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事件:老板废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你,底层逆袭,拼命加班

拼多多事件持续发酵,一条无辜的,可爱的生命就这样从世界消失了。

2021年,第一周就火了一句话: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以上是拼多多员工猝死曝光后,该公司在知乎上发表的声明,随后又紧急删除,疑似辟谣。说是拼多多合作公司李某某发的,与公司无关。

事件发生以后的发声,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老板,企业,领导确实是这样不断地提倡,宣传这样的价值观。

美其名曰:提倡加班就是让员工成长,底层逆袭,改变命运。

这其实是非常严重而错误的逻辑。

我的老师粥左罗同样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常识”,不要被这种逻辑所误导。

一、废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天天加班,让他没有时间成长。

在粥左罗的公司,不是一个编辑干三个人的活,而是让三个编辑各干各的,每个人只管自己的一小段,每天不用加班,下班后可以按时回家,有时间学习,思考和持续迭代。

这样做的看起来好像是“资源浪费”,老板多雇了两个人。

其实目的很单纯,就是让员工从大量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有精力,有时间去充电,不断学习。这样的老板才是真正的好老板。

如果老板整天把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大量的工作交给你去做,说是让你进步,让你成长。你连停下来思考和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保证你10年以后还是这样。这样的谎言现在你还信吗?

二、想要持续性的成长,恰恰就是不加班

这里说的不加班不代表“安逸”。

如果你的老板把你的12小时占满,你还有多少精力去学习,去思考?

你只需要把8小时的工作做好。

其他时间和精力是拿来复盘和刻意练习的。

一样工作重复一万次,你还是原来的你。就和练习打字一样,你打字再快也是简单,低价值的重复。到头来你还是原来那样,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

你需要的是思维,工作后的复盘,总结经验,持续改变。就是把不明白,思维中的缺陷拿出来刻意去改正。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不是牲口,一辈子像驴一样拉着磨盘转圈圈。你需要的精进和思维的成长。

三、一份能带给你时间成本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我以前在央企上班,一年四季都重复着一件事情。每天下班都在深夜12点以后,包括周末。大量的工作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这样重复了很多年。

突然有一天,我问我自己,你怕吃苦吗?你怕加班吗?我的答案是:不怕。我又问自己,你这些年成长了吗?答案是:没有。

有空的时间不是去“安逸”。

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个很普通的海关公务员,如果他没有空闲时间,怎么可能写出这本畅销书呢?

如果你有一天,工作把你整个时间占满,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刻意复盘,学习成长的时候,你就很危险了。

一个洗碗工,每天洗碗12个小时,周末也洗碗,他肯定不能成为厨师,他只能是一个优秀洗碗工,他压根儿就没有学炒菜的时间。一个厨子,每天炒菜12个小时,周末也炒菜,他肯定也不具备开一个饭店的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一份“有闲”,而不是“安逸”,能持续成长,持续“迭代”的工作,而不是“拼命加班”

拼多多9月1日上线跨境平台,大批卖家已申请入驻!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从这起事件当中有很多细节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毕竟拼多多开展了这次的跨境平台,对于后续的发展以及拼多多所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而且也有利于拼多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所带动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年活用户超阿里后,拼多多下一把赢什么?

最近电商圈最大的两件事都跟拼多多有关。一是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二是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7.884亿,比阿里同期年活跃买家多940万,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拼多多还在上升期的时候,黄峥辞去董事长,甘当科学家的小助理。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有很多企业家跟公司名字绑定了几十年,比如柳传志、王健林、张近东等;有的宁愿公司没了,也不愿失去控制权,比如ofo戴威,比如“如果失去京东控制权,宁愿将公司卖掉”的刘强东。从这一点看,黄峥做人做事的格局不一般。

年度活跃买家数超过阿里,这是多少年多少企业都没有做到,甚至都不敢想的事儿。2017年,刘强东面对外媒说:“5年之内我们将超过天猫,成为中国最大的B2C平台。”如今,5年之约快到,这一目标似乎还很难实现。

