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全程通不通
通,安平桥(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1]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2]
安平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扼晋江、南安两地水陆交通的要冲。地理坐标为北纬 24°30' ~ 25°56 ,东经117°25' ~119°05',该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1]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安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8]
安平桥有多少年历史了﹖
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
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
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
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
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
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桥面用 5~8条大石板铺架。
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
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
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
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
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
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 安平桥来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
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是什么桥
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是安平桥。
中国目前现存的最长的连梁式石板桥是泉州的安平桥,全桥长约2255米。在古代按当时的测量方式全桥大概长五华里,也被民间称为五里桥,享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安平桥至今仍可正常使用,其建造水平在当时的中国古代是相当高了。
在古代的中国众多桥梁都有采用连梁式的结构,主要分类有石板桥、木质桥以及石板和木质混合制建造的桥梁。泉州安平桥是目前仍留存着的我国唯一最长的连梁式的石板桥,整个桥身均由石板制成。据史料记载修建于南宋时期,整个桥的建造前后耗费了十四年的时间。
相关传说
相传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
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湖。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探寻安平桥,采访时应该问什么
应该问安平桥的历史,车停在水头镇的海潮庵石牌楼下了。斜对面立着三块石碑,其中一块仅存一“桥”字,这是南宋绍兴年间南安县尉陈大方的碑题,字径二尺,篆书,搭配匀整,气象崚峭。陈大方为绍兴八年进士,绍兴末任南安县尉。后人据此残碑补全,立于其旁,但款字用的现代电脑体,终究没了那种高古的气象。碑旁就是安平桥西端的桥头堡——听潮楼,孙垣所题。孙垣不知何方人氏,但这三字字径达30厘米,用笔饱满,气势开张,深得颜鲁公神韵,定是书中高手。遥想当年,“怒涛上潮纩天风,”(南宋赵令衿),一位书生,“漫挥羽扇望江皋”(南宋张逸老),这该是何等的淡定与从容。
从一个仅容行人出入的铁栅门进去,我们就算是踏上安平桥了。
回头可以看到与“听潮楼”相对面的“水国安澜”,字径35厘米,有着柳诚悬的刚健与挺拔。为时知南安县事盛本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立。据史载:盛本是浙江慈溪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工书法,遗墨流传,人皆宝之。光绪《慈溪县志》称其:工隶草,尤善擘窠书。
向远望去,安平桥就像是一条长龙向前延伸,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目力再好,怕也是望不到尽头。这是一座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的桥。这些数以千计的花岗石,长年累月、风吹日晒雨淋,表面已经风化斑驳,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平静而安详。让我们的目光投射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八年(1138),秦桧当权,岳飞遇害,朝廷与金议和,割地称臣,可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期。而地处泉州的安海港,帆樯林立,客商云集,一片繁兴景象。《安海志》这样记载:“斯时,海港千帆百舸,乘风顺流,出入海门之间;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转输货物山积;市镇之繁荣,不亚于一大邑。”然而:“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已然,大为民患”(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为适应海内外经贸与交通需要,大桥应运而生。以当时落后的工具设备,又是在万项波涛之上,建造难度远非现代人可以想象。据史料可查,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开始筑桥,安海富商黄护与僧智渊各鸠金万缗为助,未能完成。到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黄逸响应,又经一年全桥竣工,榜曰:“安平桥”。桥成,“隐然玉路, 俨然金堤, 雄丽坚密, 工侔鬼神”“老壮会观,眩骇呼舞”,“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未有也”(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
八百多年过去了,其间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安平桥虽两次面临被拆的险境,所幸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以保全。1961年3月,安平桥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尘埃终于落定。
漫步安平桥,海风拂面,波光荡漾,自是心旷神怡,耳畔仿佛传来宋元明清等历代文人的清音雅韵: “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南宋-赵令衿),“闲步石梁看远潮,水晶境界绝尘飘”(陈汉民),“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尘”(明-黄伯善),“五里长桥横断浦。不度返乡,只度离乡去。剩得山花怜少妇,上来椎髻围如故”(廖仲恺)。诗人骚客们用他们的笔写出了壮美,写出了超脱,写出了乡愁。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桥中间,即水心亭,是桥建成时所建,后几经废毁,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庙前石柱上刊刻着著名的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庙里供奉观音菩萨,人称中亭佛祖。但见香火点点,烟雾缭绕,阵阵梵音从寺中飘荡而出,谛听着这清净自在的佛乐,令人恍然有出尘之想。
这里还有十几方历代修桥的碑刻。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碑高188厘米,宽60厘米,额题篆书,碑文下半部己漶漫不清,后人根据资料用红漆进行补写。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所立诸碑,从工程技术、人文艺术、文物考古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遗迹。
此间有块碑很特别,那就是《剔奸保民》碑,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所立。碑文所记的是:当时盐馆干办洪达派销食盐,勒索百姓,安海商民上控兴泉永道谭尚忠,谭尚忠批示安海分府严禁勒派累民事。这是一起“民告官”并得到胜诉的典型案件。不知道如果有贪官看到这个碑刻,会不会吓出一身冷汗?
