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礼记·檀弓下》

释义:原指因怜悯人饥饿,不客气地招呼人来吃的食物;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故:春秋时期,一年齐国发生大饥荒。穷人们没有饭吃,只好外出逃荒。路上讨饭的人,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

一个叫黔敖的人,生活比较富裕,看见到处讨饭的人,可怜他们,就煮了一大锅粥,摆着路边等着灾民来喝。

他看见一个饿的骨瘦如柴的饥民,摇摇晃晃走了过来。黔敖心想这个人一定饿坏了,如果我给他一点吃的,他一定会感谢我。

于是冲着那个人傲慢地吆喝道:“嘿!快过来,我给你吃的!”

听到这刺耳的吆喝声,那个人心理好像被针扎了一样,停住脚步,看上去很气愤,他想:谁愿意接受你的施舍!凭什么对我这么傲慢。

他昂着头,怒视着黔敖。

一会,那个骨瘦如柴的饥民用嘶哑的声音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接受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今天这个样子!”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落地有声。

黔敖被说得目瞪口呆,不知回答什么好。

那个饥民拒绝了所有类似的施舍,最后饿死了。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