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形成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产生滑坡的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滑坡的危害: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 2007年6月17日,房县榔口乡珠藏洞村二组发生一起大型山体滑坡事件。目前滑坡已导致15家农户房屋出现明显裂缝,其中特危房屋8户,涉及农户70余人。 2007年 8月12日,房县青峰镇镇青河村、阳坪村、深屿沟村3个行政村连续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件,其中,深屿沟村塔石板沟的滑坡体面积约40万平方米,青河村何家坡体面积约60万平方米,阳坪村换香扒滑坡体面积约455万平方米,受山体滑坡的影响目前已有133户,501人,422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63户,244人,223间房屋倒毁,不能居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多万元。
典型滑坡
一、东馨家园滑坡(BT3067)
(一)概述
东馨家园滑坡位于桥沟镇东十里铺村延河河谷北坡,东临延安市糖厂,西到东十里铺村。地处东经109°31′38″~109°31′48″,北纬36°37′41″~36°37′51″。滑坡右翼紧邻已竣工的经济适用小区——东馨家园,滑体前缘下部为包-南线(原210国道),东与延安机场相接。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
东馨家园滑坡周界在平面上呈簸箕状,滑体上窄下宽,上下薄,中间厚且突出,两侧稍低,整体倾向南东。滑坡两侧以冲沟为界,南北长340m,东西长300m,面积10×104m2,体积250×104m3,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滑体在剖面上为凹形,表面呈阶形;上陡下缓,整体坡度15°。滑坡后壁呈圈椅状,高达50m。滑壁倾向南东,倾角60°,崩塌现象时有发生。滑体中下部为人工改造的四级平台,各台面平整,台面高差6~10m,第四级平台台面高程约998.45m。滑坡前缘高程949.50m,高差50m,滑坡顶部距滑坡前缘高差100m(图5-1)。
2.滑体物质结构特征
滑体物质结构为滑坡堆积层和基岩。表层滑坡堆积层主要由黄土经崩塌、滑移形成的碎裂状、块裂状土体组成,滑体垂直节理、卸荷裂隙发育;基岩以三叠纪黄绿色砂泥岩、灰黑色炭质泥岩或砂泥岩互层为主,伏于黄土之下,在滑坡范围内未出露。经探井揭露,Qp3、Qp2及古土壤混杂,并可观察到滑带土。不同部位滑带土的物质组成有所不同:在滑体前部,岩性为碎石土,为基岩在风化、上覆土体巨大推力作用下形成的,可见镜面、擦痕;滑体后部滑带位于黄土中,为粉质粘土。滑带土坚硬致密,呈褐红色,表面光滑,擦痕清晰。由于滑体后缘拉张裂缝的发育,雨水入渗,致使滑体内部地下水集聚,在开挖过程中可见有少量地下水溢出。滑体下伏基岩呈层状构造,产状310°∠2°,层序正常,与原状Qp2黄土共同构成滑床。滑体及中后部滑床中更新世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表5-1)与滑坡的形成和稳定性关系密切。
(三)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
根据滑坡区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与延河侧向侵蚀作用有关。前部滑床位于延河二级阶地基座台面,滑坡的发生不会早于二级阶地时代;前缘位置已是其下滑之极限,滑坡未超出二级阶地前缘,滑坡发生不应晚于二级阶地时期。综合推断认为,该滑坡发生于二级阶地的形成时期,即该滑坡为Qp3时期老滑坡。在二级阶地时期,滑坡段为延河侵蚀岸(凹岸),坡脚在河水不断侵蚀下,高耸的黄土斜坡在重力作用下向河谷方向变形,产生位移,坡脚应力集中急剧增加;加之降水在地表汇集,沿垂直节理面入渗,不仅增大了坡体的重力,而且在黄土-基岩接触面上形成饱和层,致使上覆土体强度降低,并不断软化形成坡体内部的软弱带。软弱带与坡体应力集中区贯通,坡体整体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其滑动,并在坡脚处剪出形成滑坡,致使河水南移,形成目前的凸岸现状。
图5-1 东馨家园滑坡平面、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4—滑床及滑向;5—粉质粘土(滑坡堆积);6—中侏罗世泥岩;7—中侏罗世砂岩
表5-1 滑体土物理力学指标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形成时期较早,势能降低较大,地下水排泄通畅,目前无失稳变形迹象。纵剖面反映出滑坡主滑段短,阻滑段长的特点,说明滑坡目前整体稳定性良好。通过稳定性分析验算,老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稳定系数为1.7,在饱和状态下整体稳定系数为1.58,目前整体处于稳定,与前面的定性分析结论一致。
目前在前缘人为开挖对滑坡稳定性极为不利,但尚未影响到滑坡整体稳定。在滑体中后部取土修整,对滑坡整体稳定性是有利的。人工开挖使老滑体后部坡体变陡,增加了坡体产生失稳的临空条件,垂直节理很发育。经对滑坡体后部坡体稳定性进行计算,表明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雨季或暴雨期间可能引起局部失稳,产生崩塌、滑塌。
二、虎头峁滑坡(BT2121)
(一)概述
虎头峁滑坡属老滑坡复活。滑坡位于延安火车站南2km,南川河左岸,卧虎山东侧黄土斜坡地带。坡体近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大。滑体位于黄土梁与阶地之间的斜坡地带,地面标高1010~1150m,相对高差140m。在其东侧一级阶地上拟建经济适用房小区(王家沟区),由于滑坡目前后缘发育有大量张裂缝和沉陷坑,雨季滑坡后壁有变形现象,2006年8~9月该滑坡中后部局部发生小型滑塌,有复活迹象,故建房计划尚未实施。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
虎头峁滑坡在平面上呈近似“簸箕状”,两侧以冲沟为界,后陡前缓,周缘可明显看到错动带。滑坡周界范围清晰,滑体平均坡度20°,在剖面形态上呈凹形,表面呈阶形。滑体纵向长280m,横向宽260m,面积7×104m2,体积105×104m3。
滑坡后缘为圈椅状陡壁,高20~50m,坡角50°~75°,后壁中部局部发生新崩塌;下部可见滑塌堆积物。滑体中部为台阶状,台面平坦。滑坡前缘存在陡坡,以下地形平缓。滑体中部沿坡体地形发育一条纵向冲沟,前缓后陡,将滑体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据钻孔资料,滑坡滑面呈后陡前缓坐椅状,北滑体平均厚度12m,南滑体平均厚度26m。
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滑体、滑带和滑床三部分。滑体物质成分主要是Qp2及Qp3黄土,黄褐-褐色,软塑-硬塑,含少量钙质结核,土体挤压破碎现象明显;土中夹有错动古土壤层,硬塑,含较多钙质结核。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见表5-2。
滑带分为上下两部分,物质成分不同。上部为0.5~1.5cm厚的黄土状土,黄褐色,软塑,含水量增大,结构紊乱,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见表5-3;下部为0.5~1.0m厚泥质砾石层和强风化泥岩,砾石层粒径0.5~20cm,砂土充填,磨圆度较好;泥岩灰绿—灰黄色,厚度10~30cm,被上覆滑体错动挤压成泥状。滑床由两部分组成,即Qp2黄土和下伏侏罗纪灰绿—灰黄色页岩、砂岩组成。滑体前部沿侏罗纪页岩、砂岩顶面滑动,构成滑坡前部滑床;滑体中后部切割Qp2黄土形成滑面并沿其滑动,形成滑坡后部滑床,滑床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见表5-4。
表5-2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5-3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5-4 滑床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3.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后缘为一陡壁,滑动迹象明显,下方为滑体下滑拉裂形成的后缘谷底,可见土体明显下错迹象。北坡体后缘土体下滑形成拉张裂缝带,总体走向NW340°,宽度10~40cm,延伸长度10~45m,两侧落距10~20cm;坡体中部表层土体疏松,陡坎侧壁土体结构破坏,垂直裂缝明显;前缘坡脚由于坡体变形,民房墙体出现裂缝。南坡体后缘也发育有走向NW320°、宽约40cm的拉张裂缝带,裂缝带延伸长度50m,两侧落距10~30cm;中部后缘处土体下凹,东西两侧有两条近平行裂缝,走向NW320°,宽度20~100cm,长度35m,两侧落距30~150cm,周围土体发生错动。坡体前缘陡坡处可见走向SE120°的拉张裂缝,宽度10~30cm,长度10~35cm,为坡体向侧向沟谷滑动形成。坡脚处可见滑塌破碎岩体。
