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重庆商报社、大渝网承办的“我是创客”2015年度评选上月5日正式启动报名。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大赛主办方收获众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项目。本期《创业周刊》将带你走近其中的2个参赛者,与你分享他们的故事。
他首次创业失败 42岁理工男再战江湖
理工男开发市场遇困
“现在正在做一种新的互联网模式,打破原HTTP协议、W3C的缺陷……”向雅一张嘴,就把作为文科生的记者给绕晕了。商报记者与向雅沟通好一会儿才明白其意思,其项目是将新模式运用到云计算领域,可实现搜索更智能、精准、快捷。
向雅告诉记者,在与人交流方面,自己确实存在某些问题,这可能也是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
向雅大学毕业后,在沿海地区找到工作,凭着一股认真劲儿,一路做到了技术总监。看着同学、朋友纷纷下海掘金,他也有些眼红,于2003年与另一技术宅男开了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办公软件公司。“我可以说,当时开发的那套‘工作流’软件现在都不会落伍。”向雅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显得非常自信,不过他也坦言在市场开发上却力不从心。
“除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偏弱外,在客观上确实因为使用工作流软件的企业多是大企业,他们更愿意与大公司合作。而小企业用这类软件的市场又未培育起来。”向雅介绍,在第一次创业的6年时间里,多数情况都是入不敷出。最后,投入的300万创业资金打了水漂。
做APP再闯江湖
向雅又回到互联网公司上班,再次当上了技术总监。不过第一次创业失败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在与客户打交道中,发现当时QQ的功能并不完善,只能是单人对单人的纯聊天工具。“那么能不能做一个企业对企业的聊天工具呢?”这是2009年向雅的想法,他向记者介绍,这个聊天工具能实现不同的人在该工具上聊天都体现为企业账号,同时还能成为企业之间寻找合作机会的交流平台。
向雅趁上班之余,不断地按心中的模型开发、完善新软件,企图再谋市场。接下来这5年,向雅一直跟着市场波动调整着自己开发的产品,之前他开发的企业聊天工具已经变成了移动社交平台。“它是以实名为基础的多场景分角色并提供人物交流的全方位移动社交平台。”向雅给记者解释道,即打通如QQ、微信、论坛之间壁垒,让不相关的平台用户通过他的APP,在同一场景内聊天。同时它还可以按用户需求,自定义显示信息的功能。比如划分交流群块,部分信息对相关人可见或不可见等。其还可接入由创业公司开发的各种社交APP,让用户体验更丰富。
她将打通物联网渠道
与客人合作 “痘娘”临退休做脸生意
人称“痘娘”名叫陈秋红,在国企上了一辈子班,临退休却选择临门一搏要创业。今年3月陈秋红在沙坪坝开起了20平米的小美容店,专给人去痘。“目前店铺月营业额3万元,客人已预约到8月。”她表示,此次参加创业大赛,是希望获得风投关注,进一步扩大美容店规模。
以前,陈秋红家是开小诊所的,家里人会应病人要求帮忙挑痘痘。但她并未继承家业,而是去了国企上班。“70、80年代,能去国企上班还是很让周边人羡慕的事情,不过当时的我更喜欢挑痘痘玩。”陈秋红告诉商报记者,家里忙不过来时,总让她帮忙挑痘痘。当时由于陈秋红才20岁出头,很多客人都不乐意让这个小姑娘操针,毕竟关系到脸面。陈秋红没办法,只能免费帮她的同学、朋友挑痘痘,随着年岁的累积和不断试手,对于如何清痘她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现在市面上能购买到的痤疮针清痘,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把痘挤出来,但痘的根部仍在皮肤内,很容易复发。”陈秋红表示,通过多年摸索,她自己独创了一套微针痘根清理工艺,沿着皮肤纹理,用微针将痘根一并导出,再通过家里多年秘制杀菌配方消炎、杀菌,降低痘痘复发率。通常仅需一次处理,一年都不会复发。
陈秋红独创了工艺后,在亲朋好友内名声更响了。有时去美容院花个万多元都没治好的痘痘,到陈秋红手里很快就妙手回春,朋友都介绍熟人来挑痘。
客人成合作伙伴
这一挑就是20多年,陈秋红从20岁的大姑娘变成快50岁的大妈。“2013年的某天,又有一个亲戚介绍朋友来挑痘,这名客人刚生了孩子,满脸都发起了痘痘。”陈秋红表示,为这名客人挑完痘痘敷上药水后,客人很满意,说她的手法很好,回去等几个月看效果。
陈秋红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客人们经常这么说。但这个客人,2个月后又来到她家,表示要和她一起开店。“当时,我就震惊了,我都和她不熟,开什么店啊。”陈秋红当时就拒绝了。
