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五大困惑和误解
 

 

  第一个误解:创业者是被孤立的。

  正如美国一位知识分子乔治.吉尔德(GeorgeGilder)的比喻,这些人以为很多创业者就像独力与敌对世界抗衡的阿特拉斯(Atlases),在阁楼上研究改变世界小发明的反社会技术极客(Geek),被社会孤立。

  事实上,单打独斗不是创业的特点。虽然创业与其他商业行为一样,都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者可能比循规蹈矩的人更为独立,但是他们少不了要商业伙伴和社会网络辅佐以助其成功。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历史中,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来自商业伙伴的合作完成:史蒂夫.布斯(Steve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Wozniak)在车库里种植“苹果”,比尔.盖茨(BillGates)和保罗.艾伦(PaulAllan)缔造“微软”,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一起创造“Google”。

  创业精神也有聚集效应。2008年12月,也就是在孟买遭受恐怖袭击3周之后,1,700名充满激情的印度年轻人齐聚班加罗尔一家酒店,来参加此处举行的一场关于创业的会议,由于没料到这场会议如此受到欢迎,主办方不得不搭起巨大的帐篷来容纳多余的人群。

  同样抱有梦想的创业者在一起能够营造出一种创业氛围,而在这些创业气场浓厚的地方,创业精神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国,三分之一的风险资本都流向两个地方:硅谷和波士顿。硅谷的咖啡厅里全是一些大声谈论其商业计划的年轻人。这些地方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降低开办一家新企业的成本。

  第二个误解: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乳臭未干的小鬼。

  今天看来,有些企业家已经功成名就,但创业之初确实极其年轻:盖茨、乔布斯和戴尔都是从大学退学开始创业,Google和Facebook的创始人都是在其学生时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本。卡斯诺瓦(BenCasnocha)在12岁时开办自己第一家公司,在17岁时被《Inc.》杂志评为年度创业人物,在19岁时就出版了一本有关创业指导的书。

  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小孩子。哈兰德。山德士(HarlandSanders)开办其第一家肯德基时已经65岁了。盖瑞。伯勒尔(GaryBurrell)离开AlliedSignal公司去创办Garmin公司(GPS巨头)时,已经52岁了。赫伯。凯莱赫(HerbKelleher)在40岁时才开办西南航空公司,而这家公司开创了美国经济型航班的先河。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Foundation)研究了1995年~2005年之间创办的高科技公司中,美国本土出生的老板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是39岁。而且50岁以上的创业者是25岁以下者的两倍。

  第三个误解:创业主要靠风险资本来支持和驱动。

  不可否认,风险资本对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例如高科技和生物技术领域确实很重要,而且能有效帮助新成立的公司快速发展。

  但是绝大多数风险资本仅仅进入极小的一些领域:计算机硬件、软件、半导体、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家仅仅资助极小的一部分创业公司,在很多行业中,创业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被认为来自个人借贷和“3F”:朋友(friends)、傻瓜(fools)、家庭成员(families)。Google常常被认为是获风险资本投资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布林和佩奇没有用任何钱来创办这家公司,发布Google时也仅仅从朋友或客户那里借来了大约100万美元。

  而与其相对,能够在创业初始提供帮助的天使投资者被认为非常重要,作为介于风险资本家和朋友家庭之间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与那些他们选中的企业有些个人关系而且比风险资本家更倾向于对这些处于萌芽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个误解:创业者要取得成功,必须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很多人对创业的概念更多基于“创造”,甚至认为创业只是发明和专利,似乎没有新鲜的东西,就很难以创业者自居。

  欧洲最成功的风险资本公司之一ApaxPartners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恩爵士(SirRonaldCohen)指出:一些最成功的创业者是专注于制作方法流程而不是产品。布兰森(RichardBranson)为其客户提供娱乐,是为了使飞行不过于乏味。通过改善投递包裹的质量,弗雷德。史密斯(FredSmith)建立了一家资产达十亿美元的公司。开办公司切入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技能,做相同的事情,加入创新因素就会让你与众不同。

  第五个误解:创业精神在大公司里不会繁荣。

  很多人认为,刚起步的小规模创业公司可能会比已经建立的大公司更有创业精神,因为他们所受的激励更为明确,他们必须切入市场,自诩为大公司的死敌,同时督促自己爆发出更好的创新能力。

  但大公司同样也在创业,努力使其雇员保持创业创新精神。强生像一家控股公司一样运作,为其内部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支持和营销技巧;杰克。韦尔奇努力使通用电气从一个哥利亚巨人转变成为一群具备创业精神的大卫的组合;约玛。奥利拉(JormaOllila)将一个生产胶靴和电缆的老公司诺基亚转变为一个移动电话的巨头,而他的继任者欧利。贝卡。康培凯(Olli-PekkaKallasvuo)现在正在考虑将诺基亚转变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些人显然绝对有资格进入创业者的圣殿。

  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制药和电信业的巨头通常将一些创新研究外包给一些小公司。宝洁公司努力使其一半的发明创造来自于自己的实验室以外,微软与全球范围内750,000家小型公司合作紧密,在诺基亚的支持下,3,500家公司成长起来。很多小型初创公司都得到大公司的资金和其它支持,这些大公司同样能够在小公司身上看到希望。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互联网,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runpll@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