(三)滑坡形成机理
滑坡的形成机理受多个因素决定。在地形上,受区域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及侧蚀影响,坡体前部形成较大临空面,直立性良好,斜坡呈现出坡度较大的陡峭斜坡。该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常出现暴雨。雨水入渗不仅增大坡体静水压力,且软化土体,大大降低土体抗剪强度,诱发滑坡产生。在地层岩性上,坡体上部为Qp2和Qp3黄土,下伏侏罗纪泥质页岩及砂岩,产状近水平。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为雨水入渗提供了良好通道;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入渗,并在下伏基岩接触面处汇聚。上覆黄土受雨水浸泡,抗剪强度降低,不断软化并形成坡体软弱带。坡体沿其向下滑动变形,坡体前部受到南川河的侧蚀作用,前缘形成较大临空面,导致坡脚应力急剧集中。当坡体软弱带构成的滑动面全面贯通时,坡体整体失稳,形成滑坡。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开挖坡脚、基坑以及开挖坡体修筑道路等,改变了坡体应力状态,降低了坡体稳定性。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发生在1997年7月份一场暴雨之后。据现场勘查资料,滑坡滑体拉张裂缝、裂缝之间的块体有明显下错现象,滑坡后壁后缘近期出现多处滑塌现象。滑坡侧缘可见土体被推移、拉裂,前缘土体有被推出并顺坡滑落现象。坡体上出现多处拉张裂缝及错动裂缝,后壁时有崩-滑塌现象发生(图5-2)。坡体目前处于活动阶段,坡体稳定性较差。经稳定性定量计算,与前面定性分析结果一致,滑坡整体稳定性系数较小(1.03~1.04)。滑坡规模较大,前缘具有滑动临空面,滑体上裂缝密集,宽度、长度和深度都较大。降雨尤其是大暴雨容易沿裂隙入渗,发生再次滑坡的可能性很大。遇连阴雨或大暴雨可能会引发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影响拟建的王家沟小区安全。
图5-2 虎头峁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4—粉质粘土(滑坡堆积);5—中侏罗世砂岩;6—滑面及滑向
三、赵家岸滑坡(BT3021)
(一)概述
滑坡位于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属黄土-基岩接触面老滑坡复活。滑坡东侧为延河和延-塞公路,赵家岸村居民居住在滑坡体上。滑坡顶部标高1100m,坡脚标高988m,相对高差112m。滑体南北宽350m,东西长200m,面积3.5×104m2,体积175×104m3。坡体前部由于人工开挖建房而变得较为破碎。为解决延安市供水,2003年春季在滑坡所在坡体后侧修建了红庄水库。由于水库蓄水,导致地下水位抬升,滑体上出现渗水现象,居民住房变形、墙体开裂,甚至塌落。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与滑体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近似半圆形,后缘可看到明显的因滑体下错形成的陡壁。滑坡两侧以冲沟为界,前部位于延河一级阶地上,可见散布卵石,滑坡周界十分明显。滑体剖面为凹形(图5-3),坡向105°,整体坡度30°。滑体中后部陡峭,前部因人工开挖、修建地基平台而变缓。滑体土因滑动而受强烈扰动,节理发育,产状100°∠60°,270°∠70°,将滑体分割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块体。
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物质结构由滑坡堆积土、黄土以及下伏侏罗系中统延安组砂泥页岩互层组成。滑坡堆积土主要由Qp3和Qp2黄土滑动后的混杂堆积物组成,结构破碎、疏松。受滑动作用形成的节理,将滑坡堆积土分割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块体,可见散乱堆积的钙质结核。结核颜色不一,灰黄-黄褐-红褐色混杂,呈潮湿-饱和状态,可塑-软塑;滑体上部土体稍湿-潮湿,可塑-硬塑。滑坡前部,滑床为基岩,属侏罗系中统延安组砂泥岩互层。砂岩呈灰白—灰黄色,泥岩呈灰绿色,出露地表的基岩表面受风化作用较为破碎。滑坡中后部,滑床为Qp2黄土,滑床内可见数层古土壤,红褐色,硬塑,并可见钙质结核层。赵家岸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稳定性较差。滑坡标高988~1100m,居民居住主要集中在1000~1020m处。在滑坡后部的水库于2003年春季修建,2004年秋季完工并开始蓄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2004年秋冬季节引起老滑坡体上的村民房屋(标高约1000m)地基、墙体渗水,导致地基沉降、墙体开裂、变形,窑洞顶部掉块、后掌面塌落,窑洞无法居住,造成村民新建房屋和职业技术学校房屋废弃。
图5-3 赵家岸滑坡及红庄水库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4—粉质粘土(滑坡堆积);5—砂卵砾石;6—中侏罗世砂岩;7—中侏罗世泥岩;8—滑动画及滑向;9—水位线;10—泉
3.滑坡变形特征
2005年由于连续降雨,库水位上升达到1018m,滑坡右翼同时出现地基渗水。为减少库水位对滑坡居民房屋的影响,降低了水库水位,地基渗水情况得到初步缓解。目前,在滑坡右翼基岩出露点,可见地下水渗出。经调查,滑体上居民房屋已产生鼓胀变形和开裂,居民院内水井周壁塌落,出现渗冒混水迹象。滑体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三)滑坡失稳机理
赵家岸滑坡是一处黄土-基岩接触面老滑坡,原处于延河侵蚀岸。受河水侧蚀作用,形成较大临空面及导致坡脚应力集中,加之雨水入渗侵蚀、软化,在黄土-基岩接触面形成贯通的坡体软弱带,导致坡体失稳,产生滑坡。目前老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失稳。其失稳机制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坡体后部水库对坡体稳定性影响很大。水库位于滑坡后侧,坝高1025m,蓄水位高于或与赵家岸村居民点标高相当。坡体下伏基岩为侏罗系延安组砂泥岩互层,泥岩风化剥蚀强烈,砂岩沉积层面间形成大孔隙,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密度2条/m,产状300°∠75°和130°∠85°。水库蓄水后,水流沿着砂岩节理、裂隙及砂岩结构面间孔隙入渗,一部分水流通过地下径流到达老滑坡滑面并沿其流动,在滑坡前部居民点渗出;另一部分沿基岩节理、裂隙及结构面出露地表。坡体内部地下水径流增加,导致坡体内地下水位上升,增大坡体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对坡体有一定侵蚀作用,降低了土体抗剪强度。更为严重的是,库水位升降对坡体稳定性破坏很大,水位升降变化,导致坡体应力不断进行调整,坡体随之产生变形。土体是不能承受拉力作用的,坡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在这种不断的“疲劳效应”作用下,坡体很容易失稳产生破坏。滑体节理发育,透水性较强。遇到雨季,雨水会沿着节理面入渗,节理面上覆土体在雨水浸泡、软化作用下沿节理面产生滑塌。
滑体整体坡度较陡,而滑体前部由于人工斩坡、开挖建房,使得坡体后部相对更为陡峭。坡体下滑力集中在滑体前部,坡体缺少抗滑力,加之老滑面受水的侵蚀润滑作用,在雨季或暴雨天气滑体容易失稳、老滑坡再度复活。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整体坡度较陡,节理发育,坡体极易沿其产生崩滑;水库的修建造成居民房屋出现变形、开裂、塌落和地基沉降等现象,使得坡体内地下水位上升,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增加;地下水对老滑面的侵润、软化,使坡体稳定性大为降低;房屋前部产生鼓胀变形,居民院内水井周壁鼓胀塌落、渗冒混水,均表明坡体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人工斩坡、开挖使坡体前部应力更加集中。分析认为,赵家岸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并有局部或整体复活的可能,对赵家岸村66口居民及村内小学构成直接威胁,受威胁资产约50万元。
四、河庄水库滑坡(BT1044)
(一)概述
滑坡是一处沿Qp3和Qp2黄土之间古土壤面滑动的黄土层内老滑坡。滑坡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河庄水库东岸坝肩。2001年修建河庄水库,开挖坡脚取土,修筑堤坝,以及工程施工放炮振动,引发滑体再次产生两处崩滑。一处位于滑体前缘,高差15m;另一处位于滑体北侧,高差30m。滑坡坡顶标高1265m,坡脚标高1200m,相对高差65m。滑体垂直节理发育,前部滑体破碎,有较大临空面,且古土壤层面基本完整,对滑体前方水库及下游居民构成直接威胁。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及滑体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呈近似半圆形,周界明显,后缘由于滑体下错形成陡壁。两侧以冲沟为界,滑体前部至库岸外缘。整个滑体东西长70m,南北宽30m,面积1000m2,体积0.84×104m3。
