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始末是什么?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始末是:
中国的甘肃、江苏、山东、陕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多家医院披露:多名1岁左右的婴儿患上双肾多发性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婴儿罕见病症。患病的原因尚未查明,但这些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们都曾经长期食用三鹿牌奶粉,因此怀疑孩子患病与配方奶粉有关。
石家庄三鹿集团公司9月11日发布声明,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公司决定立即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
三聚氰胺奶粉的后续发展:
据人民网披露,这轮涉及的毒奶粉,都是一些供不同年龄层的成人、女性和学生食用的高钙配方、全脂或营养奶粉。
新华社强调,检测结果显示,市场上大部分普通奶粉和其他配方奶粉是安全的,有134家企业未检出三聚氰胺,占87%。
报道也强调,有问题的批次产品,有关企业已按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在销售地宣布召回和退货,中国各地已经全部封存和下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奶粉已没有上述批次产品。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将进一步查明问题产品污染原因,依法追究责任。
奶粉激素奶粉激素事件,奶粉激素超标的有哪些
当父母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婴幼儿奶粉在宝宝营养获取中成为不二选择。可是奶粉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宣传层出不穷的,而奶粉质量问题依据很受消费者的关注,圣元奶粉致性早熟报道更是引发网友热议,那么奶粉激素奶粉激素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奶粉激素超标的有哪些?
有报道武汉市有三名女婴疑似吃了圣元奶粉引发了性早熟问题,并将圣元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发生后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取了样品进行检测,组织临床专家对涉事的患儿进行会诊。而圣元集团也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声明,表示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不添加激素的,公司产品接受了政府部门检测,也没有质量问题出现。
不过圣元奶粉是否含有激素并不是圣元公司说的算,需要权威机构调查后才知道,而食品检测专业人士表示,武汉三名女性出现早熟现象要弄清楚真正的原因其实不容易,直接方法就是对奶粉进行检测。可是因为没有奶粉激素检测项目,也没有相对应的标准,所以这方面是没有办法论证的,因此圣元奶粉激素们事件网上说法不一。
奶粉激素超标的有哪些?除了圣元奶粉被曝出奶粉中含有引起性早熟的雌激素,在2015年美素佳儿奶粉也被曝光,有一名11个月大的女婴吃了美素佳儿奶粉被检查出性早熟,另外2016年德露滋奶粉也被曝出满月婴儿吃了这个奶粉引发了双侧乳腺发育的早熟现象,不过这几个 奶粉品牌 检测后并没有发现含有外源性激素,只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始终让消费者持怀疑态度。
三鹿奶粉为什么查不出来
初步认定:不法分子在原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受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最新进展:78名嫌疑人被警方传唤我省缉拿三鹿问题奶粉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五大疑问
一、8月1日已查明真相,为何现在才召回?二、三聚氰胺掺鲜牛奶中为啥检测不出来?三、“免检”2006年已超期,凭啥还“免检”?四、质检总局网站6月就有投诉为何无回应?五、三鹿集团应承担什么责任?
核心提示
食用奶粉中怎么会有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虽然石家庄市政府已初步认定,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而三鹿集团也说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但广大网民却纷纷提出质疑,认为三鹿集团有推卸责任之嫌。
7月16日甘肃出现病例三鹿称产品均合格
9月1日豫、赣、鄂多省暴发三鹿称没18元奶粉
9月9日甘肃病例明显增多三鹿还称产品均合格
9月10日南京出现10例三鹿称医生不能确定与奶粉有关
9月11日甘肃上报59例 死亡1例,陕西也有病例。三鹿称尚无证据表明食用奶粉与患肾结石有必然联系
9月11日晚三鹿承认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9月12日三鹿承认8月1日已知奶粉受污染
1 3月接到投诉,8月1日已查明真相为何现在才召回?
三鹿说法:
3月中旬,三鹿集团就接到消费者投诉:说孩子尿液发红,有结晶现象,根据反映的产品批次,公司立刻请地方有关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6月中旬后,病例增多,并且有住院治疗的。经向有关专家咨询产生的原因,对产品大量深入检测排查,在8月1日,得出结论: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并立即上报,而且通过卫生部发布召回婴幼儿奶粉的声明。
记者调查:
8月1日已经查明奶粉是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但为什么一直没有披露这个消息?
9月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特别节目《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报道称,三鹿婴幼儿奶粉用国际先进的全日粮饲养技术饲养的奶牛,产出的鲜牛奶,经过冷链储运、原料检测、添加营养素等一系列环节,经过1100多项检测后,才最终出厂。三鹿集团副总裁王玉良还说,多年来,三鹿集团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每一袋产品安全优质。
9月11日下午,三鹿集团传媒部杨爱还表示,仍无证据表明婴儿患病与食用三鹿奶粉有必然联系。直到11日晚上,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后,才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奶粉受到了污染。
而8月中下旬,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马耿还主动给三鹿方面发去邮件,提醒他们注意调查三鹿奶粉和孩子得泌尿结石之间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电子邮件被退回了。
网友发言:
●为何在最初发现问题的时候,公司没有积极作出反应:召回、公布调查结果……隐瞒难道可以搞定么?
