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增加我们的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信不是空产生的,而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在童年的每个阶段,我们的经历都会对自信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到了两岁,开始独立,学会对父母说不。以前是父母喂,现在是孩子自己问自己吃。有些家长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们觉得这样比较好养活自己,也不会把地方弄脏。所以他们会拒绝孩子的要求,甚至打骂,以为是在给孩子定规矩,让孩子听话。而孩子觉得自己的要求不会得到满足,父母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或者因为害怕被惩罚而压抑内心真实的想法。当他们带着这种认知慢慢长大,就会变成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可见,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建立自信心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比如学习成绩不好,交不到朋友,被老师批评。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支持,反而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会放大事情的严重性,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这里所谓的偏差,就是作者所说的偏见。一旦这些刻板印象出现,孩子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最终导致缺乏自信。

既然偏见对自信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呢?总结一下我们作者的观点,发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向的,也就是和自己有关的;另一种是外向的,也就是和别人有关系。

先来看看和自己有关的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比如“我什么都不是”“我永远做不了决定”“我必须做得更好”。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缺乏自信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甚至认为自己做的是错的。面对未知,他们都看到了失败。即使他们表现得很好,他们仍然认为他们不会得到好结果。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缺乏自信的人过于注重失败的经历。他们会把这些失败的影响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高估一次失败的影响,他们会一直被灾难和坚持所笼罩,导致自信心的丧失。

而他们不仅无法对自己满意,更可怕的是不敢对自己满意。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对自己不满意呢?做好了就满足了,但是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他们总是活在比较中,总觉得“我做得好,总有人做得比我好。那样的话,我还能满足什么?”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时,他不是从自己身上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把视角转移到了外部。缺乏自信的人会想,我一文不值。我怎么才能有价值?他们想出的答案是让别人认出我。于是,缺乏自信的人就有了另一类偏见,那就是“我需要别人喜欢我,认可我”。可见他们想要建立的自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来自于他人的认可。但是,众所周知,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别人是不可控的。

除了“我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我不能被别人拒绝”。一旦有人拒绝我,就说明我什么都不是。于是,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我们开始觉得委屈,别人提出的要求从来不拒绝。很明显,我们手头已经有很多工作了,但是当同事求助,朋友或者恋人要求陪伴的时候,我们就会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最终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加班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最后还会因为工作能力被领导骂。久而久之,连我都分不清自己有没有劳动能力了。

其实这些刻板印象不管是和自己有关还是和别人有关,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刻板印象就像我们戴的一副有色眼镜,通过它来评价自己。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当我们生活在怀疑和不确定中时,我们会犹豫做任何事情,导致无法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所以,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知道,其实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和父母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不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那么在他童年形成的错误认知会一直伴随着他。即使成年了,他还是会对自己和别人有偏见,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能力,以至于过于渴望别人的关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不幸的是,一味的追求别人的认同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让你在行动中更加谨慎和犹豫,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是更加缺乏自信。

既然我们知道了缺乏自信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自信的三个构成要素,在对待自信缺失的时候,可以从自尊、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这三个要素入手,根据自信缺失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变。因此,作者提出了三种治愈自信缺失的方法,即多爱自己,行动起来,在交往中做自己。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挽救我们丢失的信心。

首先要学会多爱自己。众所周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时候,那么他就无法建立自信。从自尊的角度来看,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他们往往会陷入自责。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会认识真实的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

作者告诉我们,了解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是写个人日记。我们可以拿出一些小卡片,记录下每一个自己信心低落的时刻,然后写下当时产生的情绪和自发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此刻对自己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可以对照记录重新评估自己。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现实进行对比,看是否一致。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想法的利弊,是不是要自我测试一下,看看是不是一件坏事?通过问这样的问题来重新评价自己。

通过这样的记录,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内心的不安与我们解读事件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事情本身不会打扰我们。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自责或内疚,逐渐恢复自信。

当我们客观的认识了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长处或短处采取行动,否则一切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无法达到实际效果。而这是对待缺乏自信的第二种方式,敢于行动。

面对人生的抉择,缺乏自信的人总是犹豫不决,比如要不要接受他的求婚,毕业后是回老家还是去大城市旅行,是辞掉工作还是留在原单位,是跟着爱人回老家还是留在喜欢的城市实现梦想。因为缺乏自信,他们总是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如果我们想要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我们需要让自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前面提到过,因为害怕目标无法达成,所以在行动开始前就认为自己会被打败,导致行动流产。

就像我们毕业后如何选择。父母认为我们应该回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作为年轻人,我们的内心还是向往去繁华的大城市,去见见世面,去努力工作。然而,我们不敢轻易做决定,因为害怕失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入手,假期在老家找一家公司上班,从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岗位做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经验,也向父母证明我们有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当我们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不断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价值,让我们不再是只能依靠父母的孩子,而是成年人。我们也有能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才能进入“行动-成功-进一步行动-更大成功”的良性循环。当我们慢慢攒到一定的资本,就可以在大城市看世界了。

所以,当我们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不是一味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入手,积累成功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对其他的问题。

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心?但是,仅仅这两点可能还不够。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治愈我们受伤的自信,那就是在交往中做自己。

一个人要想保持心理平衡,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是长期保持自信的最好方法。比如我们在团队中工作,如果能和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会从中感受到支持和理解,也会知道别人在说自己什么,而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自信。但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喜欢我。有些人不会拒绝任何人的要求,不管能不能做到,为了得到大家的赞美。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要讨好别人或者牺牲自己。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在人际关系中敢于做自己。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做到并且想去做,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但是,一旦这个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拒绝,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一味委屈自己。

其中,最重要的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有权表达我们的愿望或反对意见。有时候我们不表达,是因为我们觉得说了也没用。不过,就算没成功,还是表达一下吧,也为自己赢得了50%的成功几率。而且,如果你已经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或者底线,这些做法会让别人明白你是一个有自己思维的独立个体,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易妥协。明白了这一点,他在和你打交道的时候只会更加尊重你。来自他人的尊重是帮助我们重拾信心的重要因素。

好了,那么以上介绍了三种治疗不自信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更爱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才有勇气和动力迈出下一步。其次,要敢于行动,结合自身优势,从自己觉得适合的目标入手,真正开始做一次,这样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这才是我们良性循环的开始。最后,在交往中要做好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遇到困难要向别人求助。所有这些练习将帮助我们重拾信心。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