滑体在剖面形态上中后部呈凹形,前部为陡坎,呈直线形。滑体后部、前部陡峻,中部稍缓,坡度45°。滑体上植被良好,树木灌丛茂盛。滑体北翼产生过崩滑,在平面上,后部呈高顶帽形,中前部呈长方形。滑体前部发生崩塌,形成高差15m的陡坎,从陡坎断面上可清晰观察到红褐色古土壤层面,其下部可见崩塌体,其上植被发育。整个滑体坡度陡,前部土体破碎,崩塌所形成的较大临空面均为滑体复活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物质结构分为三部分:崩滑堆积土、滑带土(古土壤层)、滑床Qp2黄土。滑坡堆积土主要是Qp3黄土,散乱,灰黄—浅黄色,疏松可塑,垂直节理发育。滑体前部多次产生崩滑,土体破碎松软。滑带土为古土壤,红褐色,坚硬致密,硬塑,有错动痕迹,呈不规则状碎块。下伏Qp2黄土为滑床,黄褐色,致密,硬塑。层内可观察到30cm厚钙板层,近水平状,层序正常,未受扰动,仅在滑体前部由于崩滑使得Qp2黄土部分产生塌落。坡脚处堆积的钙质结核,正是由于滑体前部崩塌,使得Qp2黄土内钙质结核滚落形成(图5-4)。
图5-4 河庄水库滑坡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古土壤;4—粉质粘土(滑坡堆积);5—滑动面及滑向
(三)滑坡形成机理
滑坡是在水库修建之前形成的沿古土壤层面滑动的老滑坡,位于冲沟的侵蚀岸(凹岸)。在河流侧蚀作用下,坡体前部形成较大临空面,坡脚处应力集中,在卸荷作用下,坡体沿临空面方向产生变形位移。坡体垂直节理发育,雨水沿节理面入渗,古土壤层作为一个相对隔水层面,形成上层滞水,上覆Qp3黄土饱和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在此界面上形成软弱带。坡体在自重作用下沿其产生滑动,形成剪切破坏。当滑动面全面贯通时,坡体整体产生滑动而形成滑坡。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目前稳定性较差,可能复活。滑体坡度45°,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利于雨水入渗;古土壤层面(滑动面)基本完整,构成潜在滑动面;滑体前部因崩塌土体破碎,形成较大临空面,坡脚应力集中;水库水位上升,坡脚受水侵蚀软化。故坡体在雨季或暴雨期,很有可能失稳复活,对水库造成直接威胁。
五、桥儿沟镇烟洞沟滑坡(BT2117)
(一)概述
滑坡为黄土-红粘土接触面老滑坡,位于桥儿沟镇烟洞沟村。由于人工改造,滑体大部已被开挖清除,中-前部地形平缓,后壁斩坡建窑,形成后陡前缓地形。滑坡坡顶标高1145m,坡脚标高1100m,相对高差45m。红粘土在前部被滑体覆盖,未见出露;中部人工开挖修建地基,揭露红粘土。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及滑体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为近似半椭圆形,北侧邻近一大型滑坡,南侧以冲沟为界。后壁高15m,滑体前缘至支沟为界,滑坡周界明显。滑坡东西长150m,南北宽200m,面积3×104m2,体积9×104m3,坡向280°,整个坡体呈后陡前缓地形。
滑体剖面形态整体呈凹形,局部呈阶梯形(图5-5)。原坡体36°,凸形,滑动之后,坡度变缓为20°。由于人工开挖、修建平台、建房建窑,滑体大部被清除,形成三级平台,地形比较平缓。在二级平台内侧开挖断面上,可见红粘土,上覆黄土与红粘土界线十分明显。
图5-5 烟洞沟滑坡剖面示意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新近纪红粘土;4—滑移面及滑向;5—粉质粘土(滑坡堆积)
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物质结构分三部分:滑坡堆积土、Qp2黄土和红粘土。滑坡堆积土主要由Qp3和Qp2黄土组成,土体松散,灰黄—黄褐色混杂,可塑-硬塑,节理发育,产状265°∠66°。滑动面切穿Qp3和Qp2黄土,前部沿红粘土顶面剪出,滑床由中前部红粘土和后部Qp2黄土构成。Qp2黄土致密坚硬,黄褐色;红粘土红褐色,致密硬塑,可见固结后的碎块状颗粒。组成滑床的红粘土和黄土,在浸水条件下迅速软化,强度大幅度降低。
3.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由于人工开挖、修建平台、建房和建窑等人为改造,滑体大部已被清除,古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滑坡后壁,人工斩坡建窑,坡体陡峻,坡度65°,高差15m,垂直节理、卸荷裂隙发育。后壁上部冲沟十分发育,雨季或暴雨天气,雨水沿冲沟汇聚并冲蚀下部窑洞坡面,沿节理、裂隙入渗,下部窑洞窑面剥蚀掉土,窑顶渗水、裂缝和掉土。部分窑洞因崩塌废弃,曾发生过崩塌塌窑事件。目前滑坡后壁稳定性较差,在连阴雨或暴雨时,有再次失稳的可能。
(三)滑坡形成机理及失稳机制
烟洞沟滑坡是一处黄土-红粘土接触面滑坡,沿冲沟右岸发育。原始坡度较大,坡体常受河水侧蚀,重心外倾;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为雨水入渗提供了通道条件。下伏红粘土,与上覆黄土透水性的差异,形成一个相对隔水层面。雨水沿裂隙下渗,形成潜水浸润面,软化黄土和红粘土,强度逐渐降低。坡体内部软弱带逐渐形成,产生滑动并形成滑坡。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体由于人工建房、建窑大部分被开挖清除,修整为三级平台,大大削减了滑体荷载,增加了坡体稳定性与安全性,滑坡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但滑坡后壁节理、裂隙发育,坡体在雨季不断受到沿冲沟汇聚雨水的冲蚀,人工斩坡也使得坡度过大,崩塌、塌窑事件曾发生多次,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后壁稳定性较差,建议采取地表排水、削坡等治理措施。
六、杨崖村滑坡(BT2051)
(一)概述
滑坡位于枣园镇杨崖村冲沟右岸,属于典型的在人类工程活动下老滑坡复活的新滑坡。修建高速公路时,在斜坡前缘开挖取土,经平整后修建了三幢居民楼。在开挖施工过程中,滑体前缘因不当开挖及工程振动等原因,引发老滑坡左翼滑体复活并造成新滑坡。新滑体覆盖了建筑北侧场地,建筑工程被迫终止。新滑坡目前仍处于变形阶段,老滑坡也由于滑体前缘开挖斩坡形成较大陡峻临空面而处于稳定性较差状态。
(二)滑坡基本特征
1.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
老滑坡在平面上为近似簸箕形,后壁高15m,坡度55°,冲沟发育,灌木及蒿草茂盛。北侧以冲沟为界,南侧至西川河岸坡,前缘至冲沟边缘。东西长150m,南北宽350m,面积2.6×104m2;新滑坡在平面上近似“钟”形,周壁可见滑体下错形成的陡坎,前缘至冲沟外缘。滑体长40m,宽80m,面积0.3×104m2,体积6.4×104m3。
滑体在剖面形态上呈凹形,坡度25°。由于人为工程活动,坡体形成前部后部陡峻、中部较缓地形。老滑体冲沟发育,南侧滑体前缘由于人工斩坡建房被开挖清除,修建三级平台,形成高15m、坡度55°人工边坡。坡面由于雨水冲刷,形成数条小冲沟。老滑坡北侧滑体发生新滑坡,新滑体在剖面上呈直线形,中部略鼓,前部人工削坡较陡,后壁陡峭,坡面上发育宽度不一的鼓胀裂隙,目前仍处于变形阶段。
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滑坡物质结构可分为表层滑坡堆积土、后部滑床Qp2黄土和前部滑床侏罗纪砂泥岩及互层。滑坡堆积土由Qp2和Qp3黄土组成,土质疏松,灰黄—浅黄—黄褐色混杂,可塑-硬塑,节理发育,产状120°∠50°。滑体表面被雨水冲蚀形成多条冲沟,时有剥落、掉土现象发生。新滑体经滑动,土质更为疏松破碎,表面多条鼓胀裂隙。老滑坡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滑面切穿黄土在滑坡中前部沿基岩顶面剪出,中前部滑床为侏罗纪砂泥岩,后部为Qp2黄土。黄土致密坚硬,黄褐色,可塑-硬塑。侏罗纪岩层由灰白—灰色砂岩泥岩及互层组成,坚硬,近水平产状。
3.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目前处于变形阶段,稳定性差。对于老滑坡南侧滑体,由于前缘人工斩坡开挖,形成高15m、坡度55°的人工边坡,坡面雨水冲刷形成数条小冲沟。在雨季或暴雨期,坡体有再次失稳的可能。老滑坡北侧滑体,新滑体表面由后部到中部形成一条拉张裂缝,几乎贯穿整个滑体。滑体前部经人工削坡修建平台,在上部土体推力作用下,表面形成多条鼓胀裂缝。目前坡体处于变形蠕动阶段,稳定性差,在雨水或人工加载作用下具有失稳可能。
(三)滑坡形成机理
老滑坡原始坡度45°,为陡坡地段,坡体下部发育冲沟。冲沟不断下切侧蚀,坡体前部形成较大临空面,为滑坡提供了滑动临空面。坡体因坡脚受侧蚀重心向外迁移,稳定性降低。在雨水入渗、风化及卸荷作用下,坡体受重力作用发生剪切破坏,土体内部形成剪切滑移面;坡体中前部,雨水入渗并汇聚到相对阻水的基岩顶面,上覆土体受水浸泡软化,强度降低,形成坡体内部软弱带,即潜在滑移面。当后部坡体剪切滑移面与中前部软弱带贯通时,坡体整体发生滑动并沿基岩顶面剪出形成滑坡(图5-6)。
