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泡好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来摆摆成都老茶馆的故事……

  “长官不如副官,掌柜不如茶倌。”

  茶倌是成都茶馆里的一大特色,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他们虽然只是掺茶倒水的伙计,但却有着高超的茶艺技巧、兢兢业业的服务、见多识广的知识,对世间百态、奇闻逸事无所不知,因此被称为“茶博士”,是成都茶馆里的灵魂。

  在茶馆这个复杂小社会里讨生活,茶倌的世界仿佛早与茶馆连在一起,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他们推动着茶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在茶馆世界里获得生存的机会。

  

  都说茶倌是茶馆中最显眼、最忙碌的人,的确如此。

  上个世纪20年代,成都有“十万大军”的茶客,据资料显示,1951年成都有3187个茶倌,按照这样的比例每个茶倌平均要伺候31个茶客。可以想象工作量是多么大,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生动描述了他们在工作场所的真实处境。

从早忙到晚,两腿都跑断。

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

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

  茶倌的工作除了繁忙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茶客服务好。茶馆老板十分看重茶倌的服务技巧,因为他们是直接与顾客接触和周旋的人,一家茶馆的生意好不好,通常看茶倌的表现便可见一斑。

  如果让茶客在茶馆里感到开心舒适,那么茶倌服务的目的就达到了,茶客下次就还会来这家茶馆,老板也会高兴。对此,茶倌就要像孙悟空一样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反应灵敏。

  有客人进茶馆来,茶倌必须立即招呼“某姥爷请”、“某兄弟请”、“某先生请”等,带领其到位,问其要何茶,如果是熟客便直接把茶端上;随时有人大声吆喝“掺茶”,茶倌便立马转过去说“好的,这就来”。茶客在茶馆里坐上一天,茶倌也会笑脸相迎;茶客突然有事想出去处理点事情再回来,只需要打声招呼,他们也不会给脸色。

  有时候他们还会使用特殊的技巧来取悦顾客,比如讲一段有趣的八卦,说一个笑话,或者用特有的声调来迎送客人,增进茶馆的热闹氛围,吸引路过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茶馆的熙熙攘攘融合在一起。茶客也并不因此觉得吵闹,反而认为是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就在这市井喧闹的茶馆中,对茶客而言是休闲与放松,而对茶倌来说却是艰辛与忙碌。

  做堂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成都茶馆是个复杂的小世界,茶倌每天面对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有人,也有鬼。

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 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5篇

  茶倌要在茶馆里生存,就必须要利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技巧,来应付茶馆中的各种问题和复杂环境。怎么收客人的茶钱,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在茶馆里,人们习惯抢着为自己的朋友付钱,这叫“喊茶钱”。人们觉得必须作出愿意为朋友和熟人付茶钱的姿态,即使他们心里并不那么情愿。这是一种社会习惯,也是人们“爱面子”的表现。

  事实上很多言不由衷的“喊茶钱”,就给茶倌收钱增加了难度,收谁的钱不收谁的钱,他们要在瞬间做出判断,如果处理得不当,可能会得罪顾客,甚至会被老板开除。

  

  李劼人曾今描述了一个“喊茶钱”的场景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

  “

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 茶艺表演解说词开场白5篇

  一个人进入“第一楼”茶馆,在他付了茶钱后,看见两个熟人上楼来,他装着没有看见,一会他才刚看见他们一样,笑着打招呼:“才来吗?”他拿着票子向堂倌挥了挥,叫道:“这里拿钱去!”而新到者也向堂倌吩咐:“这桌的茶钱这里拿去!”堂倌知道双方不过是装样子,便叫道:“两边都谢了!”不必劳烦去收任何人的钱。堂倌非常得体地处理了这个情况。

  ”

  茶倌通常全凭能力、经验和技术来处理这些情况,既体现了他们与茶客的互动关系,也是他们能生存的技巧。久而久之,茶倌们也就总结出了一套收茶钱的经验。

  原则是一般收年轻的而不收老者的,因为老者一般是常客;一般也收富者而不收穷者的,因为前者较少为一杯茶钱而烦恼。除了这些因素,茶倌尽量从真心想付而非假装的人那里收钱,虽然并不好判断,但他们会从茶客的动作来辨别真假。

  如果一个人两手忙着去推他人,而非从口袋掏钱,只是嘴里嚷着“不准收!不准收!算我的!算我的!”,这种姿态被戏虐称“双手擒王”;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张大票子在挥舞,叫着“这儿拿去”,这个称为“打太极”;一个人拿着钱在远处叫嚷,声音大但身子不动,被称为“伙倒闹”。

  这些都是不愿付钱的人,茶倌也会尽量不收他们的钱,避免麻烦,收完茶钱交给老板,他们才算松了一口气。

  

  

  生活是一门艺术,技艺也是一种生活。

  茶倌,又叫“茶博士”,他们可以说平凡茶馆里的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茶艺绝活,就像变魔术一样。虽然只是摆茶碗和掺茶水很平常的动作,但在他们的操作下总能幻化出不同花样,常常让茶客们看得眼花缭乱,拍手叫绝。

  李思桢和马延森曾记录了成都“茶博士”茶艺表演的场景:

  “

  麻子堂倌右手提着亮晶晶的紫铜茶壶,左手卡着一二十个黄铜茶船和白瓷茶碗,宛如盛开的海棠,向台子跟前走来。末拢茶桌,他左手一扬,“哗”的一声,十几个茶船脱手撒出,“咯咯咯……”几旋几转,一位茶客面前旋转一个,不多不少,茶船未停稳,“咔咔咔……”,一个茶船上已放好一个茶碗。

  只见这位麻子哥,站在一米之外,提起茶壶,手臂挽住壶梁,手杆打得笔直,“刷刷刷……”十几碗茶掺得垒起尖尖,桌子上、茶船里滴水不洒。接着他抢前一步。用拇指把茶盖子一挑,刚才还站在每个茶碗旁边的盖子,“磕磕嗑……”一个个归位,跳起来把茶碗盖得严严实实,依然一滴茶水也未溅出。

  ”

  这段记录里描写的“茶博士”叫周麻子,他只是成都众多茶倌的一个缩影。

  在成都茶馆里,像周麻子这样的茶馆工人还有很多,他们动作神速、干净、利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例如,“苏秦背剑”、“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等花式茶艺表演绝活,无不引起座客啧啧叫绝。许多初次见到这样表演的人都会惊叹地说:“这哪里是在掺茶,简直是变魔术。”

  然而,高超的茶艺技巧却并不等于丰厚的收入回报。茶倌工作辛苦,工作难度大,但他们的工资却不如街边的小贩,其生活异常艰难。1938年,一个堂倌每月平均工资大约是4.47元,而同期的成都平均工资为13.41元。按照当时物价,一个堂倌的日工资只可以买4.6斤米,这点收入连一家人都养不活。

  为此,茶倌只有去收买开水的钱,赚一些外快,但这也没有几个钱。一直以来,茶倌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处于社会底层,从未得到改善,尽管他们被称为“茶博士”,但也只是戏谑而已。

  尽管生活不易,但每当太阳升起,茶馆开门,他们还是要努力下去,成都茶馆里的热闹依然继续。

文字/颖子 图片/朱砂、网络 编辑/颖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之处,请微信留言告知。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