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追悼会现场曝光:张一山等人发文悼念,侄女婿李雪健神情哀伤

6月27日21时7分, 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28日凌晨,导演田壮壮发文称“妈妈走了”。

于蓝原名于佩文散枣游 ,出生于1921年6月3日,1949年,于蓝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之后又出演了电影《龙须沟》、《林家铺子》等等,1965年,冲销在电影 《烈火中永生》 中扮演经典角色“ 江姐 ”,2009年,于蓝获得第27届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于蓝的丈夫名叫田方,也是一名演员,他们于1940年结婚,于蓝比丈夫小十岁,1947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田新新出生,1952年,第二个儿子田壮壮出生,田壮壮是第五代著名导演,导演过多部影视剧。如《相亲相爱》、《吴清源》等,2018年还主演电影 《后来的我们》 ,并获得32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田壮壮接受采访表示:我母亲真心的爱着电影,愿意为电影付出,在工作上,只要和电影有关的, 我母亲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我 。

6月28日,张一山发文悼念于蓝老师 ,2009年,于蓝曾和张一山合作电影 《岩绝寻找成龙》 ,出演这部电影时,于蓝已经88岁高龄,因为年事已高,于蓝在电影中只客串了一个角色,这并不是于蓝拍的最后一部电影,2018年,于蓝出演电影《那些女人》,2019年,当时98岁的于蓝主演电影 《一切如你》 ,可以说,于蓝一生都献给了电影事业。

除了张一山,孙红雷、黄晓明、万茜、刘涛也发文悼念于蓝老师。

7月1日,于蓝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她生前的众多好友都到现场悼念,许久没有露面的 李雪健老师 也现身追悼会现场,他表情肃穆,向于蓝道别。今年已经66岁的李雪健也有了岁月的痕迹,头发有些花白。

据了解, 李雪健的妻子名叫于海丹,是于蓝的亲侄女 ,所以李雪健是于蓝的侄女婿,在某次颁奖典礼上,李雪健给于蓝颁奖,称呼于蓝为姑姑,大家才知道了两人的这层关系。

表演艺术家于蓝多少岁

96岁高龄的于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看着报纸。每天上午九点,是于蓝看书读报的时间,我们到达她家的时候,于蓝正在一边看报纸一边等候,她老人家看到我们脸上露出温和的微笑,冲我们高兴的招手。于蓝说,年岁大了,耳朵、眼睛、腿脚都不好使了,岁月已经老了,唯有心还年轻。

粗茶淡饭 乐观向上

和年轻的心相伴,于蓝和一个照顾她生活的保姆过着独居的生活。在儿影厂的宿舍老楼,两套不大的两居室,一边算是起居室,一边是书房,狭小的书房里只够放两个小沙发,书房的墙上挂着三个镜框,中间一个是一张早年周总理接见她的照片,左边是一个不认识的影迷给于蓝画的一张铅笔素描,右边是学画的孙子专门给奶奶画的一张油画。如果不是满头银丝,行动不便,光听老人家谈她的生活,一生热爱的电影事业,从她清晰敏捷的思维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眼前的老人已经是一个96岁,身上多处动过手术的高龄老人。于蓝说,人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留太多的烦恼在心里,学会排解,保持好的心情对健康很重要。

于蓝近照

于蓝神族的一生并不顺利。抗日战争时期,曾亲历了“九·一八”事变;后来背着家庭偷偷上延安参加革命,文革时,她和丈夫田方双双被打到,下放劳动,几年都不得见面。于蓝回忆说,自己从小就要强,在延安话剧社就是女子班的班长,那时候生活特别艰苦,她都是吃苦在前,形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丈夫田方去世的早,于蓝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大儿子最早是搞体育,后来转行做了录音师,二儿子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田壮壮,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于蓝并没有选择和儿子们一起居住,至今都是一个人生活,对于自己的人生,于蓝说,这样的生活我习惯了,我这一辈子很满足,唯一遗憾的是,正值我演戏的好年纪,有一次参加劳动,从房上掉了下来,把左边脸摔坏了,脸神经总是一跳一跳的,只能遗憾离开了银幕。