图5-6 杨崖新滑坡形成机制过程示意图
A—滑体前缘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导致坡顶拉应力集中,坡脚剪应力集中;B—滑体前缘出现鼓胀裂隙,中部出现鼓胀现象,后缘出现拉张裂缝,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C—滑体后部人工削坡,弃土堆积于滑体中部,加载作用加剧了滑体的拉张裂缝和鼓胀裂隙的发育及变形,导致滑体沿老滑面产生滑动,致使滑体前部居民楼被错断,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老滑坡北侧滑体复活并形成滑动的原因是:原坡体经扰动已显疏松,坡体坡度较陡,老滑体剪节理发育,产状120°∠50°,构成老滑体内潜在滑动面。这些因素构成滑坡复活的基础条件;坡体下部,人工开挖斩坡和建房,使原滑体前部形成较陡临空面;施工过程中产生振动以及雨水入渗增加坡体重力,引发新滑坡发生。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和降水作用,触发老滑坡北侧滑体复活。
老滑坡南侧滑体复活的原因是:老滑坡北侧滑体复活后,北侧建筑场地不能直接使用。为整治滑坡,使用这块建筑场地,村民在滑坡后壁上部用推土机向滑体上推土,导致北侧新滑体再次滑动。滑体下部呈放射状向外扩展,推动老滑体南部滑体变形位移,毁坏新建楼房。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是在老滑体上诱发的新滑坡。2005年调查时,老滑坡南侧滑体由于人工开挖建房,形成坡高15m的人工陡坡。坡面受雨水冲蚀形成多条冲沟,在雨季或暴雨期间有失稳可能。新滑体土质松软破碎,易受雨水冲蚀产生崩滑。虽人工削坡并修建平台,但坡体过于松软破碎。目前,在滑体后缘出现了宽数十厘米的拉张裂缝,在滑体前部表层,出现数条鼓胀裂隙。滑体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有可能发生失稳。2006年6月上旬,由于人为不合理削坡加载,导致滑体再次失稳,将前部新建的三栋楼房错断,形成危楼。目前,滑坡堆积体坡度陡峭,土体松散,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遇连阴雨或大暴雨,有再次发生变形失稳的可能。
“1·”云南镇雄中屯镇头屯村特大型崩滑
1 引言
2013年1月28日凌晨4点,镇雄县中屯镇头屯村水塘发生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地理坐标:东经104°51′59″,北纬27°19′18″。灾害造成1395间房屋不同程度开裂、72间房屋垮塌、1所学校受损,直接经济损失9530万元。由于当地干部村民防灾意识强,国土部门建立的群测群防体系监测措施到位,崩塌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出险情预报,地方政府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1227人,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500万元。
2 崩滑体基本特征
崩塌位于水塘村后山,整体呈方形,后缘海拔为1750~1800m,崩塌体最长约175m,最宽约375m,厚约12m,崩塌量约52×104m3,物质以砂岩为主,崩塌方向向北,高处岩体崩落后对下部斜坡形成冲击,导致崩塌堆积体周边形成大量放射状裂缝,受崩塌堆积物冲击挤压影响,崩塌堆积物东侧形成带状隆起带,受崩塌物的强烈冲击和加载导致下部缓坡发生滑坡,滑坡周界明显,整体呈舌形(图1),滑坡前缘高程1470m,滑坡体长约645m,滑坡量约200×104m3。滑坡后部房屋开裂变形严重,有72间民房被挤压倒塌,1000余间房屋开裂,滑体中部的水塘岸堤开裂,滑体上发育大量张裂缝,两侧剪切裂缝纵向已贯通,前缘有渗水现象,整个滑坡体处于蠕动变形中。
“1·28”滑坡是古滑坡后缘发生的解体滑坡(图2),该地区曾发生滑坡事件,并发生地形反翘形成滑坡湖(目前的水塘),古滑坡前缘的堆积平台成为居民区和耕地区。“1·28”滑坡发生后,由于风化破碎的块石堆积于古滑坡体后缘坡脚,加载了坡体的重量,造成古滑坡中部和前缘复活,居民区房屋开裂破坏严重。
位于“1·28”滑坡左侧的拉裂缝宽约30~40m,拉裂缝山体下面为永生煤矿,一方面降水进入裂隙,松散堆积层发生水体饱和,加速了基岩风化;另外一方面,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山体失稳,因此,在土/岩接触面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两处崩塌体均已对道路造成了严重影响。
图1 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全貌
图2 头屯村崩塌滑坡灾害发生前遥感影像
3 灾害成因分析及趋势判断
3.1 采煤因素分析
发生崩塌的山体下部含有煤系地层,平顶山煤矿于2005年开始对该区布设开拓井巷,对C5煤层进行开采,煤层平均厚2.12m。水塘村后山于2007年5月开始出现地裂缝及小规模滑坡崩塌,村民认为灾害与采矿有关,经资质单位鉴定后认为平顶山煤矿现有开采系统是加速该区地表移动的主要因素,平顶山煤矿即出资对陡坡下的84户村民进行搬迁安置,多数村民下移搬迁。
查阅“平顶山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及井上下对照图”可见,2006~2012年,平顶山煤矿开采水塘村后山斜坡下部 C5煤层,形成与坡体走向一致的4个采空区,采空区高程1530~1580m,全部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空区的形成致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地表移动变形主要使采空区上方的斜坡产生拉裂、倾倒变形,即采空区地表移动形成裂缝切割斜坡后缘,与斜坡节理构成崩塌的边界条件。
斜坡中下段的采空区使得坡脚应力集中,导致龙潭组、长兴组较软岩产生蠕动变形,坡脚岩体强度不足以抵抗上部陡坡区岩体重力,导致坡脚岩体剪断破坏,产生崩塌,崩塌对下部缓坡区冲击加载,诱发缓坡区岩土发生整体滑坡。
据煤矿资料,历史上在煤矿主井口以东、煤层露头线位置,曾相继出现过4口小窑(已于2002年前陆续关闭),采用硐采方式,均为独头巷,最大延伸逾200m,其采煤活动对斜坡岩体结构有一定影响。
通过对崩塌产生的位置与煤矿采空区位置的空间影响分析,以及斜坡变形时间与巷道、采空区形成时间的时序影响分析,认为平顶山煤矿采空区垮落和沉陷牵引是崩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3.2 地形因素分析
调查区地形上陡下缓,发生崩塌的斜坡坡度为43°~51°,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3.3 坡体地质结构因素分析
地层岩性因素:斜坡为二叠系煤系地层龙潭组、长兴组及三叠系卡以头组、飞仙关组组成,硬岩分布于上部,软岩分布于下部,风化条件下形成上陡下缓的地形,有利于崩塌形成。
结构面因素:崩塌区为倾向南东的缓倾向单斜构造,基本与坡向反倾。但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发育有两组构造节理,260°~310°∠60°~80°,26°~52°∠60°~85°,形成崩塌两侧的控制边界。
4 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崩塌发生后至2月3日调查时,后缘一带仍有危岩断续崩落,未完全稳定,具备发生进一步崩塌的可能,崩塌加载形成的滑坡仍处于变形发展期,斜坡上分布一个地表水塘,周边已产生多条张裂缝,地表水渗入将加剧斜坡失稳。滑坡发展动态目前主要取决于地下采空区的崩落和沉陷的速度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规律目前尚难预测。
5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灾情发生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响应机制,有关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省政府立即成立由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工信委、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公安厅等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帮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查明灾害特征和原因,进行灾害发展趋势分析,提出灾害防范措施,并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树立警示标识,建立5个地质灾害观测点,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监控。
6 经验与启示
