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
这一年,影视“寒冬”似乎已经成为影视人的口头禅:热钱撤退、项目变少,横店影城剧组开工寥寥,多家影视上市公司市值缩水,星美影城大规模倒闭关店、票补被“叫停”,在线售票平台地位或遭遇动摇……可以说,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以及来自监管及市场等的多重压力,电影行业走过了步履维艰的一年。
尽管“寒冬”已至,但国内电影市场仍有惊喜不断:国产电影发力,现实主义题材火爆,新导演携新作异军突起,电影票支持退改签、取消票补、以及复映新规等等,让得到净化后的电影市场运作更加规范,一个更健康、更规范的电影业即将到来,电影人的春天或许即将来临。
关键词一:国家电影局成立
2018年4月16日,中宣部国家电影局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针对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交流等工作展开。
国家电影局的成立,是国家对电影改革和发展的肯定,也是继《电影产业促进法》后,国家关于推动和维护电影事业繁荣的又一重大举措,对推进国家文化复兴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二:国产电影发力
2018年是国产电影发力的一年,其在与好莱坞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
截至目前,2018年度票房前十名中,有6部是国产片。年度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在年初诞生,随后的《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捉妖记2》《前任3:再见前任》等都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在票房过亿元的78部影片中,国产影片39部,与进口片势均力敌。
可以说,凭借本土化的叙事、接地气的表达及现实题材的崛起,国产影片逐渐具备了与进口片抗衡的实力,再加上中国电影产业在人才、技术、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加基础的保障,同时,国内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品质等的认可的提升,更是为国产电影发力带来极高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三:现实主义题材爆发
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终于迎来大爆发。无论是年度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年度现象级作品《我不是药神》,还是爱情片《后来的我们》《前任3》,抑或是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西虹市首富》等,虽然这些影片内容各不相同,却毫无疑问都切中了时代的命脉或者观众的某个痛点。
正如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所说,“现实主义电影已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载体,它们凝结着人心所向。”对真实的生活、事件等有着贴切的、实实在在的思考,且不回避矛盾,做到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为这些电影口碑、票房的“大爆发”打下了基础。
立足生活,关注生活。娴熟的叙事再加上浓厚的现实关怀,能够为人们当下的生活发言,这样的作品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关注国人的家事,关注国家的国情,这样的影片产生的向心力,才是真正的叫好又叫座的。
关键词四:新导演异军突起
好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导演们崭露头角,并携新作交上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如韩延的《动物世界》、黄渤的《一出好戏》、忻钰坤的《暴裂无声》、鹏飞的《米花之味》等,他们用新锐的电影语言和更鲜明的个人风格为电影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不以名气论英雄,而以口碑拼高下。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及水涨船高的观影品味,让现如今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然而,正是市场上这种缤纷多彩的需求,给了新导演、新演员、小众纪录片及艺术品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最终决定结果如何的或许永远都是对得起观众的作品。
关键词五:取消票补、电影票退改签
2018年,围绕电影票的新消息一直没消停。先是实行了四五年的电影票补要被取消,后有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出台相关文件宣布电影票可以退票及改签。这两个举措虽然不是地震般的变革,却对电影上映及观众的选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更对之后电影市场的规范影响巨大。
一直以来,票补成为拉动电影市场消费的巨大动力。有时在票补的加持下,一些质量不过硬的影片也有可能收获高票房,但对一些年轻导演、影视公司的中小成本影片来说,票补却是不小的负担。取消票补,无疑是对高质量影片的利好操作,最终会促进电影市场优胜劣汰的加速。
电影票退改签无疑是对观众来说极大的利好。毕竟面对早前电影院“一旦出售概不退换”的霸王条款,大多数观众也只能“自己买的电影票,跪着也要把它看完”。而退改签的措施给了观众极大的观影自由权利,也可以有效规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可以说,在票补取消及电影退改签的助力下,电影口碑成为观众取舍的重要因素,而影片质量则成为决定市场走向的核心,更有助力市场发展回归理性。
关键词六:国产电影复映新规实施
2018年11月8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国产电影复映暂行规定》显示,距首次公映结束超过两年的影片拥有复映资格,复映影片的放映范围不超过2500个影厅,每家影院放映单部复映影片的影厅不超过1个。此规定于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
可以说,在《规定》出台之前,经典影片修复重映的趋势日重。据统计,2016—2017两年间上映了23部重映片,而2018年年初至11月底就上映了37部重映片。这其中,有如《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复映取得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票房的经典影片,也有影院“一日游”重映片,这些影片往往难以收回成本。而《规定》的出台,或许可以让重映片市场回归冷静。
经典影片虽然值得怀念,但重映片往往打着“情怀”的口号,一旦“炒冷饭”太多,观众也是吃不消的,毕竟电影行业还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作品带来新鲜血液的。
关键词七:撤档、提档与调档
撤档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在《爵迹2》的带领下,多达23部中小体量影片集体调档,成就了今年最火爆、最混乱的暑期档。
一般来说,影片提档、调档是比较常见的,撤档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在票房不够理想,或同档期竞争激烈,通过调档、撤档躲避排片竞争,及时规避档期的风险。从积极的角度而言,这是发行人技术上的成熟。然而,如果是临时撤档,就会打乱物料、发布活动、品牌合作等节奏,对电影本身、影院、观众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实,临时撤档的电影并不能换来“好票房”。只有电影质量过硬,结合影片的市场需求,理性、科学的选择档期,才能够让一部优秀的作品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观众也能够有更加宽松多样的选择,否则只会造成影市的无序,带来不必要的牺牲。
关键词八:影院院线洗牌
12月初,星美控股通过公告宣布,“在国内经营的约320家影院中,约140家已短暂停业,而约11家有可能将于不久后因不能支付租金而失去赎回权”。然而,星美的停业仅仅是影院院线洗牌的一个缩影。
由于近几年影院数量的增长远超票房和观众人次的增速,导致单家影院或银幕的平均票房下降,平均上座率持续下滑,而无法找到盈利模式的部分影院、院线必然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经营压力,关门停业也是必然。
其实,影院院线并非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更加理性合理的规划,避免太过冒进,稳步布局、开拓市场才是当前大环境下生存的道理。
回顾2018年电影市场的种种事件,不难发现,唯票房论破了,低价策略破了,低门槛产出模式也破了,而是否能够达成600亿票房的小目标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毕竟在影视寒冬之下,在阵痛之后,隐藏在更深层面的是电影市场规则的建立、结构的改革以及影视工业化升级,这些必然促成更为成熟的市场运作,也给优质内容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寒冬之下,风险与机遇并存。阵痛之后,理性与成熟同在。2019年,又是一场新的战斗,你准备好了吗?
本站收录电影评论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本站转载分享的电影点评,如未获您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下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