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工作难,难在哪里?
就业新闻 8月17日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 。大学生就业牵涉到市场供需的两端以及相关的服务引导中介。针对北京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千方百计要一个北京户1:2有关” 。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等发展良好的大中型城市均面临同样的问题。
目前由就业市场引导的就业形势出现了分层现象,如学校、专业等因素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首先,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同。在上海、江苏地区,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自动化及信息化进程加速,与其相关的机械、化工、计算机等具体专门技术特质的理科和工科性的专业在近几年来还不在就业难的范畴。相对难的是文科类的专业,但是这其中外语专业学生有比较好的去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国际化交流,外语类人才会十分紧俏。英语专业如此,小语种,尤其日语、韩语等可望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人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也十分抢手。由于中文专业学生的适应面广、有一定功底,社会提供的许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行政管理,都适合他们去做。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尽管随着每年公务员岗位的增加,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这些专业基本上在持续走下坡路。但是由于学校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而大量开设了比如管理、营销、金融等专业,结果也导致了这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学校和学历依然是就业的屏障因素。从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也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选人标准方面依然存在倾向于名牌院校和高学历的现象。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几乎都没有面试的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先从供需双方来看,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不对称势必导致一部分退出就业行列。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与大学生就业岗位增幅放缓成为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其次,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依然较窄,而中小型单位与毕业生期望不对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以理性选择为本,他们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选择人才的余地很大。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如大型国企、外企等对学校和专业等依然倾向于名牌学校或高学历人才。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调查关于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体(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能容纳较大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放松招人标准,但是毕业生却不屑于这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