(1)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及时。2007年该隐患点纳入镇雄县群测群防监测点,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高启碧发现灾情并及时发出险情预报,中屯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致使灾害未造成一人伤亡。此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是市、镇、村基层干部和村民密切配合、群测群防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2)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防灾救灾措施得当。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立即成立联合工作组,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灾区应急处置和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采用投亲靠友、搭建帐篷和活动板房等形式,使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
那位知道 2003年全国洪涝灾情统计表 在哪里能找到
2003年,我国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局部河段发生历史最大洪水,黄河、长江的主要支流渭河、汉江发生罕见的秋汛,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0365.7千公顷,成灾面积12999.8千公顷,绝收面积4310.5千公顷,受灾人口2.26亿人(次),因灾死亡1551人,倒塌房屋245.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00.5亿元。受灾较重的有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
2003年的洪涝灾害损失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2003年的洪涝灾害有以下特点:
1.洪涝灾情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2003年洪涝灾害损失除死亡人数和倒塌房屋数略低外,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以及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均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直接经济损失为1990年以来的第五位。
2.山地灾害人员伤亡比例较大
2003年因灾死亡人数是1990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低于3416人的90年代以来同期平均水平。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黄河秋汛都未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山丘区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仍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全国因灾死亡1551人,其中洪水冲淹608人,山地灾害699人,其他244人,山地灾害比例为45%。
2003年的主要洪涝灾害过程如下:
3~4月,受局部降雨影响,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生局部洪涝灾害。
5月,全国大江大河水势平稳。5月中旬,湖南湘江、江西赣江、广东北江和韩江、福建闽江、新疆渭干河等河流先后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新疆、广西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湖南:5月中旬,湖南出现连续强降雨,局部大暴雨,湘江流域
和资水上游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株洲、湘潭、长沙站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5月13日,湖南临武县发生山洪泥石流,17人死亡,13人失踪。江西:5月12日至17日,江西省连降暴雨,抚河上游、赣江及信江部分支流发生超警戒洪水,万安、团结、江口、油罗口等水库先后开闸泄洪。江西省有597.8万人受灾,死亡17人,倒塌房屋2.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广东:5月16日至17日,广东梅州、河源、韶关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石窟河、梅江、韩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17日,梅州、河源发生山洪,造成9人死亡,1人失踪。广东省有140.4万人受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0.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7亿元。
6月,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发生历史第一或第二位的洪水,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浙江、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发生山洪灾害。新疆:6月5日,受前期连续降雨影响,新疆伊犁州的新源县、巩留县等地发生多起山洪灾害,造成26人死亡。云南:6月13日凌晨,受降雨影响,云南金平县发生多处山体滑坡,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四川:6月中下旬,四川局部暴雨发生频繁,受降雨影响,四川西南地区、盆地南部、岷江上游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金沙江黑水河宁南水文站、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杂谷脑水文站发生了建站以来最大洪水;长江南岸支流狮头河、凉山州孙水河等河流部分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大渡河发生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岷江发生了中等洪水。四川凉山、攀枝花、泸州、广安、甘孜等地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共有44个县(市)159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万间,死亡4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8.9千公顷,成灾51.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贵州:6月24日至25日,贵州遵义市习水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引发洪水,习水县和赤水市沿河的部分乡镇受淹。24日晚,山洪将习水县一家餐馆冲毁,两辆货车被冲翻,造成20人死亡,11人失踪。湖南:6月23日至27日,湖南北部地区大范围降暴雨,主雨区集中在湘西北地区的澧水流域。受降雨影响,澧水干流及渫水水位迅速上涨,江垭、五强溪、凤滩等大型水库相继开闸泄洪,部分地方山洪暴发,湘西自治州、常德、张家界、株州、永州等州(市)134.9万人受灾,全省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江西:6月24日至27日,江西出现明显降雨过程,赣中、赣北降大到暴雨,全省江河湖库水位普遍上涨,修水、乐安河、锦江等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南昌、九江、宜春、上饶等地发生洪涝灾害。此次过程全省有330.8万人受灾,死亡4人,倒塌房屋7千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广西:6月26日至29日,广西桂北、桂东以及桂南大部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山洪暴发,古宜河、融江、洛清江、北流江、南流江、钦江以及西江干流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城市内涝严重,有29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万间,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淮河大水:6月20日至7月21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并持续控制江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冷暖空气在江淮和黄淮地区交汇,淮河流域降雨异常偏多,累积面平均降雨达487毫米,为常年同期的2.2倍。