还有一块近年新刊刻的碑,碑文是1962年11月中旬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安平桥时写的七律《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尽管有人曾提出此诗中“不信君谟真梦醋”一句,是将北宋蔡襄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的民间传说用在五里桥,是“张冠李戴”了,但当地几位热心人士,还是按郭老此诗的墨迹,刻制成高大的诗碑,立于五里桥中亭的小碑林中。
与水心亭相连的僧房,叫澄渟院。本来很平常的僧房,却因两位名人而大放异彩。1938年农历九月下旬,弘一法师应安海水心亭丰德法师之请,从漳州经同安梵天寺到安海,居澄渟院一间斗室修行弘法,达一个月之久。其间,许多安海地方人士前往拜访。法师平易近人,以书法广结善缘,据考书写达300多幅,一时传为佳话。澄渟院石匾三个字及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就是民国29年(1940年)弘一法师的字迹,由“李瑞美号”传人李琼水复写在石上,请惠安三吴石匠吴源山镌刻。民国37年(1948)12月,法师弟子丰子恺先生曾携其女丰一吟专程来此寻觅瞻仰其师的遗迹,住进弘一法师曾住过的澄渟院,并在金墩祠堂与安海人士座谈,在高厝祠堂展销书画,在养正小学演讲。澄渟院俨然成了弘一法师在安海的重要史迹。
我们来到安平桥的东端,这里也有一个桥头堡,两层楼阁,砖石结构,下有拱门,上嵌“寰海镜清”4个大字石刻。这是清同治曱子年(1864)阖镇公所立的。穿过拱门,回望桥头堡,上有清代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重修时里人黄章烈题的“望高楼”、“金汤永固”两石刻,穿越久远的历史风尘,依然是那样的熠熠生辉。
我依在望高楼边的石栏杆上,向西远望,安平桥已经没了车水马龙,
世遗泉州遗产点:安平桥
安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同时,安平桥的建成是包括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安平桥
【选址】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上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整体介绍】
平桥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长约2255米,桥面宽2.9-4米,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共有石砌桥墩360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11米。
安平桥上及周边建有多座附属建筑。桥东端建有瑞光塔、桥头亭、桥中的水心亭,桥西端有海潮庵。桥身中段水中还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均起到护佑商旅平安的作用。水心亭规模最大,与桥同期建造,又称泗洲亭、中亭,原供奉泗洲佛,后改供观世音菩萨,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还立有两尊护桥石将军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桥东、西两侧建望高楼、听潮楼两座隘门。桥身中段建有两座雨亭,供过往行人休憩避雨。
【白塔】
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每层均有六个塔檐,除最高层有六个拱门外,其余四层只有对着安平桥的西面筑一拱门,余下五面只筑拱形龛,塔顶有一巨形葫芦,内空心,第四层起有圆木塔心柱支撑塔盖和塔刹,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
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作为安海港航标塔,建成后“金标涌地,映荫海市万家”之誉,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峰塔”,白塔由航标塔赋予文峰塔功能,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
安平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又有所创新。首先,桥墩基础采取“睡木沉基”法,即在打入海底的木桩之上再横卧一层木桩,其上再砌筑石桥墩。这一做法既可加固地基,又可使地基平整。相较于洛阳桥使用的抛石为基的筏型基础,这一做法既节省石料又节约人力。其次,在桥墩的设计上,由于桥跨越多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设计者非常注意港道地质的变化,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流向和地质条件的不同,在不同位置分别设置长方形、单尖船形和双尖船形三种桥墩,因地制宜。这是海洋贸易带动的泉州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的先进技术。
【超然亭】
也称“桥头亭”,祀观音,面阔一间,砖木石结构,以桥亭为拜亭。明代重修,清道光年间,分香水心亭佛祖于此奉祀。
【澄渟院】
澄渟院门匾石刻“澄渟院”三字,署名“沙门一音”及“李瑞美号”,两旁是“寒山”、“拾得”石刻浮雕像,石门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是弘一法师亲笔题写的。1938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弘一法师由漳州经同安梵天寺走过五里桥来到安海,就驻锡五里桥上的水心亭澄渟院,达一个月之久。期间,许多安海地方人士慕名前往拜访,曾多次应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众讲佛经,后辑为《安海法音录》一卷。当时,弘一法师乐与安海绅商学各界他们交往,并以书法广结善缘,据考达300多幅,一时传为佳话。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2月,弘一法师的高足丰子恺先生曾携其女丰一吟专程来此寻觅瞻仰其师的遗迹,住进弘一法师曾住过的澄渟院。
【望高楼】
望高楼系拱形门的两层石牌楼,俗称“隘门”,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东西朝向,两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楼上嵌有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是清同治三年甲子仲冬重修时黄章烈所题。望高楼的另一面朝西,门上一方石匾题有“寰海镜清”。
【中亭】
桥中段处的憩亭称水心亭,俗称“中亭”,因早期奉祀泗洲佛,也称“泗洲亭”。
明崇祯郑芝龙修中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把桥上所有建筑物全部焚毁,中亭也在其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复界后,施琅即予修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亭西侧填海建寺,以亭名寺,即称水心亭。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筑西埭,以海土填水心亭两旁,阔十丈,长一里许,盖屋168间,建了一里长的街市。后蓝理被罢职,中亭市遭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水心亭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殿后舍,以桥亭为拜亭。中门立柱镌“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为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中亭时由黄恩承撰立。殿中祀奉释迦牟尼,陪祀观音大士和势至菩萨,中亭有二尊宋代护桥石将军,躯高1.6米左右,披甲执剑,形象威武。
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可称其为小“碑林”。这里有历代修桥的碑刻,共有十几方。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修建安平桥现存最早的石碑。有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所立的《水心亭碑记》、崇祯十一年(1638年)所立的《水心亭记》、清雍正五年(1727年)所立《重修安平桥记》和《重修安平西桥碑记》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所立诸碑,均说的修桥之事,从工程技术、人文艺术、文物考古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亭前埕有一石塔,塔身八角形,高三层,塔檐层层收分,节形塔刹,通高5.8米,底层八面各雕莲花图案,二、三层各雕8尊佛像,其中三层有一龛祀泗州佛。
【听潮楼】
位于水头镇入桥处,俗称“隘门”,造型同安海桥头望高楼,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重修,两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
【海潮庵】
位于水头旧街口南侧,为安平桥的桥尾终点,占地16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祀“三世尊佛”。
安平桥作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为研究我国的桥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关桥的知识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
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特点:
1.地域性
2.种类多样
3.多功能
4.群众公益性
桥的种类:
1.(按材料分)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 艺术品类-纸桥
2.(按结构及外观分)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四种基本类型
其他造型:
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桥的艺术和文学:
山水自然美,向为我国文学家和艺术家情有独钟。
正如明代大艺术家董昌其所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为诗为境。
”桥,是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它长期屹立于大自然之中,也就成为点缀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员。
有山有水自然也就会有桥,桥梁本身也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桥梁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采。
故英国李约瑟先生说:“没有中国桥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
我国桥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造型风格和装饰工艺。
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上。
而江南水乡的一些小梁细桥,则更使人联想到“小桥 流水 人家”的诗情画意。
桥梁装饰,在我国总的来说不算很发达,主要体现在石构桥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们易于驻足观瞻的地方。
如常见的有螭龙、凤、狮、象、犀牛,并间有兔、猴、马、狗、云朵、莲花、芳草等图案。
也有少数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
如河北赵县永通桥山花墙上浮雕的河神头像,赵州桥栏板上浮雕的螭龙和望柱上的狮首像, 北京卢沟桥望柱上的石狮子等等。
这些石雕,工艺精细,并往往还与民间风情、神话传说有密切的联系。
如治水的蛟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从而形成我国桥梁艺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桥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或小商桥)。
赵州桥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是广州潮州广济桥。
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仅有的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我国十大名桥
(1)卢沟桥(2)广济桥(3)五亭桥(4)赵州桥(5)安平桥(6)十字桥(7)风雨桥(8)铁索桥(9)五音桥(10)宝带桥
歇后语:
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
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
《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
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
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
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
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
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
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
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
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
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
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
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
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
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
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
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
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
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
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
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
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
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
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
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
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
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
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
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
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
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
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
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
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
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
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
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
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
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
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
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
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
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
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
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
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
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
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
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
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
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
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
先谈单名。
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
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
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
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
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
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
“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
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
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
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
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
”“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
”“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
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
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
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
“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
”“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
“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
“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
“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 *** 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
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
”“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
“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
“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
”“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
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
”“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故取此名桥。
“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
“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
“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
“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
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
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
“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
“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
“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
“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
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
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
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则又似一座桥。
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
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
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
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
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
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