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物流成本致商品价格畸高

物流新闻 5月13日讯,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中国的很多商品价格畸高,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西葫芦在山东产地的价格是5分钱一斤,但运到北京社区菜市场后,就变成1元钱一斤,价格上涨近20倍。

  一边是老百姓腰包里的收入增长缓慢,一边是菜篮子中的物价急剧攀升,老百姓因此节衣缩食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通胀压力下的民生焦虑由此可见一斑。进一步拓宽视野则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要么为产业上游的原材料价格走高而眉蹙,要么为产业下游的销售不景而心忧。导致这一切的缘由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物流成本实在太高,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堪承受之重。甚至可以断言,物流成本畸高对物价攀升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伤害,要比所谓的“输入型通胀”严重得多。扩大内需是中国当前经济的战略性要务,这不仅是改善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应有之义,也是助力“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举措。为此,政府开始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并下决心推进以公平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从去年以来,中国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与此同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凡此种种,的确令人欣慰。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已然实施或在议的为居民增加收入的举措,远不如降低畸高的物流成本来得实在。

  在此,不妨将提高个税起征点与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内需的作用做一个比较。根据前不久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我国的个税起征点(或个税免征额)拟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与此同时,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拟由现行的9级减少为7级。据财政部测算,该草案如果得以实施,个税征收这一块的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将减少1200亿元,换言之,纳税人即居民的购买力每年将因政府“让利”而增加1200亿元。这无疑将对提振内需产生积极效果。
 

  然而,和降低物流成本带来的社会购买力增量相比,1200亿元这个数字几乎不值一提。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测算,如果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8%下降到发达国家9%的水平,每年就能够“节省”出近3.6万亿元(以2010年中国39.7万亿GDP为基数);再保守一些,如果能下降到12%的水平,每年也能够“节省”出将近2.4万亿元。从理论上讲,这2.4万亿元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转化为新增加的居民购买力。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