受降雨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洪水,干流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分别出现三次大的洪水过程,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其中正阳关至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0.51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最大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拦洪错峰,启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泄洪水,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行洪、蓄洪,下游洪泽湖充分利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灌溉总渠加快泄洪,实施“上拦、中控、下泄”科学调度,有效的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淮河流域大水洪涝受灾面积3846.9千公顷,成灾2591.4千公顷,绝收1129.5千公顷,受灾人口3729.7万人,因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75.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85.8亿元。
7月,长江支流滁河、乌江、汉江分别发生较大洪水或大洪水,洞庭湖水系澧水发生大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府谷站发生超历史最大流量洪水;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安徽、江苏、河南、四川、重庆、湖北、贵州、内蒙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洪涝灾害严重。四川:7月四川共出现5次较明显降雨过程。降雨集中在盆地东、北部和川南地区及川西高原的凉山、甘孜等地。受降雨影响,四川省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繁,全省有92个县(市)、705万人受灾,死亡96人,失踪43人,直接经济损失16.7亿元,其中水利经济损失3.7亿元。重庆:7月3日,重庆市遭受大范围暴雨袭击,导致城口、巫溪、綦江、万盛、巫山等县(区)发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7月13日,受连续降雨影响,重庆市奉节县发生滑坡,6人死亡。西藏:7月10日凌晨,西藏林芝县色季拉山318国道因连续降雨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湖南:7月上旬,湖南省西北部澧水流域、酉水流域(沅水一级支流)普降特大暴雨,永顺县、张家界市降雨量分别达598、594毫米。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澧水、酉水流域大小溪河山洪暴发,发生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张家界城区8日下午部分受淹,最大淹没深度2米以上,永顺、龙山等县城因积水、山洪受淹,枝柳铁路一度中断,永顺县中坪水库(小2型、蓄水40万立方米)溃坝失事。全省张家界、湘西、常德、怀化、邵阳5个市州、395.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4人,倒塌房屋3万余间,农作物受灾219千公顷,成灾143千公顷。湖北:7月7日至9日,湖北省自西向东出现强降雨过程,雨区覆盖全省。13日凌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千将坪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14人死亡,10人失踪,房屋倒塌346间,省道宜巴公路部分损毁。内蒙古:7月24日至25日,内蒙古中部地区普降大雨,暴雨中心乌盟凉城县县城降雨106毫米。大青山沿山大黑沟、红山口沟、水磨沟、美岱沟等黄河支流,以及海河支流饮马河等河流发生洪水,凉城县城部分受淹,京包铁路一度中断。25日凌晨,内陆河岱海水系的弓坝河、五号河相继发生较大洪水,25日11时,五号河水库漫顶垮坝,造成4人死亡。内蒙古有46.6万人受灾,受灾面积282千公顷,成灾190千公顷,死亡15人,倒塌房屋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黑龙江:7月26日至28日,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黑龙江省发生入夏以来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嫩江干流上游、部分支流,黑龙江支流呼玛河、盘古河等多个河流发生洪水。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省有16.7万人受灾、受灾面积893千公顷、绝收73千公顷、房屋倒塌1014间、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
8月,我国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8月上中旬,我国江南出现罕见的高温伏旱天气。8月下旬至9月中旬,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发生超过10年一遇的较大洪水,下游发生接近保证水位的洪水,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四川:8月28日至9月初,四川省出现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天气过程。岷江、青衣江、涪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四川省除泸州外的20个市(州)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50.3万人,死亡54人,失踪25人,农作物受灾232千公顷,成灾14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湖北:8月28日至9月11日,受冷空气及高空槽影响,湖北汉江流域连续发生两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176毫米,其中丹江口水库以上面雨量219毫米,是多年同期均值的三倍。受降雨影响,汉江流域发生了198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来势猛、强度大、水位高、流速快,两次洪水过程相继而至,丹江口水库超汛限运行,沙洋以下河段不同程度超警戒水位,汉川洪峰水位31.24米,为1936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第四高水位。受降雨及汉江流域洪水影响,湖北省襄樊、十堰、荆门等部分县市发生了洪涝灾害,全省有14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35千公顷,成灾104千公顷,因灾死亡6人,倒塌房屋近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甘肃:8月23日至27日,甘肃省出现两次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受降雨影响,甘肃多处河流水位上涨,部分淤地坝被冲毁。庆阳、武威、陇南、平凉、天水、定西等地市发生洪涝灾害,全省受灾人口99.8万人,因灾死亡44人,倒塌房屋(窑洞)0.6万间(孔),农作物受灾面积50千公顷,成灾3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广西:9月16日开始,广西出现较强降雨过程,17日荔浦站出现洪峰水位144.76米,超警2.26米,洪峰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1953年建站以来第一大洪水。此次洪水造成广西荔浦县1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人。