但这人并没放弃,还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劝说,并告诉陈秋红,她是学市场营销的,对商业以及互联网营销等比较在行,两个人合作正好可以互补。之后她被这名客人带到其他美容院体验感受后,发觉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更有竞争力。
两人在反复交往的过程中,陈秋红终于下定决心,和客人成为合作伙伴,于今年3月一起在沙坪坝开起了一间名叫“痘娘”的小店。
希望购入专利杀菌产品
在陈秋红几十年积累的口碑下,她的小店生意爆棚,如今月营业额稳定在3万元,预约期排到8月。陈秋红在治疗中发现,除了她的手艺外,外敷的消炎用品也很重要。她的消炎用品来自于父辈的积累配方,对于顽固性痘痘效果较缓慢。于是,她和她的合伙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一款高效安全杀菌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业界获得认可,不过要获得独家授权使用,可能会花上千万。
“这项技术是通过提取各种生物液体后,涂到痘印处,高效杀菌防复发且不会影响面部皮肤。”陈秋红介绍,拥有这项技术的独家授权后,她们会马上建厂,组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另外还会通过该技术,研发面膜等生产链产品,扩大规模。
如此一来,陈秋红就拥有了传统工艺和现代专利技术两项核心竞争力,届时她们位于主城各区的实体店会陆续铺开,正式抢占去痘美容市场。“参加创业大赛,希望获得风投的支持。”她坦言。
产品已经有了,但向雅却一直下不了决心再创业。“年纪已经不小了,万一失败了呢?”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推崇,他觉得或许“风”来了。
去年7月,向雅再次辞去了技术总监一职,从沿海回到重庆潜心研发他的社交APP。“我之所以来参加本次创业大赛,有两个原因。”他介绍,首先希望为APP增加物联网应用,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万物万联的时代即将来临,比如通过APP遥控家里电器开关等。向雅认为虽然在技术上,能实现这些功能,不过要让千家万户使用,却需要资本来敲开大门。另一方面,现在他空有技术,商业模式上并不清晰,希望在创业大赛上得到指导,找到合适的创业思路。
他首次创业失败 42岁理工男再战江湖
向雅 受访者供图
通过6年打磨,创业者向雅的土豆丝移动社交平台APP已初具雏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APP可打通如QQ、微信、论坛之间壁垒,让不相关的平台用户,通过其APP,在同一场景内聊天。”昨日,向雅告诉重庆商报记者,自己已经42岁,为这个项目他放弃了很多,包括曾经的总监职位。理工男开发市场遇困
“现在正在做一种新的互联网模式,打破原HTTP协议、W3C的缺陷……”向雅一张嘴,就把作为文科生的记者给绕晕了。商报记者与向雅沟通好一会儿才明白其意思,其项目是将新模式运用到云计算领域,可实现搜索更智能、精准、快捷。
向雅告诉记者,在与人交流方面,自己确实存在某些问题,这可能也是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
向雅大学毕业后,在沿海地区找到工作,凭着一股认真劲儿,一路做到了技术总监。看着同学、朋友纷纷下海掘金,他也有些眼红,于2003年与另一技术宅男开了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办公软件公司。“我可以说,当时开发的那套‘工作流’软件现在都不会落伍。”向雅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显得非常自信,不过他也坦言在市场开发上却力不从心。
“除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偏弱外,在客观上确实因为使用工作流软件的企业多是大企业,他们更愿意与大公司合作。而小企业用这类软件的市场又未培育起来。”向雅介绍,在第一次创业的6年时间里,多数情况都是入不敷出。最后,投入的300万创业资金打了水漂。
做APP再闯江湖
向雅又回到互联网公司上班,再次当上了技术总监。不过第一次创业失败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在与客户打交道中,发现当时QQ的功能并不完善,只能是单人对单人的纯聊天工具。“那么能不能做一个企业对企业的聊天工具呢?”这是2009年向雅的想法,他向记者介绍,这个聊天工具能实现不同的人在该工具上聊天都体现为企业账号,同时还能成为企业之间寻找合作机会的交流平台。
