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对比,让人们产生心理落差感。

人与人相处,难以避免的就是相互比较。年轻人比吃穿,中年人比家庭,老年人比健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因为总有人比你强,总有人在某一方面比你厉害。大部分心智成熟的人,尽管也会进行比较,但是能够合理看待自我价值,不会因为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比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比较本身没有错,错在不合理的比较所产生的落差感。落差感对个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内心的落差感,就会产生诸多问题。

落差感对个体的影响

自我怀疑

长期存在的落差感无法消除,会造成个体自我怀疑。自我怀疑是个体走向脆弱的开始,个体起先怀疑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然后怀疑被命运操控,最后的结果就是全盘否定自我。一个人如果全盘否定自我,那么他将再也没有勇气振作起来。

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已经是失败者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比过人家。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情绪化而不是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因为过于心急而产生的偏见。自我怀疑将人引向不确定性,人身处在不确定之中,就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问题。

嫉妒心理

在同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失利,会引发嫉妒心理。因为在对比中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存在感,伤害了自尊心。正所谓“羞刀难入鞘”,既然同对方做了对比,那么就一定要胜过对方,否则就“鱼死网破”。

嫉妒心理的本质就是,我不如你过得好,我就给你捣乱,让你也过不下去。人们潜意识里存在着对他人的敌意,在比较过程中这种敌意被激发出来,就会导致个体丧失理智,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因此,落差感会产生嫉妒心理,进而激活潜意识的敌意,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

病态内卷

一些要强的人,在同他人比较中失利后,就会产生病态的内卷心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施效颦”,就是因为内心的落差感而产生的内卷现象。原本西施比东施漂亮,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关注。

可是东施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于是完全模仿西施,其结果就是遭到大家的嘲笑,目的也没有达到。东施可能不如西施漂亮。

可是东施也有她自己的价值所在,完全没必要跟西施比较。当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如果出现落差感,也千万不要东施效颦,不要模仿别人的“成功之路”。

如何缓解内心的落差感?

不做无意义比较

人与人比较是难以避免的,比较本身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但是为了避免产生落差感,不要做无意义的比较。

比如,原本人家家底殷实,而你却从头开始,这样的对比很显然不公平。再比如,原本人家就比较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而你所有的习惯都要推倒重来,自然也是不公平的。这样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两者不在同一起跑线。

所谓有意义的比较,要放在同一位置上。比如当彼此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别人是如何解决的,你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比较,才能够提升自我。

多跟自己的过去比较

每个人都要成为他自己,没有谁一辈子要靠模仿别人来生活。所以,与其跟别人比较,倒不如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再来思考当下面临的处境,你会发现此时的状态已经比当时好不知多少倍了。

站在不同的时间点来比较,能够让你意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时间观念。动物是从此时活到下一刻,没有时间观念。有了时间观念,你会发现事物由兴盛转衰败,由衰败转兴盛的规律,你更容易接受同他人的落差感。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产生落差感之后,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你只是觉得别人的生活很幸福,可是你却没有思考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有些人天生喜欢浪迹天涯,如果让他跟别人一样结婚生子,可能就委屈他了。尽管他也很喜欢结婚生子的生活,但是当他真正拥有的时候也许才明白自己更喜欢浪迹天涯。因此,在同他人比较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有时候在比较的时候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只看到别人比你好的地方;一种是只看到别人不如你的地方。两种倾向都无法客观看待一个人,所以你觉得别人比你好,可能只是一种偏见。

多元化看待自我价值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要想避免产生心理落差感,就应该学会多元化看待自我价值。每个人从一出生,必然意味着在某方面有其存在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要理性的、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价值,要接纳自己平庸的一面。

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你是平庸还是优秀,都应该无条件接受自己。你在这方面不如别人,也许别人在另一方面不如你,就算别人处处都比你强,也一定存在某个致命的弱点。

总而言之,不合理的比较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如果不及时处理落差感,会给个体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