2 鲜牛奶中掺三聚氰胺却没检测出来仅不法奶农有错?
三鹿说法:
三鹿奶粉中存在三聚氰胺,是由于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了三聚氰胺。由于目前对三聚氰胺的监测没有标准,因此三鹿集团也没有监测。添加三聚氰胺不是在生产环节发生的。
记者调查:
昨日,有化学专家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说法存在较多疑点。
第一,三聚氰胺是“白色单斜晶体”,“无味”、“微溶于水”,即鲜牛奶能溶解的三聚氰胺十分有限。
第二,假使该物质确实有办法掺入鲜牛奶,但其营养比显然会发生较大变化,三鹿集团怎么就没有发现?
他们认为,鲜牛奶中一旦加入三聚氰胺其蛋白质含量就会大增,进而与水、脂肪的比例就会异常,这很容易发现。要想让加入三聚氰胺后的鲜牛奶营养比协调,一般还需再向鲜牛奶中加水和脂肪。但一般的脂肪产品很难加入,必须加专业匀质脂肪。此类手法不是一般奶农所能掌握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系陈敏副主任则指出,鲜奶在挤出来之后的几个小时内就会变质,厂家收购鲜奶的检测过程比较简单,但奶粉出厂的检测中,是有严格国家标准的,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在收购环节奶农掺入化学物质的动力比较小,厂家为使产品达标,也可能掺入化学物质提升蛋白质含量。
网友发言:
●为什么三聚氰胺只污染婴儿奶粉而不污染大人和老人吃的奶粉?是不是只在婴儿奶粉生产过程中,才需要用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
●如果是一两袋产品有了问题,还可以算是检测误差范围之内。但700吨,如果堆在一起也是一座奶粉山了吧。这么大规模的污染,你们没有检测出来,难道检测部门是摆设?
3 2006年,三鹿奶粉“免检标志”就已“超期”凭什么还“免检”?
三鹿说法:
曾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奶粉各项标准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而湖北、湖南多位患儿家长曾将三鹿奶粉送检,结果都是合格。
记者调查:
相关资料显示,三鹿奶粉是国内第一批获得“免检”的奶粉。按照我国《免检办法》的规定,在免检有效期内,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但早在2006年,三鹿奶粉的“免检标志”便已被发现是在“超期服役”,这无疑让我们对“免检”打个问号。“免检产品”,相关部门难道真的不再检查了吗?
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发不久,有关媒体公布安徽阜阳市45家不合格奶粉企业和伪劣奶粉名单中,三鹿奶粉赫然在列。2005年3月下旬,“免检”的中国名牌产品“南极人”牌棉绒内衣市场抽检不合格;之后,雀巢奶粉又在“免检”的光环下栽了跟头。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冠以“国家免检”的名牌产品也会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是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机制缺失,还是食品免检体系的合理性、合法性值得怀疑?
网友发言:
●涉嫌生产问题奶粉的三鹿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一般消费者眼里,名牌比非名牌可靠。但现在问题恰恰出在名牌产品上。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对大品牌实行更严格的监督。
●免检产品一次又一次给公众带来灾难,因此,政府是不是应该取消“国家免检”?
4 质检总局网站6月就有投诉却一直没结果投诉为何无回应?
记者调查:
在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的“留言查询”版内,6月30日就有消费者报料,在湖南儿童医院,有5名婴儿得了肾结石病,“请尽快查清奶粉是否有问题,为避免更多婴儿得此病”。
上个月,一名名为“小儿泌尿外科医生”的网友发帖称,“最近一个月,我们诊治了近9位双肾结石导致肾衰的患儿。其中6例,吃的全是‘三鹿’配方奶粉。我怀疑患儿生长环境中有明显的诱发肾结石的因素,最可能的就是奶粉。希望你们能组织流行病学专家协助明确原因。”
当时网上给出的答复是,该局正在严重关注此事,并联合有关部门积极调查处理……
9月9日,《兰州晨报》率先披露当地14名婴儿长期食用相同品牌奶粉同患肾结石,各大门户网站在第一时间转发了这条令人震惊的新闻。此时距首个网上投诉,已过去了70天时间!
网友发言:
●到底有关人员有没有认真调查?我们的质检总局为何总是“马后炮”,总是事后诸葛?
5 8月初已知道有消费者受害,却没及时公布三鹿应担啥责任?
