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采购,坚持四项原则化解矛盾
采购流程 7月17日讯, 有人认为,采购员的工作不就是按照需求方提供的计划联系供货方进行采购吗?这还不容易?断货情况的出现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不然,这就好比药剂师根据处方发药一样:有的药剂师,能严审处方,发现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更改,拿“好药”;有的药剂师,则没有按照“四查十对”调剂,不能发现处方存在的问题,虽然是一丝不差地“照方抓药”,但这样抓的药只能称之为“差药”。采购也是这样,科学购药,既保证了临床药品的供应,又盘活了医院的有效资金。盲目采购,要么采购过多,资金周转不开,仓储成本与维护成本增加;要么采购过少,临床时有药品缺货现象发生,医院经济效益、品牌信誉受到影响,供需失衡。
案例中该院出现的缺药责任如果都算到小吴身上,未免有失公允,只不过,该院在药品采购环节中所出现的纰漏,如药剂科采购量过少,财务没有及时打款等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了小吴这里。
药品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医院因素:如计划不合理(品种或数量偏少)、药库验收入库不及时、财务未付款等;经营公司/生产企业因素:药品脱销、送货不及时、药品送错(如品种或规格与计划不符)、价格偏高等。案例中药品发生缺货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各方沟通不畅。
首先,药房与临床沟通断档。药房购进药品计划性不强,采购品种上没有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采购计划要紧密联系临床,既不是说药房计划了什么药品,临床就一定用什么药品(疗效不满意或没有相应患者);也不是说临床医师提什么药品,药房就一定要采购什么药品(有同类产品可替代)。其中,当地的用药习惯、医院处方集、国家及省市的药品相关政策,对药品采购计划的有效制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药房与临床沟通发生断档,要么采购进的药品,临床少用,造成药品积压,要么临床所需的药品没有及时采购进来。
其次,药房与采购沟通断档。案例中采购员小吴没有把供货方的配送周期、配送品种等详细信息提供给药房负责人,药房因害怕承担药品过量导致过期报损的责任而不敢多进药。
当小吴发现药品计划存在数量过少的问题时,也没有与药房沟通,对计划中的数量进行必要的修改,只是“照方抓药”,结果造成药品出现短缺现象。
再次,采购与财务沟通断档。采购没有向财务说明哪些企业、哪些品种可以延后付款,哪些企业、哪些品种需及时付款,只是把所有单据发票一股脑儿地摆在了财务办公桌上,财务人员也就都“平等对待”,最终导致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