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上塘水东流,一交忘年远孤舟。临平城伴山依旧,一首南乡述离愁。

说到苏轼,总离不了一个情字。

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那是爱情;一句“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那是亲情;一首“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那是友情;一句“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那是乡情;一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豪情。固然,亲情爱情与豪情,让我们记住了千古词人的不同凡响,但那友情,更让我们看到了,更真更全的苏东坡,让我们领略到苏轼对朋友的一往情深。

谁似临平山上塔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那是在1074年的七月

上塘江上,绿水青山,一叶行舟,寻是太守陈襄要去北宋南都商丘赴任,船上还做着苏东坡,他们从杭州出发一路西行。

苏轼与陈襄既是同事又是好友,还是忘年交,陈襄比苏轼大了二十岁。两年前,陈襄从商丘来到杭州,他们共事两载,情义深深。而今又要分别了,苏轼山一程,水一程,相送,依依难舍。

看临平渐行渐远,依稀望见的只是那座城,已经看不到了人的踪影。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可是想起不知今朝别后何时再重逢,想起在杭州的美好时光,真个是千载离人泪,好不伤情。

远处,临平山上高塔,依稀可辨,它也似在翘首远望,舍不得朋友远离。

杭州临平

苏轼想起了两年前,也是这座塔刚刚迎接朋友的到来,时间未远。……

还记得欢迎你的情景,“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山鹊尾炉。”人们焚香迎接新任太守你的到来,而你在来之后,也没有辜负百姓对你的期望,你关心民间疾苦,疏浚六井,灌溉农田,人民感谢你,自发的为你祝寿,我还记得我为此写的诗,“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菲,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有道是惺惺相惜,他们都曾为谏官,敢于直言。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言其弊病而自求外放。而陈襄史载

“知谏院……论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补外。”

而在地方上,他们都有一颗为民做实事的心,苏轼徐州抗洪,杭州修堤。而陈襄河阳种稻,浦阳断案,常州疏渠。这果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陈襄断案

正如范仲淹说滕子京,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虽然两人相关二十岁,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志向,一见如故,情深意笃。今当远离,往日似又重现,……

他们曾一起泛舟湖上,“游舫已妆吴榜隐,舞衫初试越罗新。”;一起钱塘江观潮,“侬欲道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词”;一起游玩郊野,“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老朋友要走了,苏轼舍不得,想挽留却又留不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莫若“樽前醉倒更徘徊”你走后,我“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好不凄然。眼看着,“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无限伤感。我再与谁同?

杭州苏轼

远处,临平塔高,

我好生羡慕,它还能目送你到远方,更远方,而我竟不如它送你更远。这真是情到深处,景也生情。

归来晚风清凉,萧瑟,孤独寂寞,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他想,何人再与我把酒对诗,纵论天下?何人再与一同为杭州百姓奔忙?知音啊,朋友,你为何要走?!

苏轼卧听初秋夜雨,难入眠!挑起灯儿,更觉凄冷,那微弱的灯光里,仿佛又浮现出老友的风发意气,倜傥风流,与这样的君子在一起,苏轼感觉三生有幸,思那日,大年初一,他还在思念自己的好友陈襄,“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月江柳,陇头云。”这是何等情深。

但细想起来,苏轼与谁又不是如此呢?或许有浅有深,但都是那般真诚与平等相待,他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就是苏轼的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

临平城

我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它表现的思想内涵,其次还有他高超的写作技巧。

上片写送行所见,下片写返程难眠。上片寓情于景,描述周围的景况烘托心境,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山一程,水一程,我们又仿佛看到了长亭更短亭,在那字里行间,满含深情。一个乱字,写出了复杂的心绪,一个迎一个送,拟人化了山塔,强化了那种离别的心境。词中在问谁似?其实是东坡似。而接下去一个迎一个送字之间,又仿佛有无尽的联想,于无言之中……可谓意蕴深厚。

下片的清寒残晴烘托出了别后的孤单寂寞,渲染了别后的相思,两个晴字,巧妙的点染了那种悲凉,又让我们联想到了刘禹锡的道是无情却有情,情意浓浓,可谓妙极。

杭州临平

到这里,关于苏轼和陈襄的故事我们就说完了,这真是:一交忘年千古情,南乡成曲奏离声。塔影山青江水碧,悠悠万世传美名。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一起说苏轼,赏诗词。谢谢大家,再见!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