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采购!局部影响整体

采购流程 2月6日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结构特征主要是生产厂家分散落后。整车生产厂既倾向于就地采购或从本集团公司内部采购,又对同一车型的同一种零件实行多家采购方式,借以促进零部件厂家间相互竞争。这样一来,由于各零部件厂生产规模过小,不足以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因而使成本增高,而且生产规模过于小将导致无法投入足够资金进行研发。整车生产厂实行多家订购,使零部件厂不能指望获得稳定的订单,也就无法进行充分投资,产品质量因而难以提高。

  可喜的是,由于中国市场在全球车市中地位的巨大提升,吸引了不少国外汽车厂商开始考虑将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放开,并与中国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可以先从对零部件企业的把关入手,选择知名品牌中得到客户广泛认可的零部件;每年再动态调整零部件采购企业清单,根据前一年的使用情况优胜劣汰;最后,建立零部件质量档案,每月进行例行分析,对出现问题的零部件企业督促其限时整改。

  另外,国内一些车企与采购体系相对成熟的欧美、日本车企相比,本土车企的采购成本高、采购流程复杂,为转嫁成本压力,很可能会采取压制供应商成本,这样难免会导致零部件供应商相应地在一定范围内靠降低产品质量来达成压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继续将采购流程和制度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成为保证零部件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零部件检验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了可靠的零部件供应,接下来的检验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质检是保证产品可靠的重中之重,零部件从供应商到装配车间,只有中间经过层层把关,才能最终确保整车的质量不受影响。只有从操作者层面来控制缺陷的发生,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可靠性。

  对零部件的检验,应建立科学化的抽检制度,将质量隐患消除于无形。具体操作可按照小件要抽检,大件入库前则要经过100%检验来进行。对各规格零部件建立备案,并追溯每个零件的原材料提供企业,对其规格、型号等指标进行备案。如果零部件企业中途要更换原材料,则应全部重新检验、考查和登记。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