和许多老人一样,写字画画是离休后的于蓝最重要的爱好。于蓝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自己在屋子里活动活动筋骨,七点开始看早间新闻,于蓝说,早晚的新闻是必须要看的,她只看中央一和四频道,一个是国内新闻,一个是国际新闻,这是她获得国内外新闻大事的主要渠道,于蓝说,老年人不能和社会脱节,要自己找方法找渠道关心当今的世界,不能去麻烦年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当导演的儿子田壮壮,于蓝赞赏中也透着丝丝遗憾,“他和第五代导演们拍的那些电影我都喜欢,壮壮可惜拍的太少了。他今年已经62岁了,我知道他还在努力。”

心里装着儿童电影

于蓝80岁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的心里依然装着儿童电影。她说,有不少年轻导演拍了儿童片送来样片给她看,“我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耳朵听起来也困难,岁数不绕人了,我只能给他们祝福和鼓励,希望他们多拍儿童电影。”对于老艺术家们一个个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相继故去,于蓝特别“唯物”和豁达,她笑说,我也快了,但是人老不代表对自己没有要求,在生活上够吃够住就行,还是要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组织、家人添麻烦。

粗茶淡饭,朴素乐观,积极向上,是于蓝保持年轻态的秘诀。离休以后,于蓝很少公开露面,除非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其它的社会活动于蓝一般都拒绝了。于蓝说,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游笑弊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而对于她在电影中扮演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影迷的银幕形象,于蓝却不愿意多提,她说,我很早就离开银幕了,作为一个演员我是幸运的,是那些角色让人们还记得我,有生之年我是没有机会报答爱我的观众了。

孩子们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

于蓝是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从此和儿童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于蓝回忆说,那是1981年,中央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决定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我那时刚做完一个大手术,身体还在慢慢恢复,接到任命,我刚好是60岁生日,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为儿童们服务,我没有半点犹豫。

就这样,于蓝担负起了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重任。升裂白手起家,招兵买马,经费不足,器材短缺,基建难题,于蓝凭着自己的影响,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终于让电影这块阵地上有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地盘。一晃35年过去了,于蓝说,我还记得儿影厂十五周年厂庆时公布的一些数据,我们拍摄65部儿童片,其中37部影片获得金鸡奖、童牛奖等120多个奖项。“现在电影虽然都市场化了,但是儿童电影似乎成了市场上的一个弱项,这特别不应该,一个儿童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这就给我们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片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孩子们喜欢看,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刺激孩子们的想象力,又要老少皆宜,真正做到市场化,需要我们电影工作者放下名利,用心给孩子们来做事啊。”

当记者告诉于蓝,现在我们并不是缺乏好的儿童电影,而是电影院不愿放映国产儿童电影时,于蓝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索,眼睛里透出无奈,她说,儿童片需要扶持也需要改进,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似乎不具备赚钱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需要儿童片,好莱坞的动画片能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就很说明问题。儿童的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儿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更加宽泛,要大人孩子都能看,能在社会上掀起话题,形成家庭社会的讨论。另外儿童电影需要资金的支持,慢慢来培育这个市场,不能因为一部儿童电影放在院线不挣钱,我们就抛弃儿童片,把儿童片抛弃在市场之外,儿童片有非常大的市场,需要社会和电影人的共同扶持,这样才能对得起的我们的孩子。

希望建专门的儿童影院

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把国产儿童电影挤进了死胡同。每年拍摄的儿童片进不了影院,只能以DVD形式,或者供电视上播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对此,于蓝深感忧虑,她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电影受到多面夹击,生存困境需要多方面来解决。她以她96岁的一个老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呼吁,拿出实际行动振兴儿童电影,呼吁投资者担当起社会责任,投资儿童电影;呼吁学校恢复带孩子们进影院看电影的优良传统,培养孩子们从小看电影的习惯;呼吁建社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专门的儿童影院,在银幕上为我们祖国的儿童留出一块阵地。

《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形象

相关链接: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六七十年代曾主演影片《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等著名影片,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几十年来几乎没人可以超越,于蓝简直成了江姐的代名词。60岁时,于蓝临危受命,组建并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80岁时,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现在依然住在儿影厂的宿舍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她豁达看待人生,把自己仅有的几件漂亮衣服全部送给了别人,她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关注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上。

(作者:陈滨)

演员于蓝的丈夫是谁

演员于蓝的丈夫是田方。田方别名田兆栋,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中昌备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1974年8月27日,田方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

