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三娘事件概括 关于扈三娘事件概括

1、她是独龙冈扈家庄扈太公的女儿,与祝家庄的祝彪订了亲,宋江攻打祝家庄时,扈家庄派兵救援祝家庄,扈三娘于阵前俘获了梁山的王英,又被林冲所擒。宋江派人连夜将她送上梁山,交给其父宋太公看管。三打祝家庄后,她成了宋江的义妹,又被指婚给王英,成为梁山一员女将。

2、扈三娘,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与丈夫王英共同担任“专掌三军内探事马军头领”。南征北战,征讨方腊时,丈夫王英战死,扈三娘前往接应时,也被方腊部下郑彪所杀。追封花阳郡夫人。

扈三娘不报杀父之仇,为什么反而认贼作父?

扈三娘不但没有为亲人报仇,反而在梁山过得有滋有味,跟随好汉们杀人放火、攻城掠寨,好一个梁山女侠啊!

按道理来讲,扈三娘全家都被梁山杀得干干净净,包括她的未婚夫,她却“欣然”嫁给了王英,从来没有提过报仇的事!

哪怕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都不会如此是非不分,扈三娘心里到底咋想的?

一、从一起人质劫持事件讲起

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抢劫银行失败,挟持了四个银行职员与警方对峙近6天才投降,事件似乎圆满结束。

然而,这四名被后盾的银行职员,拒绝指控这两名罪犯,并且筹措资金为他们请律师辩护!他们声称,这两名罪犯没有伤害他们,还对他们异常照顾。

更让民众意料不到的是,其中一名女职员居然与罪犯Olofsson产生感情,在其服刑期间与其订婚!而在整个过程中,这四名职员甚至与警方呈现敌对态度。

这起事件中作为受害方的银行职员异常的心理反应,被社会科学家、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如扈三娘这般,梁山灭扈家庄满门的行径,使她的心理遭受了巨大的震撼和伤害,而梁山此后对她的礼遇,让她把这种感情转化为感激、崇拜。

所以扈三娘认贼作父、变节从贼,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二、扈三娘孤苦无依

扈三娘的武功异常高强,两把钢刀罕逢敌手,把宋江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如果不是林冲及时赶到,宋江就要交待在这了。

由此可见,扈三娘的武功并非当弱者!可她的“强”,是建立在“有扈三家的托庇”这个大前提上的,是仗着扈家庄的“势”才这么厉害的。

一旦扈家庄被平了,她最大的倚仗就消失了,从此世间除了一个下落不明的哥哥之外,就只剩下她一个人。

扈三娘再强,也只是温室中的花朵,真正面对残酷的社会时,她的心理防线瞬间就崩溃了,心里极度不安全,她需要有一样东西让自己恢复安全感。

梁山,就是扈家庄的替代!他把梁山当成了扈家庄。

三、扈三娘有没有报仇的打算

如果说,扈三娘从来没有想过报仇,肯定不符合实际。

全家都被梁山灭掉了,怎么可能没想过呢?当她从巨大的震撼中清醒过来之后,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报仇的念头从心底油然浮现。

可是,她哪里有报仇的机会呢?王英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她,梁山上戒备森严,武功高强者数不胜数,她哪有报仇的希望?

那么,能不能用放火、下毒等阴损方法?可梁山是什么地方?是贼窝子!江湖胩的伎俩,他们比谁都厉害!一个大户人家出来的闺女,毫无江湖经验的女子,怎么和他们斗?

时间长了,报仇的心思也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也就得过且过了!

结语:谈及扈三娘报仇,很多人忽视了当时残酷的生存环境。

彼时的宋朝,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官府横征暴敛、百姓游离失所。像扈家庄、祝家庄这样结寨自保,何尝不是因为像梁山这样的盗匪横行无忌!

寻常百姓,不被官府逼死,也得被盗匪杀死,或者是被虎狼吃掉!托庇于大势力麾下保命,是当时老百姓普遍的选择。单枪匹马的,独门独户的,最终的下场,可能就是悄无声息地消失……

托庇于大势力,难道不需要付出吗?

不仅仅是宋朝,封建王朝真正的盛世,屈指可数!即便是盛世,老百姓难道就真的衣食无忧了?报仇?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水浒传》的扈三娘上梁山的原因(事件、概括)

扈家庄和祝家庄两家关系不错,而一丈青又是祝家庄三少爷祝彪的未婚妻,所以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扈三娘引兵来援,扈三娘虽一介女将,但是生擒宋江阵中矮脚虎王英,又与摩云金翅欧鹏、铁笛仙马麟拆战多合不分胜负,后来被林冲...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发生在哪一年?其原因经过是什么?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年),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编辑本段西迁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编辑本段压迫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这一条对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承受不了。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 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 俄国当时就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那么这个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也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编辑本段决定 土尔扈特部东归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编辑本段东归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编辑本段安置 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帝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 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 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 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 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编辑本段史诗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 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 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土尔扈特人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将永远光耀史册。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