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初春某一天,邓县隆中的一个茅草屋前兄弟二人面有不满之色立于门外,台阶上静静的站着一个身材不高,双手过膝的汉子,态度极其虔诚,看样子时间已经不短了。这时候突然听到屋里传来有人吟诗的声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段情节就是《三国演义》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情节,今天胖哥不是要讲“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诸葛亮睡醒之后念出的这首诗的寓意何在。

下面我们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这是在“官渡大战”之后,刘备被曹操打败,刘备只能投靠刘表。这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曹操又抓住谋士徐庶孝顺的特点利用其母把徐庶诓骗去了许都。徐庶临行之前已经知道再也回不来了,就跟刘备推荐邓县隆中的诸葛亮,说他有经天济世之材,号称卧龙先生,得之可得天下。

刘备这人虽说历史褒贬不一,但是有个优点,那就是爱才和笼络人心,既然徐庶的离开不能阻止,本来自己实力就低下,再失去徐庶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能到的诸葛亮的辅佐肯定是比徐庶的能量更大,这一点刘备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对于诸葛亮的追求的非常虔诚的。这一点和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如出一辙。

回过头说本文主角诸葛亮,此时他是什么心态,那先要从诸葛亮的出身说起才能看到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从以上能够看出诸葛亮并不是普通百姓人家,他家一直是官宦之家,奈何父母早亡,寄宿于叔父之家,偏偏诸葛亮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学识方面造诣极高。这样的人必定心高气傲,不甘于平凡,他是在等一个机会。

在当时乱世时节,天下群雄纷争,各方大势力都在招揽人才,真正的人才也在观望,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明主”,经过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局势判断,他有了自己决断,没有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是看不到刘备的,因为刘备当时太渺小了。但是这份渺小和刘备的野心促使了两个人的结合。

对于诸葛亮来说,投靠其他大势力且不说得不得的到重视,诸葛亮心里也不屑,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看诸葛亮要的是什么,他要的是权力,不是给予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个权力谁也给不了,只有刘备,他够弱小、能舍得、野心足够大。这对于诸葛亮就足够了。

回到本文主题的那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用“大梦”比喻人生比喻历史,“谁先觉”看似疑问,其实早已有了答案。因为诸葛亮有足够的自负,也就是下一句“平生我自知”,这也是告诉刘备您来对了,您找对人了,你的难题别人帮不了你,只有我诸葛亮有扭转乾坤的能力。这是一种态度,就看刘备如何去接。如果刘备受不了他的轻慢转身离去,那么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个人是不值得跟随的,也不可能在他这施展抱负。

当然这首诗的意境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都恃才傲物,追求意境,彰显内心的孤傲。用现在话说,就是你看我的“逼格多高”。

下面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更像是说,我早已经准备好了,你怎么才来啊!我想这层意思最懂的应该就是刘备。其实胖哥认为,这里面还有一层寓意,对未来的局势的一种前景判断,如果确有此意,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有未卜先知之能。

怎么这样说呢?从诗文中不难看出,草堂寓意刘备,“刘备贩履”指的是刘备最初买过草鞋,那么草字足矣代表刘备的出身,不论他怎么往皇室宗亲的身份上靠,也难以改变底层的身份标记,那么后一句“窗外日迟迟”啥意思呢?也就是指要换天了,刘氏江山已经到头了。

但不管如何,我诸葛亮还是支持你刘备的,因为什么?你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我给你提供我的能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诸葛亮努力过奋斗过,不让自己的才能浪费这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胖哥非常喜欢这首“大梦诗”,所以今天用这篇文章试着诠释当时古人的心态,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您的阅读。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