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的具体情况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现有的种类不多,但都是暖水性动物。它们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特有的种类,在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我国台湾、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均有发现。
生活环境
[编辑本段]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借由水流不断通过动物体的外套膜,然后经管状肌肉本身以及动物体膨胀软件而喷射往后方推进游行。而鹦鹉螺则更为特化,它的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鹦鹉螺的雄雌异体,交配时,雄性和雌性头部相对,腹面朝上,将触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荚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为40×10毫米。
种群现状
[编辑本段]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现在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纸鹦鹉螺见於热带和亚热带海面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雌体与八腕目(Octopoda)的其他种类不同,其背腕具翼状腺质膜,能分泌一个不分室的盘曲的薄壳。壳大,直径达30�6�540公分(12�6�516吋),质脆。卵产於假外壳内并在此孵化为幼体。其他特徵与章鱼属(Octopus)同。雄体只及雌体的约1/20大小,无壳。以前认为雄体寄生於雌体壳内。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保护级别
[编辑本段]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I类保育动物。属于古老的软体动物,已有上亿年的生活史,素有“活化石”之称,在研究动物进化上有很高价值。目前世界上仅残存四种。鹦鹉螺与乌贼同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纲,外形却与腹足纲普通的螺相似:具有单一螺旋形的外壳;它们将身体蜷曲于外壳中,通过壳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沉浮。它们昼伏夜出,在傍晚上浮于水表层觅食,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
虽然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了解,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都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鹦鹉螺,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但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而渔业和工商部门的人店主一般都认识,查处非常难。神奇的鹦鹉螺,还能否继续美丽四亿五千万年呢?
鹦鹉螺在多少年前出现了?大概在什么纪?
鹦鹉螺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
一、鹦鹉螺
1、定义: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2、形态特征:
鹦鹉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卷曲,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大脐鹦鹉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厘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
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雌性较雄性多。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3、栖息环境: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
4、生活习性:
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在暴风雨过后的夜里,鹦鹉螺会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被水手们称为“优雅的漂浮者”。
5、繁殖方式:
鹦鹉螺雄雌异体,交配时,雄性和雌性头部相对,腹面朝上,将触手交叉,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荚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雌性的受精部位在口膜附近。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为40×10毫米。
6、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马来群岛、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集中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半部和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海域,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斐济群岛海域;中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从台湾东部沿着琉球群岛,一直散布到日本群岛南部的相模湾;向西则从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7、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鹦鹉螺类和笔石时代(距今5亿年前至亿年前)
鹦鹉螺和笔石 古生代的第二个时期是奥陶纪(距今5亿年前至4.35亿年前),当时海洋中最为突出的生物是两类——鹦鹉螺类(图17)和笔石(图18)。前者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外壳亚纲,基本上全属化石类型,现生者只残留一属,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化石鹦鹉螺类的体形一般都相当大,所以它的兴起,威胁着三叶虫的生存,但它的沉重而硕长的外壳给它的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利于生存竞争,所以从志留纪(4.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开始就急剧地趋向衰落,泥盆纪以后就很少了。随后,被另一种壳体作盘状或球状包卷的菊石所代替,后者在二叠纪和中生代的海洋中十分繁盛。但随着白垩纪的结束,它也就绝迹了。笔石是奥陶纪、志留纪,直到泥盆纪初期的重要海生动物,少数固着海底生活,大多数漂浮在海面生活。它起源于寒武纪晚期,绝灭于石炭纪中期。由于身体很小,通常只几毫米或几厘米大小。
图17 鹦鹉螺化石
图18 笔石类化石
最早的星甲鱼 奥陶纪中期,开始出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这就是无颌类的星甲鱼。迄今,它仅发现于美国中部各州的淡水碎屑岩层中,可见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后来才移居到海洋中去,而无脊椎动物则是起源于海洋。这些早期的无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才兴旺起来(图19),可是很快就不见了。现生的无颌类,有生活于盐度不大的海洋中,或陆上的江湖中,我国的松花江就有一种无颌类,叫做七鳃鳗的,但它的外表特征与化石无颌类相差很远,比如后者呈鱼形,而前者呈蛇形;后者体躯披有沉厚的骨片,而现生种身体无甲,仅披一层粘性的皮肤而已。但两者的基本构造——比如口部无颌,鳃孔多而外露,单鼻孔,无偶鳍等倒是一致的。可惜,从披甲的化石无颌类到肉体裸露的现生无颌类,是如何逐步演化而来的,尚不得而知。
图19 无颌类化石
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螺,鹦鹉螺已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
鹦鹉螺是四大名螺之一,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因为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好几亿年。在奥陶纪时期,它们的体长可达11米,是海洋中的霸者,然而经过数亿年的演化,现在的体长一般都不超过20米,比起世界上最大的海螺来,还是有较大差距。
形态特征
鹦鹉螺外壳构造很有特色,呈现螺旋状,贝壳外表光滑,颜色主要为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条状斑纹。这种螺口的周围和头的前缘两侧生有许多触手,可用于捕获食物,也可以在休息时放到外面警戒,还能让自己的身体附在岩石上固定。
生活习性
鹦鹉螺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在我国,台湾海峡和南海诸岛可见它们的踪影。鹦鹉螺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爬行,但是也能生活在海洋600米深处,身体的精密构造让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而当暴风雨过后,鹦鹉螺又会在夜里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
古老历史
鹦鹉螺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就出现了,它们虽然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是外形和习性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奥陶纪时期,鹦鹉螺的体型比现在要庞大许多,身长可达11米,凭借巨大的身躯、灵敏的嗅觉和强大的触手,它们可以捕食三叶虫和海蝎子等动物,几乎是那个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顶级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