田方在银幕上塑造的角色既有时代特征,又有生活质感,还具备一定的个性魅力的领导者形象。他孜孜以求、认真严谨,并通过一系列话剧和电影,特别是通过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表演,达到了形神兼备、内外相应的艺术效果。内外相应的表演艺术与言行相称的电影事业,跟田方端正刚直的品性相伴而生。

扩展资料

于蓝及其老公田方都是电影演员,小儿子田壮壮是第五代著名导演及演员,大儿子田新新从事电影录音工作,而于蓝的侄子李雪健也是著名影视演员。

田方和于蓝,便是在鲁艺实耐答毁验剧团认识的。1940年,于蓝成为了田方任指导科长的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当时田方是众星捧月的大明星,而于蓝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但在共同的相处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年两人便在延安的窑洞里举办了婚礼。那时,田方29岁,于蓝19岁。举亏

演员于蓝的丈夫

田方 - 演员

田方,曾用名田兆栋 (1911--1974),原籍天津,1911年1月3日生于河北保定。

于蓝高粗李和丈夫四十年代的旧照。俩人相识于1938年,同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做演员。俩人有着共同的爱戚迟好和理想,于蓝对年长自己10岁的大哥哥非常喜欢和敬重,时间不长生情相恋确定了恋爱关系。几年后俩人在延安结婚,婚后育有三个孩子,著名导演田壮壮就是凳租夫妇两的爱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才女沈宜修和她的三个女儿们

一、母亲沈宜修:

沈宜修,字宛君,明末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她是山东副使沈琉的长女。

吴江水乡具有富于诗意的天然景色,西临太湖,山水相连,东傍澄湖,碧波涟漪。吴江的美景孕育着这位聪慧柔情的女性,使沈宜修的诗文更为秀雅委婉。平日她又熟读经史,博通典故,作诗诵词,作品丰多,是明代著作、成就并举的女诗人。她的著述有《郦吹集》二卷,《梅花诗》一卷,又专辑同时代有才名的女诗人的诗文《伊人思》一卷。尤其是《鹂吹集》中的诗词清新淡雅,秀流利,每首都是上品之作,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没有脂馥香腻的闺阁习气。下录《浣溪纱》一词,以供雅赏:

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秋千。

所以 《玉镜阳秋》 评论沈宜修的诗品说:“叶夫人诗,绮缛有余,微乏清峭,精辍数篇,颇殊世赏。”如她的五言诗《金陵秋夜》四首中的一首:

促织叫声怨, 颓垣彻夜幽。

古窗留月照, 寒柏森荒湫。

乡异愁轮冲无异, 江流恨亦流。

闲云空渺漠, 飞影日悠悠。

再读她的七言律诗 《前羡立秋夜大感怀》 ,寓情于景,自成一格:

凉夜悠悠露气清, 暗虫凄切草间鸣。

高林一叶人初去, 短梦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绕, 空余残月半窗明。

文园多病悲秋客, 摇落西风万古情。

诗词评论家一致公认,“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一联,足为高亮之句。

沈宜修自幼与汾湖的叶绍袁缔结婚约,十六岁成婚,嫁至叶家。叶绍袁,字仲韶,号天寥道人,家学源渊,早负才名,诗文俱佳,并著有《湖隐外史甲寅日注》。沈宜修与叶绍袁是一对文学夫妇,他们情投意合,“琼枝玉树,交相映带”,闲暇对作,此唱彼和?为当地文人所一致倾慕。且沈宜修人品高雅,平生不爱脂粉,不喜艳妆,逢节聚宴,清淡服而已,备受叶绍袁及婆母、邻里的尊重。

叶绍袁是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在他离开吴江去京城任职期间,远离沈宜修。情深意浓夫妇的离别,沈宜修备感孤寂,思夫之情寄之于笔端,以作《望江南》一词:

