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婚姻总是能够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幸福与不幸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也因此,从古至今,关于婚姻的诗词就特别多。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文化爱好者。记得关注我,一起来欣赏4首关于男女婚姻的古诗词,千古流传,喜怒哀乐见人生。

第1首,《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秦韬玉。诗歌写贫女有才却没有机会嫁人,乃是诗人的借喻,体现怀才不遇的郁闷和愤恨之心。不过,单纯从婚嫁角度理解,这首诗也具有穿越千古的魅力。

诗歌前两句体现“贫女”之贫,就算心里恨嫁,想要结婚,也是无可奈何。就算是想要拜托媒人说亲,也因为贫困二字而无法可说。虽然找媒人是贫女努力解决婚姻问题而想出的一个办法,然而她稍加考虑,便知道此路不通,反而增添了痛苦。

结尾两句乃是千古流传之名句。他人之锦绣嫁衣,皆是贫女所织。他人之婚姻热闹,皆入贫女之眼。而贫女之婚姻问题,久久无法解决,于是情绪之中的怨与恨便堆积到了极点,真正感动人心,使人共鸣。

因为贫困而无法婚嫁,这个问题在现代依旧存在。据说,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光棍”男子。城市中的白领男女,成为“剩男剩女”,多半是自持身份,“找不到合适的人”而“不肯苟且”。

而农村地区,一些男子却因为贫穷而无法盖房子,无法支付彩礼,自然也就很难娶妻子。可见,秦韬玉的“贫女之叹”,仍有使人共鸣的现实意义。

第2首,《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出自《诗经》。《诗经》是先民的歌唱,而婚姻家庭乃是先民歌唱的一大主题。这一首诗流传千古,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背诵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作比,女子之美丽,可想而知。尤其此时乃是结婚良辰,喜气洋洋,则女子的美貌更胜往日,令人由衷赞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对新郎新娘最好的祝愿,这是对婚姻美满的最好期盼。可以说,这首诗体现了婚姻的欢喜气氛,令人对婚姻顿生向往。

第3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益。李益在自身爱情上,可谓非常失败。唐传奇《霍小玉传》就是写李益的爱情故事,可见当时人们对李益的感情问题,大体是持非议态度的。

不过,李益此人写起爱情诗来,倒是细腻入微。这首《江南曲》,第一句就点明女子的身份。她是嫁给了商人为妻,但是婚后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结婚之后没有“朝朝暮暮、双宿双飞”的甜蜜,只有独守空房的寂寞和酸涩。

于是这名妇女对着江边,思绪起伏,说出了一番气话:“潮水有信义,都是固定时间涨潮。不像那没有消息的丈夫,不知道哪天才回到身边。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嫁给那弄潮儿,这样至少等涨潮的时候,便可以看见丈夫了。”

商人的社会地位虽然低,但是商人的财富相比弄潮儿还是更加令人向往的。换句话说,本来的语意里,“瞿塘贾”是比“弄潮儿”更值得托付终身的。然而,真正婚后,才明白内中心酸。早知如此,早知如此,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吃啊。

第4首,《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与《江南曲》不同,商人的妻子是因为丈夫自己要去做生意而被迫与丈夫分离,而《闺怨》中的妇女是主要让丈夫离开自己的身边。

唐代有“尚武”的习俗,追求军功成为社会时尚。这首诗中的女子也拥有同样想法,希望丈夫能够在边关拼搏出一番事业,于是主动让夫婿“觅封侯”。

然而,在某个春天的时刻,这名女子看到大好杨柳,看到大好时光,忽然感觉孤单,忽然觉得后悔。“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刹那的情绪,当可以显示出婚姻生活里面的复杂情绪。

生活里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做妻子的羡慕别人家的辉煌成功,于是让丈夫做这一个工作换那一个工作,到最后未必都能够成功,反而会有后悔之意。“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两句穿越了时空,至今依然让人有所深思。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