BAT三座大山中,没人超过百度在搜索市场的份额,也没人社交领域打败腾讯,而拼多多却在阿里的电商大本营拿下用户规模第一,这种意义不言而喻。

超越阿里,为什么是拼多多?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强如京东也没有做到,反而是曾被很多人瞧不起、瞧不上的拼多多做到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回到创始人黄峥身上。2018年上市前和此次辞任董事长的两封公开信里,黄峥都提到了一个关键概念:Costco+Disney。在黄峥描述的拼多多的愿景中,它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集高性价比产品和 娱乐 为一体)的结合体。

结合黄峥此前采访中说的,“我们并不想做第二个阿里”、“与其说是我们把谁当对手,在现阶段,其实更多的是谁把我们当对手。”这句话不是黄峥狂妄,而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在创立拼多多前,黄峥和他的团队,包括现任董事长陈磊在内,做出来淘宝代运营Top3的企业。深谙淘宝运营之道的黄峥认为,“若是与天猫、京东做同类型的事儿,极有可能帮助竞品培养新用户,因为用户一旦养成网购习惯,就会去该模式下更大的平台。”

也就是说,如果沿着它们的老路走,就只能是给它们做嫁衣。当用户习惯在搜索框输入商品名,或者在商品导航栏进入各品类类目选择品牌、价位对比的购物模式后,就一定会跑到天猫、京东上。因为它们商品够丰富、价格够低。因此,拼多多虽然跟它们同处电商赛道,但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

拼多多的差异化道路

首先,流量差异化。拼多多的流量来源于靠微信社交场景,这种流量源于购物最原始的口碑分享,比如A从某地买了水果觉得不错,会自然推荐亲朋好友购买。只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分散的人际之间推荐行为借助技术手段得以聚合、放大,形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拼购”模式。

而且,拼多多只有移动端应用,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流量逻辑,通过无数人的朋友圈分享产生购买;而天猫、京东则有浓厚的PC互联网时代中心化的逻辑,首页、搜索页前列等越好的位置,销量越高。

其次,商品差异化。京东以3C、家电起家,阿里则在服装、日化等品类强势,后起之秀的拼多多,避开了这两座高山,从不起眼的农产品入手。如此一来,既不需要3C、家电品类必备的仓储、物流等建设,也避免了被竞品在强势品类的打压。可以想象,如果起步时以京东、阿里强势的品类切入,会是什么结果?

再次,体验差异化。过往的电商企业通常注重后台能力建设,比如供应链环节,跟各大品牌洽谈,比拼谁能拿到更好的品牌、更好的价格;以至于在消费者前端购物体验环节投入较少。还记得2012、2013年前后,各家电商平台的官网经常“撞脸”,布局几乎一模一样,左侧品类导航目录,右侧促销大图,下部是热门活动。而且,促销手段多少年了都是秒杀、0元购、预付款等。

拼多多没有PC端,只有移动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瀑布流样式。如此一来,没有导航栏这样中心化的结构,只有基于用户偏好可以持续刷新的商品页面。更重要的是,拼多多开创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促销玩法:多人拼购、拼单返现、限时免单等,以及 娱乐 化的购物体验,我身边就有同事每天都会打开拼多多玩儿消消乐,免费兑换商品或者领取优惠券,类似的设计还有多多果园、多多果园、多多赚大钱等等。

马化腾曾说: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正是这个从头到脚都不一样的拼多多,最终实现了对阿里的反超。其实,此前京东的崛起,靠的也是正品行业和自建物流,形成与淘宝的体验差异。只不过,拼多多差异更大、效果也更显著。

拼多多下一把赢什么

用户规模反超阿里,虽然是关键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拼多多整体实力与阿里系电商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虽然是第一步,但也是关键一步。有了行业最多的活跃用户,拼多多就有了更大可能。

已经走出第一步的拼多多,第二步、第三步还会远吗?

