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新闻 8月2日讯 马士基等航运巨头纷纷宣布,由于集装箱货柜告急,他们将在部分航线上征收“短缺附加费”,一个集装箱的费用甚至高达上千美元。而就在一年前,上海等港口还在为满地的空箱犯愁。

  短时间内,航运市场经历了 “冰火两重天”。温差如此之大,是因为全球经济已经彻底复苏,还是别有隐情?

  一柜抵千金

  对于此次附加费的征收,有人戏称为“一柜抵千金”,这绝不是一句玩笑。

  比如,马士基航运日前就在哥本哈根总部表示,将从本月中旬起增设“旺季附加费”,征收标准为亚洲至北欧航线每小柜加收750美元,每大柜加1000美元,高身特种柜每个加1200美元。同一天,中国远洋也宣布开始征收“货柜短缺附加费”,在宁波、上海等运往台湾的航线上,中国远洋的征收标准为每小柜300元人民币、每大柜600元人民币。

  对于很多货主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年航运业深受金融危机困扰时,从上海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费都不到1000美元,如今仅一笔附加费就超过了这个数,让很多货主措手不及。

  航运市场为何会突然出现有货无箱的现象呢?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锋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上半年市场恢复速度远超人们预计,以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以上海港为例,上半年该港累计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8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8%,达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还创造了半年吞吐量新高。与之相比,集装箱的生产速度却跟不上运输需求。据预测,今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需要新增250万个小柜,而目前全球一年的小柜产量也仅有200万个,这意味着货柜短缺的问题将至少持续一年。

  此外,各大船公司为节省燃油消耗,纷纷执行减速航行措施,这也让货柜周转失灵。专家表示,减速措施往往使海上运输时间增加20%以上,这意味着一个集装箱在海上要多滞留20%的时间,相当于陆上的出口用箱减少五分之一。在现有集装箱已不够用的情况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箱等货”到如今“货等箱”

  航运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 “晴雨表”,从这一角度而言,港口从“箱等货”到如今“货等箱”,多多少少能反映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蛛丝马迹。 (下转第7版)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而且今年以来,我国每季度GDP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从最近20年的发展走势来看,只要国内经济达到两位数增长,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就能保持15%以上的增长,这种同步性在今年上半年再次得到验证。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这表明,除了中国上半年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外,欧美等市场也出现了回暖趋势。这成为上半年港口吞吐量提升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张永锋表示,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曾一度探底,不过今年以来美国航线和欧洲航线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弹现象,很多船公司将去年封存的运力 “解冻”投入到亚欧、亚美航线上,这意味着欧美消费市场正逐渐走出低谷。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