河畔草,一望尽凄迷。金勒不嘶新寂寞,青袍难觅旧戡葳,野烧又风吹。

蝴蝶去,何处问归期。一架秋千寒月老,满庭鹈鹕故园非,空自怨萋萋。

词中触景生情,思念丈夫。全词几乎句句用典,但并无堆砌生硬之嫌。作者遥思的情感,通过对暮秋时节满目凄凉的景物的渲染,得到自然而浓烈的表现。

但叶绍袁生性耿直,不善为官,后以母老告归家乡。他辞官后,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遂致家道中落,经常入不敷出,甚至连请医生买药的钱也无力支付,穷迫到这样的境地,沈宜修夫妇仍安贫乐道常常一起诵读鲍照的《愁苦行》,自以取乐。沈宜修还时时宽慰丈夫说:“慎勿忧贫!世间福已享尽,暂将‘贫’字与造化藉手作缺陷耳!”沈宜修面对贫困的窘境,能如此豁达腊悔歼开朗,不似他人因贫常窃窃,确有丈夫气概。但在儿女情长的感情中,一腔慈母之心,再也无从排遣悲哀,抑郁超度,病切至极。

沈宜修生有五子三女,在家庭文化的熏陶培育下,各具文学素养,其中尤以小女叶小鸾慧心丽质,为全家所钟爱。但天不助人,叶小鸾于十七岁不幸夭折。祸不单行,大女儿叶纨纨因小妹早逝,过于悲恸,发病而亡,年仅二十三岁。二位女儿相继去世,仅差七十天。她在《哭季女琼章》诗中的绝笔:“抚诗深闺十七年,幽兰明月方可妍!”“折玉碎珠何太早?魂返无术心空捣!”“恨极江淹亦未闻,衰多庚信难堪。”她在《哭长女昭齐》诗之四中写道:

东风吹不到泉台, 姐妹长眠甚日开。

微雨池溏春索莫, 暮云烟树影徘徊。

半生只与愁为伴, 七载尝从闷里催。

赴唁归宁伤竟夭, 可堪哀处更添哀!

再有 《忆秦娥·寒夜不寐忆亡女》 一词:

西风冽,竹声敲雨凄寒切,寸心百折,回肠千结。

瑶华早逗梨花雪,疏香人远愁难说。愁难说,旧时欢笑,而今泪血!

诗词中字字句句,柔肠寸断,饮泣天昏,吞声地裂。沈宜修为叶小鸾所作的《季女琼章传》,细拆详述,字里行间,情愫动人,令人不忍卒读。

事过三年,噩运又自天而降,沈宜修夫妇只能叩天求神,甚至额膝俱肿。这频频而来的打击,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明朝灭亡后,叶绍袁也弃家为僧,后郁郁而死。

 二、长女叶纨纨:

叶纨纨,字昭齐,沈宜修的长女。在母亲诗才灵感的抚育下,早露才华,她相貌端丽,灵气过人?博闻识见,有幽闲肃穆的风度,书载她三岁就能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十三岁已能作诗填词。尤擅长书法,书体遒劲,有晋人风致。著有诗集《芳雪轩遗集》,一作《愁言》,诗九十五首,词四十七首。《玉镜阳秋》称她的“七绝及诗余诸调,殊有清丽之词。”

叶纨纨于16岁时,嫁于袁了凡之孙,但婚后生活不理想,史书所载她对丈夫“每多劝忍,眉案空嗟,熊 梦香。”据此推测,叶纨纨的丈夫即便没有什么恶习,也是一位饱食终日、无所求进的庸夫,这与天生丽质、才气不凡的叶纨纨太不般配了。故婚后的七年中一直忧郁愁乡,只有返回父母家中暂住几天,才能见到她的欢颜,享受到吟月弄诗的乐趣。所以她的诗中“无一时不愁,无一语不怨,”她诗集才有《愁言》的别称。其母《哭长女昭齐》诗中的、“半生只与愁与伴,七载尝从闷里催。”描述了叶纨纨后的悲愁也是沈宜修内心痛惜的写照。

下面抄录叶纨纨的诗、词各一首,足见其愁、其怨:

 《暮春赴岭西道中》

故园别后正春秋,陌上莺花带泪看。

何处乡情最凄切?孤舟日暮泊严滩。

 《蝶恋花》

尽日重帘垂不卷。

庭院萧条,已是秋光半。

一片闲愁难自遣,空怜镜里容华换!