记者调查:
此次事件引起的法律问题,知名法律学者郝劲松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三鹿集团8月初已经知道有消费者身体出现问题,却没有及时发布信息?“明知道后果还隐瞒真相,这完全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应该把三鹿集团的相关高层先控制起来,比如山西矿难发生后,相关事故人在第一时间都被警方控制。”“我认为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追究刑事责任,至少是渎职罪,一个食品企业出了这么大的安全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已经严重渎职了。”
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则表示,三鹿公司是否触犯刑法还不能确定。如果真的是奶农掺假,奶农个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是生产厂家明知道奶源被污染,还生产出来,有可能涉嫌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条犯罪的最高量刑甚至可以达到有期徒刑十年。
网友发言:
●应当环环问责,层层追究,给食品卫生产品的生产者、监管者、销售者补一堂质量课,给公众一个交代。
■国外做法
制造商必须分析奶粉安全性
国外卫生当局根据婴儿奶粉行动准则,可以要求制造厂商确实依照规定的安全与品质要求进行奶粉制造。制造厂商必须分析每一批奶粉的营养成分及安全性,以确保上市时奶粉品质良好正常,并且需在奶粉罐上标示批号,以备卫生当局查核及上市后不良事件报告与管理的依循作用。
美国食物药物管理中心规定了二十九种营养成分的最低需求量,以及九种营养成分的最高需求量。所有在国内上市的婴儿奶粉都应遵守此一成分规定。由于各种新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多,此一规定日后也要适时修正,以符合时代需求。
■短评
蛋白质测定标准亟须修改
三鹿奶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三鹿公司 “航天乳饮料及乳粉”惟一合作伙伴、全国惟一“航天乳饮料”专业生产企业。而现在,这些都可能毁在三聚氰胺上。
实际上,去年一度被中国媒体臆测为“贸易摩擦”、妖魔化中国的美国毒宠物粮事件的主角就是“三聚氰胺”。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发现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并初步认为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在事实面前,国家质检总局只得提出与美方建立饲料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议。
如今,发生在美国宠物身上的结石落到了中国婴儿的身上。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凯氏定氮蛋白质测定方法,只测试总有机氮含量,而非特定的蛋白质中的氮含量,于是,凯氏方法缺陷被投机利用,使伪劣产品蒙混达标。
实际上,除了三聚氰胺外,还有甘氨酸,质检总局曾通报过,乳饮料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蛋白质含量,用甘氨酸来代替奶粉。
从美国毒宠物粮到如今的三鹿奶粉,蛋白质标准漏洞下的造假已到了伤天害理地步,标准不改,不法利益冲动不被遏制,三鹿绝不会是被放倒的最后一个品牌。
圣元奶粉 陷“女婴性早熟门”
圣元奶粉 陷“女婴性早熟门”
继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后,最近有报道指“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据报道,有女婴食用了圣元奶粉后, *** 变大病出现硬核。中国农业部已经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的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要等待检测结果。
仍需要等待检测结果
湖北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奶粉生产企业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在奶源环节,如牧场环境、使用饲料、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奶粉中含有激素。如为了催奶,饲养员会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激素,过量激素会残存在牛奶中,经加工进入奶粉。“性早熟”原因复杂,是否奶粉导致,需要用科学态度认真调查才能做结论。
新华网报道,武汉三名家长声称他们的女孩服用了“圣元”配方奶粉后 *** 变大并出现硬核,但奶粉厂家称奶粉质量没有问题,而专家则认为“性早熟”成因复杂,需科学看待。
圣元称没接到 *** 部门通知
圣元国际集团公关部经理张迎玖向记者表示,集团位于北京的管理总部和位于青岛的生产企业,目前均没有接到任何 *** 部门通知,说圣元所生产的奶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已委托律师准备起诉相关媒体,近期将提起诉讼。
对婴儿出现“性早熟”,怀疑是食用“圣元”奶粉中含有激素,专家们显得非常谨慎,不过均表示导致“性早熟”的原因十分复杂。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宋昆冈说:“当前吃的、用的,包括洗涤用品,都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不可贸然把罪过扣在乳制品上。目前,停用奶粉是可以的,怀疑奶粉也是可以的,但鉴定结果出来之前,不能断定患儿‘性早熟’就是由某种乳制品中过量的性激素造成的。”
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反映的奶粉取样。由于奶粉中过去没有激素检测项目,也无相应检测标准。有关方面正组织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论证,将会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武汉三名家长声称他们的女孩服用了“圣元”配方奶粉后 *** 变大并出现硬核,但奶粉厂家称奶粉质量没有问题,而专家则认为“性早熟”成因复杂,需科学看待。
卫生部回应圣元事件:称乳粉激素含量无异常
2010年8月15日,卫生部就“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举行了发布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通报调查结果,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邓海华表示,综合检测结果和临牀会诊意见,卫生部专家组评估认为,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 *** 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邓海华介绍,事件发生后,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湖北省,立即开展调查处理,成立了由儿科、营养、食品安全、检验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湖北省3例患儿会诊结果进行会商,对其他5省6家儿童专科医院近5年来的儿童性早熟病例进行讨论,对样品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确保调查结果科学。
患儿父亲表怀疑,女婴父亲将自行送检奶粉
北京有家长反映,家中一岁大的女婴小英(化名)出现一些早熟症状,已饮圣元奶粉半个月(本报近日连续报道)。针对卫生部对此事的最终调查结果,昨天,小英的父亲王先生表示怀疑,准备自行送检奶粉。
近日,小英一家到北京儿童医院拿到检查结果。记者看到,医生在小英的病历本上写着外源性性早熟的诊断。医生称,目前小英呈现外源性性早熟的特征,但暂时无法确定是真性性早熟还是假性性早熟,引起症状的原因尚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