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夏,广东连续暴雨,东、西、北三条河流同时暴涨。西、北江大堤溃决后,广东很多地方变成一片汪洋,洪水如猛兽在广佛肆虐。广州首当其冲,河水上涨了一万多英尺,常棣、西濠口和西关地区都被淹没…这场在当时让人谈水色变的“毛毅大洪水”,最终导致378万人受灾,10多万人死伤,30多个城镇和大部分村庄被淹,广州被淹7天…

洪水灾害发生后,三水开始修建和升级该地区的水利和防洪工程。芦苞闸是北江进入广州的最后门户,是重要工程之一。

事实上,三水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治水史,但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堤防质量和防洪能力参差不齐。1918年,广东河道整治处用“关羽”(从关税中扣除外债、赔款和关税后的余额)修建芦苞水闸。该工程始于1919年,完成于1923年。

第一代水闸

建成后的芦苞水闸全长101米,7孔,左3孔,右3孔,各宽10米,钢门,中间孔宽23米,无门。然而,芦苞水闸建成后的第二年,水闸后的护坦就被洪水冲刷成了一个深潭,失去了控制流量的功能。在后来的侵华日军入侵中,芦苞水闸不断遭到破坏,年久失修最终导致闸门启闭失灵,桥墩基础立柱外露,整个水闸岌岌可危。

第一代水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芦苞水闸曾多次维修加固,但因地基不稳,水闸破旧,安全难以保证,新建水闸势在必行。1984年,三水新建八孔芦苞水闸。泄洪洞高4米,宽10米,有钢制弧形闸门。总投资约1643万元,1987年竣工。

第二代水闸

芦苞水闸建成后,几经破坏修复,始终站在防洪第一线,对缓解北江大堤两岸防洪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全新的芦苞水闸开工建设,两年后投入使用,取代了两座老旧的水闸,继续守护住在水边的居民。

第三代水闸

三水因水而生,经历了漫长的治水过程。芦苞水闸的修建,是三水人民几代人抗洪保家的成果,也是三水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如今的长堤风平浪静,鱼虾嬉戏,长堤郁郁葱葱,一派田园风光,昔日被水围困的三水终于实现了与水共生共荣,和谐相处。

第三代水闸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