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地是有才德的人吗?(《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业)有疑惑。”(《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雍也》)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雍也》)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徳就在其中了。”

[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4.时:按时。

5.说:同“悦”,愉快。

6.愠:生气,恼怒。

7..君子:指有才徳的人。

8..吾:人称代词,我。

9.日:每天。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1.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2.信:诚信。

13.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4.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5.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命:命令。

17.逾:越过。矩:法度。

18.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9.殆:疑惑。

2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第制成的。

21.堪:能忍受。

22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3.好:喜爱,爱好。

24.乐:以………为快乐。

25.饭:吃。疏食:粗粮。

26.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7.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8.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9.三军:指军队。

30.夺:改变。

31.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2.笃:坚定。

33.切:恳加。

34.仁:仁德。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