寂寞香残屏半掩。

脉脉无端,往事思量遍。

正是销魂肠欲断,数声新雁南楼晚。

崇祯五年,叶纨纨的小妹时小鸾正置备嫁妆,临将出嫁时,叶纨纨正在为小妹作催嫁诗,诗刚写成,即闻小妹病逝,归家哭妹,悲哀过甚,又长期抑郁的催残,随发病而死。

另有一说为时纨纨死于叶小鸾之先,有叶小鸾《哭姐》一诗为证:

云散遥天锁碧岑, 人间无路月沈沈。

可怜寒食梨花夜, 依旧春风小院深。

此事有待后考。

 三、次女叶小纨:

叶小纨,字蕙绸,沈宜修的二女儿。与叶纨纨同出于母亲的教诲,和诗词,清丽自然,而一粗之中,她独精于曲律,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女戏曲家。她的舅父、明代戏曲家沈 自征说:“词曲盛于元,末闻擅能闺秀者。蕙绸出其俊才,补从来闺所末有。”小纨才气横开女子创作戏曲之先列。

叶小纨在姐姐死后,哀伤之中创作杂剧《鸳鸯梦》。正名为《三仙子吟赏凤凰台,吕真人点破鸳鸯》。剧情即取材于她们姐妹众人,剧中三仙子降生松陵地方,意即吴江,今吴江睃睃县仍有松陵镇。剧中主人公蕙百芳即为作者自指,年二十,昭綦成年二十三,琼龙雕年十七,恰与叶小纨姐妹三人年龄相合。所以剧中皆述真情,读来沉痛悱恻,措词楚楚动人。

《鸳鸯梦》全剧开始从西王母因三侍女尘缘未断,贬之下界写起,接着又是一个楔子以下共分四出。第二出叙第 二年中秋夜,蕙氏苦苦思念昭、琼二友,而不得相见,又正值夜雨空阶,秋灯孤影,一片思友凄凉之情。第三出写第二天家僮来报琼龙雕已于昨夜病逝,蕙氏急急赶去吊唁。忽然又闻家僮来报昭篡成的死讯。第四出写蕙百芳自琼;昭二友卒后。遂悟处死靡常,便逍遥云游访道求真。后遇吕纯阳指点,蕙查芳便知回头,重又与昭、琼二友相聚一处,同到瑶池为西王母献寿。

杂剧院笔后即受到江南文士的评点称道,叶小纨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女作家。她的公公评其作品“俊语、韵脚不让酸斋、梦符,即其下里,亦犹是周宪王金梁桥之声,”虽赞誉偏高,但这位女剧作家确实具有相当的学造诣,使贯云石、乔吉望尘莫及。《鸳鸯梦》全剧文学雅洁俊秀,情景交融,以二十岁女子取得如此成就,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该剧也有中肯的评论:“叶纨纨《鸳鸯梦》,寄情棣萼,词亦楚楚。惟笔力孱弱,一望而知为女子翰墨。第颇工雅。”叶小纨所之时代,使她居于幽阁闺之内,其作品难脱脂粉气,又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取材内容较为狭窄。即便如此,叶小纨作为一名首创杂剧的女作家,仍有其应具的地位,并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注视。日本学者八木泽元君于1959年在东京出版了一部《明代剧作家研究》的专著,全书共有九章,书中专辟一章(第九章)研究介绍了叶小纨,这一章中分“叶小纨一家”、“作品”、“年谱”,以及“《鸳鸯梦》杂剧”等篇,并附有叶小纨诗辑。

四、小女叶小鸾:

叶小鸾,字琼章,一字瑶期,是沈宜修的第三位女儿,也是最小的女儿,备受父母钟爱。

据史书记载,叶小鸾四岁即能诵《离骚》,十六岁时学琴,经琴师略加指点,即能为调,清泠可听。继而又每日勤练书法,刻意临募王子敬的《洛神赋》和怀素的草书,可谓诗书琴画集于一身。

叶小纨又人品高雅,舅父称她“不喜华饰,玉容明秀,额致亭亭,慈仁宽厚”,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学才女。叶小鸾“姿性颖慧,,风度潇洒”,且 *** 恬静,高情旷达,虽为闺中女子,却无脂粉之气。她十二岁时,作 《春风晓妆》 一绝,已初露才气:

揽镜晓风清, 双蛾岂画成?

