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具备集中的运营场地,并实行封闭式规范管理。

  随着光伏设备更新换代造成的批量替换和初期光伏设备报废潮的来临,国内光伏设备集中退役潮将至,光伏废物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污染源。

  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光伏废物银、硅等材料的提取需要更高的工艺要求和更严格的管理,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对土壤和地下水等造成严重污染。加强对回收利用处置全过程的环保监督力度、预防环境风险迫在眉睫。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征求有关方面意见。据征求意见稿编制组介绍,目前,废光伏设备(光伏组件、支撑结构和相应的电气设备)回收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和废液产生、重金属污染风险、有价资源浪费、固体废物处置以及碳排放等,亟需建立一套针对废光伏设备利用处置的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对废光伏设备回收全过程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光伏设备拆装比较简单,可流通性比较强,目前大多采用装机时间推算或模型估算法。光伏设备使用寿命一般为20~25年,由于我国光伏行业起步较晚,尚未进入大规模报废期。据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退役的光伏设备约9万吨。

光伏设备退役潮将至,“新型污染源”亟待规范治理

  据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发布的《2023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2023年我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1630万kW,累计装机容量60892万kW。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5.2%。

  据行业协会测算,预计2030年光伏设备累计报废量将达150万~200万吨,2040年将接近700万吨,到2050年将突破2000万吨。目前,光伏设备回收处理对象主要为生产过程的残次品,处置规模约6万千瓦(约10.9万片光伏设备)。未来光伏设备的回收处理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编制组介绍,根据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光伏设备主要以玻璃、背板、电池、铝边框、铜焊带和接线盒的处理为主。废光伏设备中包含铜、铝、硅、银、镓、铟等多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其中银、铟、镓等稀贵金属占比约0.02%。

  光伏设备背板多由含氟薄膜组成,存在回收难度高、环境污染隐患大等风险。目前,国外主要采用机械物理破碎法和热解法等技术处理废光伏设备,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国内科研单位也开展了相关技术研发,主要包括热裂解法、破碎分选法和深冷物理法等技术,目前该领域的回收处理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编制组介绍,目前,废光伏设备处理行业还面临着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处理环节环境风险大、循环利用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均对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提出相关政策要求,但在废光伏设备污染控制方面的技术规范仍存在空白。

光伏设备退役潮将至,“新型污染源”亟待规范治理

  编制组介绍,目前,无论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还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都没有专门针对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同时,受限于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和实际情况不同,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管理主要是依靠各国制定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相关法律法规。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的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废光伏设备拆卸、收集、运输、贮存、拆解、综合利用和处置等过程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应优先采用能耗低、资源回收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和设备,不应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工艺和设备。

  考虑到目前回收处理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规范程度参差不齐,为避免“小作坊”等技术条件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单位和个人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应位于国家和地方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具备集中的运营场地,并实行封闭式规范管理。处理场地面积应不低于20000平方米,利用能力不宜低于10000吨/年。

  征求意见稿提出,参与光伏设备及其零部件和材料的生产、运营企业及废光伏设备回收处理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电子台账,在废光伏设备全生命周期协同跟踪,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管理要求进行信息化管理,并能够与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管理相关平台对接。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