黄河秋汛: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流域发生持续的降雨天气,受降雨影响,黄河中游先后发生多次洪水过程,出现了自1964年以来最大的秋汛,其中渭河流域连续发生6次洪水过程,渭河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洪水总量超过历史最大值,为1954年洪水总量的5倍;伊洛河发生5次洪水过程,洛河上游发生超历史记录的洪水。黄河秋汛持续时间长,水位高,险情多,渭河南山支流发生多处决口,黄河下游干流出现多处漫滩险情。据统计,渭河流域有56.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2千公顷,成灾81千公顷,倒塌及损坏房屋18.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黄河下游干流漫滩累计淹没河南、山东两省耕地25.3千公顷,滩区受灾人口14万人,损坏房屋3.9万间,倒塌房屋0.5万间。陕西: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陕西省出现五次强降雨过程,宁陕县最大降雨达509毫米。全省有55条河流发生洪水,其中渭河、汉江上游干流及其他24条江河出现超警戒流量或水位的洪水,4条河流出现超保证流量或水位的洪水。汉江干流安康站9月1日、6日两次出现1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洪水,泾河8月26日发生1977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渭河下游滩区全部漫水,堤防全线临水,干堤尤孟段及南山支流8处决口,全省15个县发生严重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宁陕县城局部被淹。全省共有68个县区、507万人受灾,因暴雨山洪死亡20人,农作物受灾720千公顷,成灾293千公顷,西康铁路一度停运,电力、水利、交通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49.8亿元。河南:8月下旬以后,河南全省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局部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沙颍河、洪汝河上游、唐河上游和伊洛河中下游,其中偃师陶花店48小时累计雨量313毫米,泌阳双庙252毫米。受降雨影响,洪汝河、唐白河发生较大洪水,黄河支流洛河上游卢氏水文站29日洪峰流量2350立方米每秒,为1951年建站以来第一位洪水。全省有12个市受灾,受灾人口1221 万人,受灾面积1166千公顷,成灾842千公顷,因灾死亡19人,倒塌房屋1.6万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6.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山东:9月下旬以后,山东黄河秋汛形势紧张,干流高村站流量持续在2500至3000立方米每秒,由于洪水持续时间长,含沙量小、冲刷严重,黄河干流山东段多处发生险情。9月18日,河南蔡集生产堤决口,山东东明滩区漫滩,随后郓城、鄄城、梁山等县的4处滩区相继发生漫滩险情,山东省漫滩淹没耕地14.4千公顷,受灾人口13万人,损坏倒塌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山西:进入9月份以后,受华西秋雨影响,山西南部、东南部出现了连续的阴雨连绵天气,造成大量房屋和窑洞倒塌,临汾、运城等地相继发生多起滑坡灾害。全省有9个地市16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万间,累计因灾死亡95人,直接经济总损失8.5亿元。
2003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台风(含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21个,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在我国沿海登陆6个,接近常年,分别是:0307“伊布都”,0308“天鹅”,0309“莫拉克”,0311“环高”,0312“科罗旺”,0313“杜鹃”;影响我国沿海的有0320“尼伯特”。台风影响范围相对较小。2003年我国大陆受台风(含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影响,共造成农作物受灾1172千公顷,成灾759千公顷,受灾人口3861万人,倒塌房屋6.4万间,死亡77人,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0307“伊布都”:7月24日10时,今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在广东省阳西至电白之间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2级。受“伊布都”影响,粤西部分地区降了暴雨到大暴雨;广西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雨。广西南流江上游江水上涨,合浦县境内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1.13米。广东省阳江、茂名、江门、湛江等7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478万人,倒塌房屋6千间,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9亿元。广西自治区玉林、贵港、北海等6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95万人,倒塌房屋近5千间,死亡6人,农作物受灾1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
0308“天鹅”:7月21日18时35分,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在海南省万宁市北坡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9级。台风穿过琼中、保亭、五指山、乐东等地,于22日3时从东方市进入北部湾。由于遭受台风正面袭击,海南全省有近5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2千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4千公顷,成灾1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0309“莫拉克”:8月4日19时30分,今年第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在福建省晋江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减弱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8级。福建泉州受灾较重,全省有14千公顷农作物受灾,成灾0.3千公顷,受灾人口38万人,因灾死亡1人,倒塌房屋近千间,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受“莫拉克”影响,8月5日,广东东部出现一次较强的大风降雨过程,惠州市一处工棚倒塌,造成2人死亡
0311“环高”:8月20日10时10分,今年第11号热带风暴“环高”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9级。受其影响,浙南、浙西、浙中地区20日、21日普降大到暴雨,温州等市发生洪涝灾害。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9千公顷,成灾1.3千公顷,受灾人口22万人,倒塌房屋9百余间,直接经济损失0.6亿元。
0312“科罗旺”:8月25日4时10分,今年第12号台风“科罗旺”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受台风影响,海南全省普降大雨,北部降大暴雨,南渡江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由于台风风力强、范围广、降雨量大,海南省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全省共有21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千多间,农作物受灾89千公顷,成灾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损失近7亿元。8月25日6时15分,“科罗旺”在广东湛江徐闻县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3米每秒。广东粤西和珠江口受台风正面袭击,粤西南、东南下暴雨,阳江到雷州半岛一带沿海出现高潮位。徐闻、雷州、坡头、吴川等东海岸一带灾情较重,沿海鱼虾塘、渔排以及高杆经济作物大片受损。全省有20个县51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33千公顷,成灾69千公顷,倒塌房屋0.9万间,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受“科罗旺”影响,8月25日下午开始,广西沿海出现10级左右大风,桂东南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其中防城港市小峰18小时时段降雨量达228毫米。广西自治区有25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千多间,农作物受灾175千公顷,成灾9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7亿元。
