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岁知大,三岁看老”,那些商界巨擘的少时生活是怎样的?对他们日后的成功又埋下了怎样的伏笔?让我们“穿越”到他们的年少时光。

沃伦·巴菲特从小就“喜欢收集、计算和记忆与数字有关的所有事情”:玩数学游戏,演算算术题;计算数字和字母在车牌号上、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收集钱币和邮票,摆弄饮料瓶盖,把它们分类和计数。

如果说这些只为巴菲特的创富热情积攒着最初的柴禾,那么最终点起熊熊火焰的那根火柴则是小巴菲特在读到《赚1000美元的1000招》后,关于“一小笔钱如何形成一大笔财富” 的雄伟抱负与具体措施。于是,一个10岁的孩子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1941年,坐在小伙伴家的台阶上,宣布自己在35岁的时候将会是一名百万富翁。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举止,却由于3个因素而得以最终实现:长达25年的时间;一开始积攒下来可供复利增长的资金;巴菲特“专心致志追寻自我的激情”。
巴菲特年少生活 经商天赋凸显
就在一年后,小巴菲特用自己从6岁起靠出售高尔夫球、在棒球场贩卖爆米花和花生赚到的120美元购买了一生中第一只股票。“股神”的童年财技自然称不上出神入化:股价从38.5美元跳水到27美元,承受了巨大压力的小巴菲特最后在股价回升到40美元时卖出,赚了1.5美元,但股价很快就涨到了202美元。

小巴菲特一边从实践中学习投资,一边坚持不懈地继续着自己的资本积累。在送报纸时,巴菲特找到了最有效率的送报路线,把本无聊的重复性工作变成了自己和自己的竞赛,还向送报客户推销台历与新杂志。于是,到了1944年底,还是初中生的巴菲特已经申报了自己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并且完成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提出的第一步,他那时的储蓄总额大概是1000美元。

在高中,巴菲特每个月能从投递报纸工作中赚到175美元,比他的老师甚至大部分全职工作的成年人赚得还多,更别提他的几项“新买卖”:零售重新打磨的高尔夫球;出售值得收藏的成套邮票;提供汽车护理上光业务;在理发店摆放弹子机。3年后,巴菲特已经拥有5000美元,考虑通胀因素,这相当于2007年的5.3万美元。

当我们惊叹于巴菲特仿佛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时,却也不应该忽略当中的坚韧与汗水——这一半的储蓄可是靠数年如一日地投递了50多万份报纸才挣到的。!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