目前来看,拼多多可能赢取阿里系电商的第二个战场是社区买菜。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新成立MMC事业群,聚焦于社区团购业务,整合零售通的社区团购业务和盒马集市业务,强攻社区买菜。

社区买菜是互联网巨头争相抢食的新蛋糕,也是电商的新战场。而这正好是拼多多擅长的领域。

据资本邦报道,截至2021年1月,美团优选日均件单量突破2000万,多多买菜日均件单量超过1000万,盒马集市日均件单量仅约300万。而晚点的报道显示,截至2021 年 2 月,多多买菜已实现平均每天卖出大约 1500 万件商品,增速迅猛。

拼多多起家是以农产品起家的,目前也是国内最大的生鲜电商平台之一。数据显示,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是拼多多增长最快的品类。2020年,拼多多来自农(副)产品的成交额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占全年成交额的16.2%,这一比例放眼头部电商平台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拼多多未来对于农业的投入也是明确的。黄峥说,“跳脱出来去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而他摸的石头还是离不开农业,“我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

接替黄峥的新任董事长陈磊也在年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有一半篇幅在说农业的事儿。他说,去年8月,我们启动了多多买菜,为城市居民提供生鲜、日用品次日自提服务,以帮助本地农民和分销商直接向本地消费者销售产品,从而带动农户增收,并且为用户减少浪费和成本。

他透露,拼多多正在打造一个聚焦农业、降本增效、迅速履约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预计需要几年的持续投入和建设,才能够让这个平台发挥其潜力并且有效提升相关商品的履约效率。”

看得出来,拼多多对农业、农产品是真爱,而农业领域的深耕,也将带给拼多多在社区买菜领域更大优势。在阿里系电商擅长的品类战场中,拼多多已经赢得几分优势,到了自己擅长的买菜市场,拼多多战胜阿里系电商也是大概率事件。

pdd116事件时间

3月14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pdd116事件的时间是在2023年3月14日发生的。事情的起因还得是PDD的一位主播在该频道遭到客服辱骂,于是PDD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当他询问“请问怎么称呼”时,却被客服怼了回来。

拼多多在新零售中是如何发展的

1、“应急产品”拼小圈

和其他“精心策划”的购物圈子产品不同,拼小圈是一款疫情期间出现的“应急产品”,并一直坚持了下来。拼多多迫切需要在原有评价系统之外,建立一个基于社交关系的已购商品评价、分享体系,允许用户公开自己的评价内容,供好友在购物决策时进行参考。“跟着好友的真实评价再下单,就能减少决策失误”的思维方式,成功的打入了人们的心中。

2、拼小圈还能领跑多久?

在众多“好物分享”功能中,拼小圈后来居上,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为什么是它?探讨拼小圈能够成功的根源,还是要回到拼多多最核心的玩法“拼团”上来。拼多多能够在电商红海中杀出重围,本身就是凭借社交拼团,靠“帮朋友砍一刀”这样社交裂变的方式获取新用户和销量,获得了高速增长。另外,拼多多对于拼小圈给予了其他产品所没有的重视。做社交,拼多多是认真的。

这从推荐位的醒目程度就可以看出来。拼多多是目前唯一一个将入口直接放在产品首页上的“购物圈子”,其他产品的位置则往往较深。当在用户进入拼小圈和完成购物时,App还会弹窗提示用户添加拼小圈好友。

3、社交红利,电商平台要怎么吃?

社交对电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拼多多的逆袭,京东发力“京喜”,到淘宝千方百计地制作各式各样的“火星文”商品链接以规避微信封锁,巨头们对社交和通信工具的巨大投入,足见社交对于电商平台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人们的购买行为相对有限,社交圈中推荐的商品,难以完全满足人们购物的需求,且时效难以保证。因此,口耳相传的推荐式“带货”效率相对较低,恐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高效靠谱的参考。

另外,用户在“拼小圈”等购物社区中创作的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难像小红书和什么值得买等种草平台那样,提供相对详细的购物指导,也难为有需求的商家精准引流。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