0313“杜鹃”:9月2日晚7时50分,今年第13号台风“杜鹃”在广东省惠东县登陆;登陆后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穿过大亚湾,于2日晚上8时50分在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再次登陆;随后,越过珠江三角洲,于2日夜间11时15分,在珠江口西侧的中山市沿岸地区第三次登陆。三次登陆时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都在12级以上。台风“杜鹃”形成迅速、风力强、范围大、移动速度快,又适值天文大潮,连续三次登陆,是1979年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陆的最大台风,破坏力较大。台风“杜鹃”造成广东深圳、惠州、汕尾等市80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千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05千公顷,其中成灾93千公顷,死亡47人,直接经济损失27.8亿元。福建省约50万人受灾,1人因灾死亡,农作物受灾2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
0320“尼伯特”:11月16日至18日,今年第20号台风“尼伯特”从海南省西南部近海不到20公里处经过,三亚、乐东、东方等地陆地最大风力33.1米每秒。受台风影响,海南省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一些中小河流发生局部洪水,全省10个市(县)17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千间,农作物受灾64千公顷,成灾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
全年的分类损失如下:
农林牧渔业损失: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20365.7千公顷,其中成灾12999.8千公顷,绝收4310.5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受灾12938.3千公顷,成灾8540.7千公顷,绝收2986.1千公顷,减收粮食3015.7万吨,死亡大牲畜78.9万头(只),水产养殖损失470.3万吨,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787.3亿元。
工业交通运输业损失:全国有40844个工矿企业因洪涝停产,铁路中断50条次,公路中断18179条次,毁坏铁路路基143公里、公路路基43085公里,损坏输电线路25969公里、通讯线路16151公里,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85.1亿元。
水利设施损失:全国有5座小型水库垮坝,损坏大中型水库175座、小型水库2573座,中小河流堤防损坏46356处、长10827公里,中小河流堤防决口24102处、长1534公里,损坏护岸48467处,损坏水闸17215座,冲毁塘坝84081座,损坏灌溉设施139087座,损坏机电井99668眼,
据报道,云南镇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2021年4月10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镇雄县五德镇渡船坝社区发生山体滑坡,致2人遇难、1人受伤,6家农户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6个受损农户房屋中,被掩埋的一个房屋里面是一家三口其中一个还是8个月大的小孩。
灾情发生之后省委书记立刻就指示昭通市、镇雄县全力对受灾群众进行抢救,对灾区进行全面的搜救工作,力求这次滑坡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
昭通市、镇雄县两级政府部门和单位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迅速的组织出了力量在灾区进行了搜救工作,并且将当地的居民进行疏导,将这次山体滑坡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一、山体滑坡中死伤人员情况
在这次山体滑坡当中,有一栋民房被山体滑坡下来的土石所掩埋,这栋房子中是一家三口,其中有一个是8个月大的孩子。从官方最终得出的人员伤亡情况来看,这一家三口中两死一伤。当地有关部门曾经劝阻过这一家三口不要将房屋建在山下面,如果听了政府的话,那就不会有这次的伤亡事件了。
被掩埋的这一家三口在山下开了一个洗车修车的店面,他们的房屋也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在灾难发生之后当地部门立刻出动了三辆车和几十个人进行了搜救工作,快速的将一家三口从废墟中解救了出来。就算是如此迅雷的解救行动也没有能保住一家三口全部的性命,只救下来了一个人。
二、山体滑坡最终被定为自然现象
导致山体滑坡的原因有很多,当地有关部门对这次灾害的原因正在进行深入的调查,但是这一次的山体滑坡初步被认定并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自然灾害。这次山体滑坡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个地区的地势险要,并且在这一时间内积攒了很多的雨水,所以导致了土壤松动,山体发生了滑坡事件。
生活在山中的人们一定不要靠着山盖房子,尤其是在云南这样雨水比较多的地方更是不能依山盖房子,这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政府部门也会极力的要求当地的住户不要依山盖房子。
自然灾害的防治手段主要还是要预防为主,就算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也无法在灾难发生时的第一时间从灾害当中将所有的资产和人员解救下来。所以,对于生活在有安全隐患地区的居民来说,预防是最主要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一定要听当地安全部门的,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没有后顾之忧。
三、在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山体滑坡事件
2013年1月11日8时,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赵家沟村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这次山体滑坡造成46人死亡,还有2人受伤。在遇难的46名死者当中有24名男性和22名女性,其中还包括19名儿童和7名60岁以上的老人。
结语
在容易出现山体滑坡事件的地区,当地居民一定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要紧安全部门的要求来预防自然灾害。
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
1,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遭遇建国以来非常罕见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无家可归。
2,2005年雅加达西南部一个村庄遭遇泥石流袭击,造成至少140人死亡。
3,2005年6月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东南拉古纳海滩当地时间1日早晨5时左右发生泥石流,6幢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和一段街道被冲下山,另有两人受轻伤。
4,2006年2月17日上午,一场历史罕见的泥石流突然无情地吞噬了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的村庄,将包括200多名小学生在内的几千人活埋在了泥浆之下。法新社称,此次泥石流是世界过去10年来造成的死亡人数最高的一次。
5,2008年9月24日开始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
6,2008年9月10日山西临汾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泥石流,造成128人遇难。
7, 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