簪花初欲罢, 柳外正莺声。

日后叶小鸾的诗词更具有清新淡雅,无妖艳姿态。比如 《春日送蕙绸姐》 一绝:

丝丝杨柳拂烟轻, 总为愁人送别情。

惟有流波似离恨, 共将明月伴君行。

再赏《浣溪沙·春闺》一词:

曲榭莺啼翠影重,红妆春恼淡芳容。疏香满院闭帘栊。流水画桥愁落日,飞花飘絮东风。不禁憔悴一春中。

 又如《南歌子》一词:

门掩瑶静,窗消画卷闲。半庭香雾绕阑干,一带淡烟红树、隔楼看。云散青天瘦,风来翠补袖寒。嫦娥眉又小檀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

后小鸾与昆山张立平订婚,此时叶家日渐清贫,婚期将近,而父母无力筹办嫁妆,为此费心借款置办。小鸾非常不乐意,劝慰父亲说:“荆钗布裙,贫士之常,父何自苦为?”短短几句,即可见叶小鸾不公慧心丽质,且品性高雅。料不到在离婚佳日仅五天时,病逝,年仅十六岁。叶小鸾负一代才华,妙龄即去,让人太为惋惜。

叶小鸾虽是一位生命短暂的闺阁作家,人生路程仅十六年,但她留下的丰富的文学作品却是永恒的,至今闪烁着光彩,为后人所称颂。

叶小鸾的诗词集为《疏香阁遗集》后,感叹不已,给予高度评价:“诗则与古人查上下,间有差胜者;词则情深藻艳,宛约凝修,字字叙其真愁,章章浣其天趣,成风散雨,出口入心,虽唐宋名人,亦当避席。”《玉镜阳秋》一书中评论叶小鸾的散文功底深厚,”骈丽之文,涉笔便工。《秋思》一序及连珠数篇,并为妍妙;《汾湖石记》意颇仿欧,虽小用传奇体,然潆洄秀复,不可一读而置,尤是佳文。

五、总结:沈宜修一家确是文学世家,她和三位女儿均富有文学才华,在吴地可称得上女子诗文第一家。叶绍袁也深明大义,知母女四人皆为文学才子,实为世间罕见,将四女之诗文作品精心整理编篡,合刻为《午梦堂全集》。下面录上一组她们母女之间互为酬唱的词作,以领略她们家中曼吟低咏的文学气氛。

沈宜修在《水龙吟》词前,写一小序:“丁卯,余随宦治城。诸兄弟应秋试,俱得相晤。后仲韶迁北,独赴燕中。余幽居忽忽,恍焉三载。赋此志慨。

砧声敲动千门,渡斜日疏烟逗。莲歌又罢,萸房将采,愁凝翠岫。巫峡波平,蘅皋木脱,粉云凉透。叹无端心绪,台城柳色,难禁许多消瘦。

古道长安,漫说小庭闲昼。应怜否?红绡雨细,碧栏大杳,三更银漏;塞雁无书,清灯空蕊,但余绿洒。想当年白傅青泪留双袖。”

叶纨纨的《水龙吟》词前也批小序说:“次母韵,早秋感旧,同两妹作。”

萧萧风雨江天,凄凉一片秋声逗。香消菡萏,绿摧蕙草,烟迷远岫;浪卷长空,云轻碧汉,薄罗凉透。恨西风吹起,一腔闲闷,那胜镜中消瘦。

寂寞文园秋色,这情怀问末知否?檐铃敲铁,琅盂 折玉,听残更漏。淡月疏帘,小庭曲槛,且还斟洒。算从来千古堪悲,何用空沾衫袖!”

叶小鸾也和一首《水龙吟》,词前也批小序:“秋思,次母忆旧之作,时父在都门。!

芭蕉细雨潇潇,雨声断续砧声逗。凭栏极目,平林如画,云低晚岫。初起金风,乍零玉露,薄寒轻透。想红头木叶、纷纷落尽,只余得青山瘦。

且问秋气,当年宋玉知否?半帘香雾,一庭烟月,几声残漏;四壁吟蛩,行征雁,漫漫杯洒。待东篱绽满黄花,摘取暗香盈袖。”

读着这清新淡雅,深情婉妩的和词,不难想见,当年叶家才女们“题花赋草、镂月裁云”的闲情志趣,而且她们不喜艳语,一扫脂馥香腻的闺阁之习,更为女诗人中奇才,在吴地产生了一定影响,诸多女子竞相仿效。因此,清代名士钱谦益对她们的评价超乎一般人之上:自有叶氏母女后“于是诸姑伯姐,后先娣姒,靡不屏刀而事篇章,弃组 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叶氏母女清丽委婉的诗词,启迪了素来与文学隔绝的女子,启开吴地女子学诗作文的风气。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