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为什么是成语之都?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文化史问题。邯郸,隋朝以前中国五大都城之一(长安、叶、洛阳、建邺、成都),也是邯郸在古代的地位决定了邯郸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成语之都”。
如果以城市来计算产生的成语,邯郸无疑名列前茅。先说十几个和邯郸有关的著名成语,比如围魏救赵,胡夫骑射,负荆请罪,纸上谈兵,让人昏了头,双成,邯郸学步,志愿,千言万语,惊为鸟,无价,完好回赵,历久弥新,异乡居(吕不韦看中了秦在赵的人质,即秦始皇。
汉语成语诞生于春秋至隋代,涵盖了现在汉语成语的80%。
邯郸“成语之都”之所以存疑,是因为历史上缺少邯郸的“古都”称号。四大古都不一定能拼出来,但是选择六八个古都是百分百合格的。当然邯郸和安阳的行政区划划分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安阳不分家。
邯郸,又名邺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地区。自大禹治水以来,广袤的华北平原成为农耕社会华夏先民最好的聚集地,文化和经济也在这里蓬勃发展。特别是佳人是黄河两岸的齐鲁、赵岩之地,也是夏商周部落、国家争夺的富庶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商朝、邢国、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都位于华北平原。
因为古代黄河和漳河在邯郸交汇(曾经黄河穿过邯郸,现在改道了),肥沃的冲击平原使其成为华北平原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汉末,由于黄河改道和战争,邯郸城离黄河越来越远。军事牛人曹操在邺城建立新都,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邺城。
一时间,邺城成为华北的经济文化中心。之后虽然东西魏分裂鲜卑,但华北平原的经济文化始终优于关中。甚至东晋汉人南迁后,新都取名建业,可见当时邺城的影响力。
历史为什么选择邯郸?
春秋末期,汉、赵、魏分晋,地处华北平原的赵选定邯郸为都城,从此邯郸开始了数百年的华北平原中心的历史。秦国六国统一,邯郸郡设在这里。后来汉朝也是汉朝五都之一,邯郸在华北的舞台上总是唱一个角。汉末,曹操势力崛起,建邺城,开启了邺城六都(曹魏、后赵、魏冉、颜倩、东魏、北齐)时代。
直到隋朝统治全国,特别是随着大运河(永济运河)的开通,作为运河北端的卓君才被发现是一个隐蔽的国家。从此邯郸失去了华北老大哥的地位。但随后的广府城、微博节、大明府都曾是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中心,也是邺城影响力的一部分。
邯郸的成语为什么牛?
虽然长安和洛阳是隋朝前期的主要都城,但经济的主要繁荣地区还是在农耕时代的华北平原(当时江南还是蛮荒之地)。同样,与官方文化相对立的民间文化也是从华北平原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
成语大多是民间口语传播的产物,是民间文化的结晶。因此,作为华北平原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们成为了这些成语的第一加工地,“成语之都”横空出世空。
习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百科全书式的经济、文化和文学相一致的。统一的隋唐出现后,生产力不断发展,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间文化素质也逐渐提高。尤其是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使得百科文学、文学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形式化,所以成语的出现在数量上逐渐下降。
作为遥远的古都,邯郸是悲哀的,被后世的行政区划分割,渐渐被遗忘。邯郸作为一个民俗文化融合加工的地方,是幸运的。它见证了唐诗兴起前民俗文化的重要产物——成语的发展历史。
至今怀念成语,是民俗文化逐渐大众化的一个标志。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四言诗和成语那么像?其实好像是对的。文学的普及从四字逐渐发展到多字。直到今天才看到“我口写我心”。成语只是我们祖先学习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