向雅趁上班之余,不断地按心中的模型开发、完善新软件,企图再谋市场。接下来这5年,向雅一直跟着市场波动调整着自己开发的产品,之前他开发的企业聊天工具已经变成了移动社交平台。“它是以实名为基础的多场景分角色并提供人物交流的全方位移动社交平台。”向雅给记者解释道,即打通如QQ、微信、论坛之间壁垒,让不相关的平台用户通过他的APP,在同一场景内聊天。同时它还可以按用户需求,自定义显示信息的功能。比如划分交流群块,部分信息对相关人可见或不可见等。其还可接入由创业公司开发的各种社交APP,让用户体验更丰富。
她将打通物联网渠道
与客人合作 “痘娘”临退休做脸生意
人称“痘娘”名叫陈秋红,在国企上了一辈子班,临退休却选择临门一搏要创业。今年3月陈秋红在沙坪坝开起了20平米的小美容店,专给人去痘。“目前店铺月营业额3万元,客人已预约到8月。”她表示,此次参加创业大赛,是希望获得风投关注,进一步扩大美容店规模。
陈秋红 受访者供图
独创微针痘根清理工艺以前,陈秋红家是开小诊所的,家里人会应病人要求帮忙挑痘痘。但她并未继承家业,而是去了国企上班。“70、80年代,能去国企上班还是很让周边人羡慕的事情,不过当时的我更喜欢挑痘痘玩。”陈秋红告诉商报记者,家里忙不过来时,总让她帮忙挑痘痘。当时由于陈秋红才20岁出头,很多客人都不乐意让这个小姑娘操针,毕竟关系到脸面。陈秋红没办法,只能免费帮她的同学、朋友挑痘痘,随着年岁的累积和不断试手,对于如何清痘她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现在市面上能购买到的痤疮针清痘,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把痘挤出来,但痘的根部仍在皮肤内,很容易复发。”陈秋红表示,通过多年摸索,她自己独创了一套微针痘根清理工艺,沿着皮肤纹理,用微针将痘根一并导出,再通过家里多年秘制杀菌配方消炎、杀菌,降低痘痘复发率。通常仅需一次处理,一年都不会复发。
陈秋红独创了工艺后,在亲朋好友内名声更响了。有时去美容院花个万多元都没治好的痘痘,到陈秋红手里很快就妙手回春,朋友都介绍熟人来挑痘。
客人成合作伙伴
这一挑就是20多年,陈秋红从20岁的大姑娘变成快50岁的大妈。“2013年的某天,又有一个亲戚介绍朋友来挑痘,这名客人刚生了孩子,满脸都发起了痘痘。”陈秋红表示,为这名客人挑完痘痘敷上药水后,客人很满意,说她的手法很好,回去等几个月看效果。
陈秋红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客人们经常这么说。但这个客人,2个月后又来到她家,表示要和她一起开店。“当时,我就震惊了,我都和她不熟,开什么店啊。”陈秋红当时就拒绝了。
但这人并没放弃,还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劝说,并告诉陈秋红,她是学市场营销的,对商业以及互联网营销等比较在行,两个人合作正好可以互补。之后她被这名客人带到其他美容院体验感受后,发觉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更有竞争力。
两人在反复交往的过程中,陈秋红终于下定决心,和客人成为合作伙伴,于今年3月一起在沙坪坝开起了一间名叫“痘娘”的小店。
希望购入专利杀菌产品
在陈秋红几十年积累的口碑下,她的小店生意爆棚,如今月营业额稳定在3万元,预约期排到8月。陈秋红在治疗中发现,除了她的手艺外,外敷的消炎用品也很重要。她的消炎用品来自于父辈的积累配方,对于顽固性痘痘效果较缓慢。于是,她和她的合伙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一款高效安全杀菌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业界获得认可,不过要获得独家授权使用,可能会花上千万。
“这项技术是通过提取各种生物液体后,涂到痘印处,高效杀菌防复发且不会影响面部皮肤。”陈秋红介绍,拥有这项技术的独家授权后,她们会马上建厂,组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另外还会通过该技术,研发面膜等生产链产品,扩大规模。
如此一来,陈秋红就拥有了传统工艺和现代专利技术两项核心竞争力,届时她们位于主城各区的实体店会陆续铺开,正式抢占去痘美容市场。“参加创业大赛,希望获得风投的支持。”她坦言。
产品已经有了,但向雅却一直下不了决心再创业。“年纪已经不小了,万一失败了呢?”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推崇,他觉得或许“风”来了。
去年7月,向雅再次辞去了技术总监一职,从沿海回到重庆潜心研发他的社交APP。“我之所以来参加本次创业大赛,有两个原因。”他介绍,首先希望为APP增加物联网应用,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万物万联的时代即将来临,比如通过APP遥控家里电器开关等。向雅认为虽然在技术上,能实现这些功能,不过要让千家万户使用,却需要资本来敲开大门。另一方面,现在他空有技术,商业模式上并不清晰,希望在创业大赛上得到指导,找到合适的创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