法似乎特别适合当今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

5.展现过程的动作所谓动作细节描写,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人的小动作的描写。再者,在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他在做什么,还要写他是怎么做的,尤其是他“怎么做”的那些往往被忽略的细节,即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性格、性格、心理、习惯等。,即“于细微处见精神”。

【举例】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叙述了他和父亲在浦口东站时的情景:只见他头戴黑色小布帽,身穿黑色大布袄,身穿深蓝色布棉袍,一瘸一拐地走到铁路边,慢慢俯下身子。这并不太难。但是他要穿过铁路,爬上那边的站台,并不容易。他用双手爬上去,双脚又缩了起来;他肥胖的身体微微向左倾斜,显示出一种努力。当我看到他的背影时,我的眼泪迅速流了下来。我赶紧擦干眼泪。他害怕看到,也害怕被别人看到。当我再往外看的时候,他已经抱着一个猩红色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路的时候,他把橘子撒在地上,慢慢爬下来,然后捡起来。当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我会很快地帮助他。他陪我走到车旁,把所有的橘子都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我扑到衣服上的污垢,感觉很轻松。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走了。“写在那里!”我看着他出去了。当他的背影夹杂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他的时候,我进来坐下,眼泪又来了。\”

不及物动词心理描写的多样化当代文学批评家侯锦景先生说:“文学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要通过揭示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来影响读者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如果文学不能描述人的心理活动,那就没有文学。“要写好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心理描写就是把人物心中的喜、怒、悲、惧、秘、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知家文学社百科全书中的描述,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述等。另一类是间接描写,可以借助人物的外貌(表情)、语言、动作、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直接心理描写: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情感直觉、梦境幻觉。

1.内心独白风格

是你对自己说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自己说不同的话,这些不同的话可以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详细描述自己在特定状态下对自己说的话,可以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举例】“我还几乎不会写作文呢!我再也学不会法语了!别忘了?我以前不努力学习…想到这个我是多么难过啊!”

这是一个在最后一课失去家园的孩子——小弗朗西斯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感到了悔恨,明白了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受到了它的珍贵。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这是描述人物心理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常用“他觉得……”、“他觉得……”、“他觉得……”、“他想……”、“他回忆……”和“他觉得……”等关键词作为明显的标志。当然,你也可以不用这些词,直接通过人物的内心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

2.梦幻风格

“白天想,晚上做梦”,梦和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是意识形态的扭曲画面。幻觉是人在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时,眼前或耳中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害怕看到或听到的。通过对这些的详细描写,可以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文章的主题。所以,描写梦境和幻觉,真的是看到人物内心秘密的渠道和捷径,是对人物内心最好的写照。

【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每当我夜里疲倦,想偷懒的时候,在灯光下瞥见他背上又黑又瘦的脸,似乎就要说些抑扬顿挫的话,这使我的良心又豁然发现,又坚定了我的勇气,于是我点上一支烟,然后继续写一些让‘正义者’等人深感痛苦的话。”

鲁迅先生通过幻觉,描绘了他对丈夫的无比向往和无限敬仰。

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1.表情的表达

[举例]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表述:

他停了下来,脸上的表情看起来又高兴又悲伤;动动嘴唇,却没有沉默。他的态度终于变得恭敬起来,清晰地叫道:“大人……”

我们青梅竹马十几年相见,应该有说不完的思念,说不完的快乐。然而中年闰土遇见我之后,“欢喜”伴随着“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里烙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印记——青梅竹马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主人”,于是他们开始沉默,然后毕恭毕敬地叫“主人”。图图童年好友的快乐与悲伤、辛酸与精神麻木等复杂心理状态,都在这一准确的表情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语言表达

古语有云:“言为心。”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真实的内心。

【举个例子】在《我的舅舅于勒》中,作者通过这样的语言来比较和刻画“母亲”的心理:

但我父亲的希望与日俱增。妈妈常说:“这种圣诞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真是个有想法的人。”

妈妈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是他。去问问船长。小心点,别让这小子回来吃了我们!”

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词,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3.动作表情。

俄国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避免描写一个人物的精神状态,尽量从一个人物的行动中明确他的精神状态。”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好的刻画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比如】“一张嘴就行。所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样子,都忍不住笑了。我不希望胡涂害怕,尽管他有勇气打它。他手早抖了,不敢打第二下。”

这是剧精彩的一段,胡涂胡一拳打在女婿的嘴上,以治其癫狂,细微的动作“发颤”,把胡此时的恐惧表现得极为生动。

4.表情、语言、动作显示心理。

[例如]哈默尔先生站起来,脸色变得苍白。我认为他从来没有这么高过。“我的朋友们,”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他转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用尽全身力气,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里,把头靠在墙上,什么也没说,只是向我们做了个手势:“离开学校,——你们可以走了。”

这是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哈默尔先生用痛苦的方式、语言和行动描绘出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怨恨,使爱国主义的激情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

5、环保贴膜型

“所有场景都是情话”。一个人用不同的心情看同一个场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他对让他心灵有感觉的东西特别敏感,他的眼睛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场景,加上强烈的主观感受,他会对声音和光线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被特定感情笼罩的场景,能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例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在看戏途中的心理:

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的香味,混合在水汽里,扑面而来;月光在这水汽中朦胧。淡黑色起伏的山峦,仿佛像一条铁兽的热情脊梁。他们都远远地跑向船尾…渐渐的依稀看见赵庄,又似乎听见歌声吹过,还有几声点火,…也许是钓鱼引起的火灾。

在这段话中,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来写。,描写了田野里的青豆麦穗,水中朦胧的月光,明暗起伏的山峦,点点点缀的渔火,豆麦水草的清香,悠扬的歌声吹来。充满诗情画意,生动地烘托了“我”和我的朋友们在去剧院的路上欢快而急切的心情。

七。共同特征的个性化在《我是如何开始一部小说的》一文中说,“如果把头发都画出来,哪怕再细再写实,也是没有意义的”。“要保守地画一个人的特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才是真正的写作体验!人物的性格就是人物的眼睛,人物的“眼睛”是照亮整个人物的明亮窗户。如何展现人物的个性,让这扇窗明亮起来?只有把重点放在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故事上,才能写出有性格的人。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学会描写和渲染,尤其是学会把握心结,是突出人物性格最有效的方法。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