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内河水运 助推低碳、绿色物流发展
海运新闻 1月26日讯,内河水运具有铁路和公路无法替代的优势
第一,发展内河水运就是发展利国利民的绿色交通。目前内河水运单位吨公里的运输成本约为铁路的1/2、公路的1/5。它节约土地资源,建设1公里复线铁路和四车道的高速公路需占用土地分别为50亩和100亩,目前内河货物运输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约为铁路的1/6、公路的1/90。此外,水运单位换算周转量能耗大约为铁路运输的2/3、公路运输的1/6,减少排放和污染,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发展内河水运是完善我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广东拥有良好的内河水运资源禀赋,虽然“十五”时期以来加大了内河水运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我省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其他交通运输相比仍然显得滞后,特别是北江、东江、韩江等内河水运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迫切需要对内河进行系统的治理和开发,加快发展内河水运,与公路和铁路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各自优势和组合优势,形成合理有序运行的综合运输体系。
第三,发展内河水运是推进粤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成本偏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是制约粤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省工业布局的调整,特别是政府推进产业转移政策的引导,不少大中型企业都看好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清远、韶关地区。北江沿岸英德市已形成30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但是因为航道等级低,超过80%的成品水泥只能通过公路运往珠三角地区。韶关钢铁厂年产400万吨钢铁及下游产品,目前每年只有5万吨走水运。由于水运优势没法发挥,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污染了环境,更使粤北公路不堪重负,路面损伤严重,维修成本大增,由此带来物流成本上升及产品竞争力下降。
第四,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需要。内河水运投资效益较大,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可大幅带动经济发展。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就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内河航道建设,推动了经济复苏。为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近期明确把加快内河航道建设纳入经济振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